天天看點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秦觀,字少遊,人稱淮海居士,北宋婉約派詞人。大家對他的詞作耳熟能詳,從“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等清麗凄美的詞句,可能認為他隻是一個風流才子。其實不然,秦觀還是一個蠶業專家,他曾寫過一部在中國農學史上負有盛名的專著《蠶書》,這部專著在世界蠶桑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淮海集》中,就收錄有《蠶書》。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中國的蠶絲業曆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中國農桑并舉,蠶桑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紀初,著名考古學家李濟說:“中國有曆史就有關于蠶業史記載,它是中國文化的一個指數。”

但在宋代以前,有關蠶桑方面的專著卻不多,隻有少數文獻資料有論述。比如《齊民要術》中的“種桑柘”的篇章,其中也提到過養蠶,但篇幅十分有限,可操作性不強。

秦觀的老家在高郵。秦觀年少時,除讀書遊曆外,還直接參加過蠶桑生産,這使得他有機會觀察和研究蠶桑,為寫出《蠶書》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秦觀在老家閑居時,寫過《田居四首》,其中一首有詩句雲:“入夏桑柘稠,陰陰翳墟落。新麥已登場,馀蠶猶占箔。”

秦觀不僅自己親自參與蠶桑方面的實踐,他還帶着學者那種嚴謹治學的态度,對有關蠶桑生産的問題進行了詳細的思考和調研。他在《蠶書》的前言中寫道:

考之禹貢,揚、梁、幽、雍,不貢繭物。兖篚織文......而桑土既蠶,獨言于兖。然則九州蠶事,兖為最乎?

也就是說:“人們為什麼提起栽桑養蠶,獨獨都說兖州呢?那裡是最好的嗎?”帶着這個問題,在北上赴京師途經濟河之間,秦觀進行了實地調研。在兖州,他發現農家婦女人人養蠶,而且形成 一種風俗習慣,于是,他對兖州的蠶桑産業進行了考察,并記錄下了一些重要資料。

由此可見,秦觀從事過農事生産,對蠶桑生産也是十分熟悉的。是以,結合他在老家高郵從事蠶桑養殖的經驗,他寫出《蠶書》這部專著,也就不足為奇了。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蠶書》總結宋代以前兖州地區的養蠶和缫絲的經驗。全書共11章,不到1000字,但言簡意赅,可操作性強。可以說是一本簡明的育蠶缫絲技術教科書。除去前言,正文分為十章,分别為:“種變、時食、制居、化治、錢眼、鎖星、添梯、車、禱神、戎治。”其中“種變、時食、制居”是講述蠶的生理特點以及育蠶技術;“化治、錢眼、鎖星、添梯、車”講述煮繭的方法、缫絲的裝置和操作;“禱神”講述民間養蠶的風俗;“戎治”講述蠶業在西域的傳播。

從《蠶書》中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宋代的養蠶技術已具備了很高的科學水準。筆者認為,主要展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科學地講述了蠶的生理特點

秦觀比較詳細地論述了蠶的生長發育規律,給出了各齡、各眠的齡期、眠期長短。如果将他給出的齡期、眠期和現代養蠶法相比,可以發現,除稚蠶期外,其它齡期、眠期長短,幾乎沒有差别。

秦觀指出:“五日,色青;六日,白;七日,蠶已蠶,尚卧而不傷。”也就是,蠶在用人體體溫催青的條件下,第五天蠶卵變青色,第六天再轉白,第七天孵化。

這說明在北宋時期,人們對蠶的生理特點已經有了科學的記錄。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二、科學地闡明了蠶的孵化技術

在《種變》篇中,秦觀講述了蠶的浴種孵化技術:“臘之日,聚蠶種,沃以牛溲,浴于川,毋傷其藉,乃縣之。”意思是說,臘月時,蠶種要先用牛尿澆浸一下,然後放在河裡淘洗幹淨,然後将蠶種懸挂起來。

為什麼要用牛尿浴種呢?現代科學證明:首先,牛尿為弱堿性,能溶解蠶卵外層的蛋白質,使得幼蠶易于孵出;其次,牛尿含有磷酸鹽、硫酸鹽、鹽酸鹽等礦物質,可以去除蠶卵上的一些病原物。雖然,現在早已不采用這種方法,但古人的總結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

同時,“浴種”為什麼要在“臘之日”進行呢?用現代的生物工程技術來說,就是利用冬天的低溫來選擇優良蠶卵。

此外,當時采用的體溫催青的意義十分重大。在古代沒有測溫裝置,很難把握好,但是,由于人體是恒溫37度左右,利用人體體溫催青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三、科學地總結了蠶的喂養方法

在給蠶喂食時,秦觀提出了蠶在不同階段對飼料的不同要求。他說,飼養小蠶的桑葉要切碎,1寸大的桑葉切成20份,一天喂養5次;進入二眠後,1寸大的桑葉要切成10份,一天喂養6次......進入盛食期後,一天要喂10次。

現代蠶業科學表明,家蠶從五齡第三天起,絹絲腺迅速發育壯大,這時要求給桑量、給桑回數相應增加,充分保證蠶能夠飽食,才能取得蠶繭穩産高産。

秦觀能根據蠶的不同齡期,安排不同的給桑次數、給桑量和切桑标準,給了養蠶者科學的指導,這是十分可貴的。

他還提出“布葉勿擲,擲則蠶驚,毋食二葉。”意思是說,蠶眠後第一次喂葉,要輕放桑葉,不要猛擲,因為這樣會讓蠶受驚。而且,養蠶時隻能喂養一種葉子,否則會影響蠶的生長發育。同時,還要及時清除蠶沙和剩葉,以免滋生細菌,影響蠶的生長。

在《制居》一篇中,秦觀指出“後茨之為簇,以居繭蠶凡繭,七日而采之”。意思是說,把遲熟蠶置于蠶架上層,簇置于下層,上簇後7天就可以摘蠶繭了。 這是利用了熱空氣上浮于上層,有利于遲熱蠶老熟的特點。同時,他提出了“居蠶欲溫,居繭欲涼,故以萑鋪繭,寒之以風,以緩蛾變”的科學論斷,這是說,在養蠶期間的溫度要高一點,上簇結繭時溫度要低一些,是以要用蘆葦鋪在蠶繭的下面,并開窗通風換氣,以延緩出蛾。

秦觀還提出了簇具的制作标準。他說:“種變方尺,及乎将繭,乃方四丈。織萑葦,範以蒼筤竹,長七尺,廣五尺,以為筐。”蠶在快要結繭時,需要4平方丈的地方,簇具要選用蘆葦,養蠶之箔約7尺長、5尺寬,并且每層間隔9寸。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秦觀《蠶書》問世之時,并未引起多大反響,恩師蘇東坡也為之鳴不平。但在南宋嘉定年間,他的《蠶書》卻開始走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蠶桑經濟的發展。

根據南宋孫镛為《蠶書》所作的《跋》中記載:高郵曆史上曾有過一個關注民生的汪太守,他知識淵博,讀完《蠶書》後,他深有感觸。但是,高郵的老百姓認為當地水土不适宜植桑,即使到了“谷賤而帛貴”之年,也不想改種糧為植桑。汪太守就對人們提出了兩個問題:“你們認為高郵不可以植桑養蠶,那麼秦少遊的《蠶書》是怎麼寫出來的?為什麼秦少遊的妻子能養蠶我們現在的人就不能?”這讓高郵的百姓們為之折服。于是,他親自下令重新刻印秦觀的《蠶書》,讓高郵的蠶桑業再度走向了興盛。

在我國蠶業史上,北宋是一個重要時期,北宋之前北方養蠶技術水準較高,南方較低。 北宋之後,北方蠶業技術傳播到南方地區。秦觀的《蠶書》推廣了養蠶技術,使得南方的養蠶技術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蠶桑業逐漸占據了上風。

詞人秦觀還是蠶業專家?他的專著《蠶書》科學價值很高,貢獻巨大1秦觀如何能寫出《蠶書》?2《蠶書》養蠶技術的科學性3《蠶書》的重要貢獻

綜上所述,秦觀的《蠶書》向我們展示了北宋時期中國的蠶桑技術水準。書中蠶的孵化技術、蠶的喂養方法都具有較高的科學性,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我國的蠶業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資料: 1.蠶書,秦觀 2.我國蠶業史研究的幾個問題,周匡明 3.秦觀《蠶書》釋義,蔣成忠 4.論秦觀《蠶書》,魏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