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作者:莫孤烟

黄克诚大将对1946年四平保卫战的失利一直耿耿于怀,当初在战斗期间就曾对林总明确表示,他对这种不惜代价争夺一城一地的做法很不理解。直到13年后,他还和主席就这一仗"该不该打"和"该怎么打"这两个问题进行争论,哪怕主席明确说"打这一仗是我决定的",黄克诚依然毫不客气地说:"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1940年,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前排右三)同部分干部在一起

关于四平保卫战该不该打这个问题,多年来争议很大,总体来看持否定意见的居多。例如韩先楚就认为,四平保卫战是当时我军领导层对东北"战和问题"看不准的集中反映,使我军在劣势条件下与优势敌军争夺一城一地,"与敌人进行不利条件下的带有决战性质的作战,在战略上是失策的"。

再比如,四平保卫战期间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1纵1师政委的梁必业也认为,从敌我力量对比看,在当时"不宜打这样的阵地战",他认为上级之所以一定要打这一仗,是"为了配合谈判,是大局的需要"。

不过,也有持肯定意见的。例如时任2纵副司令员的李运昌多年后在一次会议上说,正是有了四平保卫战,北满根据地才能站稳脚跟。至于战斗中付出了伤亡8000人的惨重代价这一问题,李运昌反问:"哪一次重大作战没有伤亡?没有他们的伤亡做代价,你退到哪里为止呢?"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李运昌

最终对这一问题给出总结性回答的还是黄克诚。他在晚年评述四平保卫战时,观点已经和当初与主席争论时有所不同。他并不反对打这一仗,认为战略上打这一仗是有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但在战术上却大有问题,特别是当局势已对我不利、守住四平已无可能时,还在不惜代价地死打硬拼,就是不明智的了。

黄老的这一看法,已基本成为人们对四平保卫战的共识。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1940年10月10日,八路军第5纵队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于苏北东台县白驹镇胜利会师。图为黄克诚(中)与韩振纪(左一)、梁兴初(左二)、张爱萍(左四)、韦国清(左五)合影】

既然在"该不该打"这一问题上不需要再讨论,那么争论的焦点自然就集中在"该怎么打"这一问题上了。事后来看,这一仗我军失利的关键,是在本溪和威远堡两个关键点上。

在蒋军向东北我军发动攻势时,东北保安司令杜聿明的战术是同时向四平和本溪进攻。凡进攻总有主次之分,不可能每一处都是主攻方向,因此必须立即对敌军进攻重点做出准确判断。林总猜测蒋军有可能会"先南后北",也就是先打本溪再打四平,但主席认为敌军主攻方向在四平,本溪是辅助方向。在这一指示下,林总集中精力指挥四平作战,做出战斗部署。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走上东北战场的杜聿明

主席将四平看作重中之重的判断是对的,而被林总也预感到了本溪的重要性,在本溪也部署了重兵。本溪紧靠沈阳,威胁蒋军指挥中枢,因此受到牵制的杜聿明不敢全力北进,而向本溪进攻的新6军和52军也被击退。在这样的局面下,林总建议从本溪抽调南满部队2个旅北上,全力支援四平作战。主席完全同意,并强调"凡可调应调之兵必须早调"。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我军的目的是坚决保卫四平

杜聿明判断,尽管东北民主联军在两地均有雄厚兵力,但从战斗力上看,四平守军明显强于本溪守军,更何况林总本人就坐镇四平,因此本溪是弱点所在。鉴于此,杜聿明决心避实击虚,先集中兵力打下本溪,然后再强攻四平。而这正是林总最初所担心的。

当蒋军集中5个师的兵力第三次进攻本溪时,因为第3纵队主力奉命北上,守军只有3纵9旅、第4纵队3个旅等共11个团,无法抵抗敌军优势兵力及装备的猛攻,本溪很快失守。

林总原本对本溪敌军的危险性是有警觉的,刚开始的部署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但在本溪守军两次击退蒋军主力进攻后,又放松了对这一方向的警惕,对局面过分乐观。久疏战阵的林总这一时期的战场敏感性似乎略有退化,结果走出了抽调3纵北上这一败招。这是四平保卫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林总召开作战会议

此外,我军高层对蒋军美械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存在严重误判,也是导致战局被动的重要原因。

蒋军投入四平作战的新1军、新6军是精锐中的精锐,他们抗战时期在印度接受现代化换装及训练,缅甸丛林中经受过残酷恶战的磨炼,两军无论是官兵素质、兵力规模装备水平、部队士气和战斗经验都是中国军队中首屈一指的。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1945年4月,缅甸战役结束后,新六军在等待空运到芷江战场

我军闯关东的部队也都是打了多年仗的老部队,但从未有和美械装备现代化强敌作战的经验,更何况我军在进入东北后收编了不少来路不明的武装力量,数量虽增加不少,但这些部队的军政素质都不高,和蒋军主力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在威远堡战斗中,新6军先是一顿炮火准备,然后步兵紧随弹幕跟进冲锋,在炮火延伸后眨眼间就冲上了我军阵地。这种战术非常冒险,步兵要冒着被自己人的炮弹炸死的风险,因此对炮兵的射击技术、步兵的心理素质、以及兵种之间的协同要求很高,没有过硬的战术水平是做不到的。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装备精良的新6军

新6军仅以1个团就打退了3纵主力,实在令人吃惊。这一战让蒋军士气和信心大增——既然1个团就能打败1个纵队,那么新6军一个军拿下四平当然不是问题。如此一来,蒋军攻势更猛,而且战术更为灵活,以少量部队和3纵主力纠缠,抽调600辆汽车运送大部队摩托化行军,实施快速迂回。我军发现后想用炮火拦截,早已来不及了。就这样,新6军主力很快突破了3纵防线,进入四平东南侧,直扑塔子山。

黄克诚对四平失利耿耿于怀,对主席不客气:你决定的也是错的

我军战士在四平前线修筑工事

塔子山失守后,四平守军面临退路被截断而被合围的危险。在这种局面下,林总也不得不下令全军撤出四平了。

解放战争初期,我军还处在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过度的阶段,一下子进入到阵地防御战阶段,无论是战术思想还是训练水平都是不足的,再加上初来乍到,尚未获得群众基础,因此四平保卫战的失利几乎是难以避免的。不过,即便在这样困难的局面下,我军也坚持了一月之久,而且给蒋军以重大杀伤,实在是极不容易的。正如李运昌后来所说:"四平保卫战英烈的光辉业绩是永垂不朽的!"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