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教师节,看了一部和老师有一点相关的韩国电影——《兹山鱼谱》。改编自真实史学材料的一部电影,说它是韩国电影,不禁有些惭愧。这富含儒家哲学思想的古装历史电影,居然是韩国拍的。
整部影片以黑白影像呈现,只有最后的海景变了一次彩色。
本以为黑白有什么特别的含义,看了一下对导演的采访,导演表示:在符合故事设定的情况下,黑白是节约预算的一种方式。

好吧,那,咱们专心看故事。
主人公丁若铨曾是个精通国学又知晓西学的朝廷大官,因受辛酉迫害事件影响被发放到黑山岛。有才能的人即使是被流放到黑山这个小地方,当地人民对这种有文化的人还是怀有崇敬之心的。
在黑山,丁若铨结识了一个求知不得的捕鱼达人张昌大。丁若铨很主动,得知他想求学问,主动提出要帮昌大,都被昌大拒绝了。
在昌大眼里,丁若铨是个被西洋宗教侵害,背叛祖宗思想的人。但其实昌大内心对丁若铨的学识是佩服的,既尊敬又害怕。在昌大心里,像丁若铨这样饱腹诗书的官人,有他描摹的形象。所以当丁若铨不顾形象地朝昌大跑过来的时候,昌大说了这么一句:身为两班干嘛跑得跟个下人似的。
故事为丁若铨对鱼产生兴趣做了很多铺垫,从他的第一餐开始,他就在被安利鱼。
人思想的参差可能就在这,同样的东西,在丁若铨眼中是可以记录成书供后人翻阅的书,在昌大眼中却是旁人不想知道的没用常识。
人呐,意识很重要。在丁若铨意识到自己对鱼的知识怎么浅之后,看见鱼思维就发散了,问题就多了。
不曾因自己的学问高而骄傲,他与昌大互拜为师,他教昌大学问,昌大教他辨认鱼,助他完成“鱼谱”。昌大也仿佛找到了台阶,抓住这个机会向丁若铨请教。
丁若铨文质彬彬的气质加上深厚的文化修养,更是不缺妇女的崇拜了,一直照顾他吃喝住的女人,最后与他生了两个孩子。而这位后来的丁夫人,在父系社会时代对母亲地位的思考也让人刮目相看。被教导的昌大回家后居然主动帮母亲做事了。
丁若铨从开始就问昌大,你一个捕鱼的,学学问干什么?贱民又不能考官又不能赚钱。
昌大是庶出,他爹是官员。正因为有这层关系,昌大一直抱有从政的心愿。他看够了官员的腐败,对百姓的欺压,他想让人看见他的执政,报效这个他理想中的国家。
而丁若铨,是看尽了官场,对这个体制已经失望透顶了。他接受西学,不是叛国,是爱国,是不忍国家思想落后于西方。他希望无君主制,而在昌大看来,这种想法是不切实际的,统治一国怎能没有君主?
师生政治理念不同,也为后来昌大与老师辞别做了铺垫。
昌大在丁若铨的教导下,学识进步飞速,从不会作诗到出口成章,在父亲的帮助下,他终于离开了黑山岛,去内陆考官。当然,这也标志着他与老师丁若铨要开始分道而驰了。
年轻人,未涉世事的昌大以为自己可以改变腐败的官场,却被劝告同流合污。
最后让昌大爆发的画面很刺眼,即使是黑白画面,也能感到冲出银幕的血腥。
三个月大的孩子也要被征税,男人可以说是走投无路了,于官府前自断命根,妇女攥着男人的命根子,对着官员哭诉,还被毒打。
而离开黑山岛的丁若铨一直身体不好,到死都在撰写鱼谱,倒真有古代文人那个执拗的劲儿。
很可惜,丁若铨死前并没有等到昌大,但他预料到昌大会去看望他。
丁若铨留了一封信给昌大,里面有句话是这样:
“昌大啊,活成不断向上飞的鹤虽也不算坏事,但是即便泥垢污秽沾染,也选择活得像兹山一样,荒凉黯然却生机勃勃自由惬意,也未曾不是有意义的事啊……”
老师最后都在提点昌大,即使身边都是污秽般的官员,也不要和他们一样,深处邪恶,内心向善。如何去活,是昌大的选择,他却有鹤般的意志,终究没能忍耐这腐朽的官场,回到黑山接着他的人生。
既然无法学以致用,那我便选择随性而活。
《兹山鱼谱》本不叫《兹山鱼谱》,丁若铨本想起名为《黑山鱼谱》,因黑山之名“幽晦可怖”,所以丁若铨及其家人才改称“兹山”,“兹”也是“黑”的意思。,
整部影片都向我们渗透哲学,让我们思考如何去活,要有怎样的出世与入世观,影片颇多儒家思想的探讨让我对这部韩国电影刮目相看。
你可以看遍污秽,退出这俗世,做个隐士;可以与污秽同流;也可以出淤泥而不染,于污秽中找到自己的一方净土。
如何与这个有问题的社会妥协,如何看待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干净,怎么活,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允许社会的不同形态存在,允许人有不同的志向,人之思想不同,才造就了社会的多元化。
这部韩国人拍的中国哲学,可惜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