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作者:陕西网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赵德兴的“专车”

一双“回力”牌旧球鞋,一身半旧的衣服,头上戴着破草帽,72岁的赵德兴一大早就在地里“巡视”,观察麦子的长势。时而拨开麦穗看看成熟度,时而摸摸土壤湿度。

这位干活熟练、衣着朴素的老人,不论远看还是近看,都无法与厅级干部、空军大校联系在一起。

出生在岐山县宋村村的赵德兴,19岁便去南京当了兵,53岁时从空军某师政委一职转业到浙江省政府工作,直到退休。本来,他的晚年生活可以过得相当滋润:厅级待遇,房子在西湖边,每月退休金有2万多元。

但他一直惦记自己的家乡,那个他少时连饭都吃不饱的地方,“是党和政府把我从一名普通士兵培养成高级干部,我立誓要让家乡发展得更好。”

退休后第一次回家,他为看到的场景心痛。地里草比麦子高,在外打工的村民,国庆节回家撒上种子,来年6月回家收割,一整个生长季就和麦子打了两次照面。全程被“放养”的小麦,产量低,质量也不高。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村民抓住晴好天气,用收割机抢收小麦,确保颗粒归仓

回到杭州,他辗转反侧,直到从电视上看到有人因种富硒小麦致富,他眼前一亮。他做过调研,宋村村是岐山县小麦的优生区,先天条件很好,富硒小麦价值高、价格贵。

但能不能大面积发展富硒小麦,他还有点拿不定主意,直到从村干部那里知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富硒小麦试验站就在村里,而且从实验室推广到市场的时机已经成熟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赵德兴建议村委会成立集体经济合作社,由村集体牵头,吸引社会资本加入,优化收益风险分配机制,流转土地,规模化种植富硒小麦,让村民享受分红和土地租金,增加留守老人日常务工收入。

他自告奋勇筹措社会资本,从杭州拉来多位浙商投资。期间,多次往返杭州和岐山,换乘飞机、高铁、汽车等多种交通工具,上千公里的颠簸没能让他的脚步慢下来。

最初,没人投资的时候,赵德兴甚至把远在杭州的儿子喊回岐山,让他出资帮助成立合作社。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收割机在夜幕中卸载小麦

在当地政府、村委会、村民的支持下,宋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了。在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麦子香了。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开镰前一天,赵德兴(中)和村民再次来麦地查看麦子成熟情况

秋季播种了,他开心;夏季丰收,他更开心。赵德兴索性带着老伴回到家乡,老伴做饭、洗衣,保证后勤,他则每天在麦田里“巡视”。

当然,前些年也不容易。第一年,农民在观望,在村干部和他这个“编外人员”的全力动员下,宋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总共才流转了1611亩地,这个数离众人心目中规模化种植还有一大截距离。

当时,为了说服村民流转土地,他在村民大会上说,“我是一名有50年党龄的老党员,只是想为家乡做贡献。况且,我老祖宗的坟头就在村里,大家要是赚不来钱,就来找我。”

村民心跟明镜似的,赵德兴的户口早就不在宋村了,合作社也没有他的一分地,张罗这些的确没“油水”可捞。

2019年6月,这是让人最紧张兴奋的一次收获,合作社麦田亩产超过1000斤,每斤小麦卖到了2.2元,比普通小麦价格贵了一倍。村民不淡定了,种了一辈子地,谁也没见过小麦这个价。

麦香——“厅级农民”赵德兴

赵德兴正在查看小麦的质量

第二年,流转土地面积达到3760亩;今年,合作社土地存量有5000亩,已种植4100多亩地。而整个宋村耕地只有将近4000亩,这意味着什么?因为效益好,周边村子的土地也主动“找上了门”。

合作社的发展走上了正轨,赵德兴在合作社设立扶贫基金,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日用补贴;2020年2月底,他倡议由合作社出面捐出6万斤面粉,送到武汉市抗疫最前线。

如今,4000多亩的小麦已经收割完成,赵德兴的脚步没有停止,他开始琢磨起了品牌,琢磨起了面粉深加工……

(当代陕西 张继民 刘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