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是谁?众说纷纭。现代人很难知道曹雪芹心中蓝本的钗黛二人是谁。但毫无疑问曹雪芹借鉴了秦观的一首词,刻画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南乡子”是词牌。

“妙手”指画家丘夏,以人物肖像画擅长,惟妙惟肖。

“写”就是画。

“徽”是指画中美人崔徽。

“真”是肖像。

《南乡子·妙手写徽真》大致意思是《观‘崔徽肖像画’有感》。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崔徽是唐代有名歌姬,与裴敬中相识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裴敬中回乡后,崔徽思念不已,托画家丘夏为其画肖像寄给裴敬中,并托信:“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不久后抱恨而卒。

元稹感其故事曾作诗《崔徽歌序》,成为后世美丽多情或善画少女的代表。

据传此画辗转流落到苏东坡之手,也有一首七言律诗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

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首,在苏轼处见到这幅“崔徽像”后,作词《南乡子·妙手写徽真》。

整首词就是观画有感,但上下两阕表达不同,如果结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经历,会发现她们的原型大致起于这首词,甚至就是崔徽。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上阙:“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

画家妙手写真崔徽肖像,画中人物拥有“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眼如水杏”的绝美风姿。虽是半身像,却如当年倾慕宋玉的东邻女一般,露出半身风姿绝美,更透着情意。

只看这上阙词,体现出薛宝钗的两点重要伏笔。

一,薛宝钗的容貌,就是“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全部写实,完全对应秦观对崔徽的容貌描写。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秦观化用苏轼的律诗“玉钗半脱云垂耳,亭亭荚蓉在秋水”写崔徽之美,糅合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江淹《咏美人春游》“昵珠点绛唇”的意思,曹雪芹写薛宝钗的自然美,基本是照搬。

“点绛唇”也是词牌,在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生日时出现的。宝钗点戏《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并亲自为贾宝玉念诵《点绛唇》。

薛宝钗点《鲁智深醉闹五台山》有两层意思。

第一,揭露薛家图谋金玉良姻不走,让贾母不满,借过生日撵逐薛家之意。

第二,预示贾宝玉日后会出家做和尚。

二,“东邻女”影射薛宝钗图谋金玉良姻。

东邻女在历代文学中多有出现,被当作“陪衬”的代表。

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中,东边邻居家的女儿还倾国倾城,仰慕宋玉。代表薛宝钗对贾宝玉有情。

东施效颦的东施也是东邻女。曹雪芹借香菱学诗,暗示薛家对林黛玉东施效颦。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母亲看中东邻女,命令儿子休了刘兰芝另娶,与《钗头凤》一样影射王夫人棒打鸳鸯破坏宝黛姻缘,支持金玉良姻。

下阙: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

崔徽与裴敬中的感情是一段孽缘,往事不堪回首。崔徽香消玉殒,没有人记得曾经为情痛断肝肠的佳人。画中人有着青春绝美的容貌,却蹙眉深愁满怀心事,不免让人探求她曾经酸辛的过往。

尽管知道崔徽“有情人别有怀抱”,词人还是心有余恨画中人不能解人意般复活过来,只是越不解人意也越动人,引人念兹在兹。

后两句完全脱胎于唐代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紧扣薛宝钗的牡丹花签。

不过,下阙词同样有几点,呼应的是林黛玉。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一,“翠黛颦”无疑就是林黛玉的写照。黛玉的容貌不同于薛宝钗用实,完全用了虚写。

(第三回)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容貌,就是这“翠黛颦”的样子

翠者,绿也。绿玉就是黛玉。黛也是绿到极致泛黑的颜色。

二,崔徽对裴敬中的求不得,抑郁而死,更是宝黛爱情失败、林黛玉的泪尽而亡、香消玉殒的写照。

三,曹雪芹设计林黛玉的感情经历,借鉴了崔徽的求而不得。

当然,任是无情也动人,证明曹雪芹写薛宝钗的牡丹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就来自这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也依托了罗隐的《牡丹花诗》。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另外,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原型,无疑借鉴了崔徽。

秦观的这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也解决了钗黛合一的问题。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绛珠仙子,一人是绛珠仙草转世,一人是甘露转世,就如二人都源自秦观描绘的那幅《崔徽像》。

还要注意秦观秦太虚,恰恰是《红楼梦》中“情”与“太虚幻境”的出处。

秦观词中之情道尽世间真情之求不得。以这首《南乡子·妙手写徽真》为代表。但秦观又有自己和解爱情的妙笔,堪称情之主旨。就是《鹊桥仙·纤云弄巧》: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一首凄美的宋词,解开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原型,竟是一位唐朝美人

《红楼梦》宝黛钗三人情孽纠缠,以及所有孽缘的大和解,都源于这两句词。宝黛钗如此,尤三姐柳湘莲,晴雯和贾宝玉同样如此。曹雪芹无疑是秦观的粉丝。

太虚幻境的“孽海情天”: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

大体也是秦观词中情之主旨,为曹雪芹所借鉴设定的《红楼梦》之爱情主旨。

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无疑就出自《南乡子·妙手写徽真》,都为秦太虚笔下之崔徽形象所化。

文|君笺雅侃红楼

还请帮忙点赞、收藏,能关注作者更好,每日都有新内容持续更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