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趙德興的“專車”

一雙“回力”牌舊球鞋,一身半舊的衣服,頭上戴着破草帽,72歲的趙德興一大早就在地裡“巡視”,觀察麥子的長勢。時而撥開麥穗看看成熟度,時而摸摸土壤濕度。

這位幹活熟練、衣着樸素的老人,不論遠看還是近看,都無法與廳級幹部、空軍大校聯系在一起。

出生在岐山縣宋村村的趙德興,19歲便去南京當了兵,53歲時從空軍某師政委一職轉業到浙江省政府工作,直到退休。本來,他的晚年生活可以過得相當滋潤:廳級待遇,房子在西湖邊,每月終身俸有2萬多元。

但他一直惦記自己的家鄉,那個他少時連飯都吃不飽的地方,“是黨和政府把我從一名普通士兵培養成進階幹部,我立誓要讓家鄉發展得更好。”

退休後第一次回家,他為看到的場景心痛。地裡草比麥子高,在外打工的村民,國慶節回家撒上種子,來年6月回家收割,一整個生長季就和麥子打了兩次照面。全程被“放養”的小麥,産量低,品質也不高。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村民抓住晴好天氣,用收割機搶收小麥,確定顆粒歸倉

回到杭州,他輾轉反側,直到從電視上看到有人因種富硒小麥緻富,他眼前一亮。他做過調研,宋村村是岐山縣小麥的優生區,先天條件很好,富硒小麥價值高、價格貴。

但能不能大面積發展富硒小麥,他還有點拿不定主意,直到從村幹部那裡知道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富硒小麥試驗站就在村裡,而且從實驗室推廣到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時,他才松了一口氣。

趙德興建議村委會成立集體經濟合作社,由村集體牽頭,吸引社會資本加入,優化收益風險配置設定機制,流轉土地,規模化種植富硒小麥,讓村民享受分紅和土地租金,增加留守老人日常務工收入。

他自告奮勇籌措社會資本,從杭州拉來多位浙商投資。期間,多次往返杭州和岐山,換乘飛機、高鐵、汽車等多種交通工具,上千公裡的颠簸沒能讓他的腳步慢下來。

最初,沒人投資的時候,趙德興甚至把遠在杭州的兒子喊回岐山,讓他出資幫助成立合作社。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收割機在夜幕中解除安裝小麥

在當地政府、村委會、村民的支援下,宋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了。在一群人的共同努力下,麥子香了。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開鐮前一天,趙德興(中)和村民再次來麥地檢視麥子成熟情況

秋季播種了,他開心;夏季豐收,他更開心。趙德興索性帶着老伴回到家鄉,老伴做飯、洗衣,保證後勤,他則每天在麥田裡“巡視”。

當然,前些年也不容易。第一年,農民在觀望,在村幹部和他這個“編外人員”的全力動員下,宋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總共才流轉了1611畝地,這個數離衆人心目中規模化種植還有一大截距離。

當時,為了說服村民流轉土地,他在村民大會上說,“我是一名有50年黨齡的老黨員,隻是想為家鄉做貢獻。況且,我老祖宗的墳頭就在村裡,大家要是賺不來錢,就來找我。”

村民心跟明鏡似的,趙德興的戶口早就不在宋村了,合作社也沒有他的一分地,張羅這些的确沒“油水”可撈。

2019年6月,這是讓人最緊張興奮的一次收獲,合作社麥田畝産超過1000斤,每斤小麥賣到了2.2元,比普通小麥價格貴了一倍。村民不淡定了,種了一輩子地,誰也沒見過小麥這個價。

麥香——“廳級農民”趙德興

趙德興正在檢視小麥的品質

第二年,流轉土地面積達到3760畝;今年,合作社土地存量有5000畝,已種植4100多畝地。而整個宋村耕地隻有将近4000畝,這意味着什麼?因為效益好,周邊村子的土地也主動“找上了門”。

合作社的發展走上了正軌,趙德興在合作社設立扶貧基金,為村裡8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日用補貼;2020年2月底,他倡議由合作社出面捐出6萬斤面粉,送到武漢市抗疫最前線。

如今,4000多畝的小麥已經收割完成,趙德興的腳步沒有停止,他開始琢磨起了品牌,琢磨起了面粉深加工……

(當代陝西 張繼民 劉一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