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首《江城子》,感悟秦觀與蘇轼久别重逢後的心情

秦觀與蘇轼,是北宋詞壇上的兩顆巨星,一個為豪放詞之鼻祖,一個是婉約詞之大家。

秦觀是蘇轼的學生,兩人相差十二歲,亦師亦友,彼此有着非常深厚的友情。但,他們的遭遇卻又非常坎坷,政治的打壓讓這對師徒屢遭貶谪,隻不過面對貶谪,蘇轼越挫越勇,而秦觀卻愈發變得凄涼悲觀。

一首《江城子》,感悟秦觀與蘇轼久别重逢後的心情

宋哲宗元符三年,也就是公元1100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繼位,天下大赦,遠在海南的蘇轼是以得以内遷,而秦觀被移诏衡州。六月二十五日,這對飽經磨難的師徒,終于在雷州相見,秦觀為此寫下了這首《江城子.南來飛燕北歸鴻》,其詞曰:

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鬓朱顔,重見兩衰翁。别後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後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雲重。

此時的秦觀和蘇轼,就像南飛的燕子和北歸的鴻雁,這一比喻可謂形象至極。

秦觀自紹聖三年,便被貶郴州,次年春又貶橫州,之後再貶谪雷州,三年之中,被貶三地,每徙愈南,故有此比。

而蘇轼,此時已經被貶海南三載,幸運的是,此年遇赦北還,故有此說。

一首《江城子》,感悟秦觀與蘇轼久别重逢後的心情

實際上,一個“南來”,一個“北歸”,兩者卻并無太大差別,都是天涯失意之人。

幸運的是,茫茫人海,他們還有重逢之日,可謂不幸中的萬幸。

本以為見面的時候,秦觀與蘇轼會分外激動和歡喜,事實卻并非如此,見面的一刹那,他們彼此凝視着,愁顔相對。

此時的蘇轼已經六十四歲,而秦觀也已經五十二歲了,當年的意氣風發早已不複存在,是以詞中說二人是“兩衰翁”,一點不算誇張。

兩人自從分别後,生活的艱辛與無奈可想而知,二十年的交情,二十年的起伏,但見面的那一刻,卻相顧無言,一切盡在杯中酒。

曾經的遭遇與無奈、心酸與苦楚,今天都融入杯中酒,既然無法改變過去,不如痛飲達旦,珍惜眼下這短暫的歡聚吧。

《紅樓夢》中林黛玉便曾說過:“人有聚就有散,聚時喜歡,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感傷,是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的時候兒叫人愛,到謝的時候兒便增了許多惆怅,是以倒是不開的好。”

短暫相逢之後,又要像落花流水一樣各奔東西,以後相聚不知何時何地,兩人隻能默默地凝視着江面煙霧缭繞,暮雲重重疊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