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关羽挂印封金,在许昌灞陵桥辞别曹操后,第一关就到了东岭关。他斩杀了守关大将孔秀,拉开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序幕。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在附近修了一座庙。
鲜为人知的是,东岭关就位于现在的禹州市花石镇白北村附近。那座庙至今尚存,里面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大殿——义勇武安王大殿。由于庙里祭祀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当地村民俗称其为“五虎庙”。

在禹州市区西北部20多公里处,有个历史悠久的中原名镇——花石镇。在这里,碧波荡漾、浮光跃金的白沙水库如一面明镜镶嵌其中,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颍河、白沙河像一条条玉带穿境而过。
在白沙水库前面,有个闻名遐迩的白沙村。白沙河把村子一分为二,北边的叫白北村,南边的叫白南村。
根据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提供的资料,闻名遐迩的义勇武安王大殿就坐落在白北村,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庙宇。
正在庙门前聊天儿、打纸牌的杨长根等几名老人说,这就是“五虎庙”。门前的几块石碑却清晰地显示,这里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义勇武安王大殿的所在地。一个地方为何有两个名字?
杨长根等老人解释说,“政府叫义勇武安王大殿,因为里面供奉有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当地人俗称‘五虎庙’”。
白沙村原为白沙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秦汉时期即为颍川西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明朝,官府曾在这里创建白沙书院。清朝,官府在这儿设驿站,只是在民国以后因兵匪劫掠而败落。
三国时期,关羽获得刘备在河北袁绍处的消息后,即挂印封金,开始千里走单骑。关羽一行所到的第一关是东岭关,他拿守关大将孔秀“开刀”,拉开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序幕。
后来,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此事,就修了一座庙。一开始,庙里只供奉关羽,所以叫“关爷庙”,后来,又连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一起供奉,所以叫“五虎庙”。该庙坐北朝南,是远近闻名的文物古迹。
禹州市文物管理处支部书记王豪介绍,义勇武安王大殿初建于唐,重建于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明洪武、宣德年间曾两次重修。
该建筑群现存戏楼 、山门 、大殿 、东厢房 、西厢房 、东配房等七座建筑。戏楼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为戏台,与大殿山门隔白沙河相望。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后部开门,还有四座厢房。
义勇武安王大殿建于直壁式台基上,面阔三间9.7米,进深三间9.62米,单檐歇山顶,灰筒瓦覆顶,绿琉璃脊。其构架为三架梁对前后双步梁用四柱;脊瓜柱立于三架梁上,并用三踩单下昂斗拱,明间平身科为圆形瓜棱斗,其他为方斗。大殿的平面布局,柱梁结构、斗栱造型均沿袭了宋元时期的风格,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南省文物局曾于1953年、1963年、1977年前后三次拨款,对义勇武安王大殿后坡和部分檐、檩、构件等进行了修补,并于1963年将其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元代建筑承金代建筑,因蒙元统治者建筑工程技术落后,故依赖汉人工匠营造。元代建筑的特点是粗放不羁,在金代用移柱、减柱的基础上,更大胆地减省木构架结构。元代木构多用原木作梁,因此外观粗放。因为蒙古人好白,元代建筑多用白色琉璃瓦,并形成特色。而现存的义勇武安王大殿则无此特色,从侧面说明了其被后世多次维修的事实。
由于种种原因,元代建筑保留下来的很少,所以义勇武安王大殿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考古价值。
由于既忠且勇,关羽在后世备受官方和民间推崇,各朝皇帝都以关羽为忠义的化身,将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
自宋以后,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忠惠公、武安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又被封为义勇武安王。所以,从义勇武安王大殿这个名称,可以判断出大殿是在宋以后建设或命名的。
后来,关羽又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真元显应昭明翼汉天尊、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直至在清朝登峰造极,被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这以后,全国各地才出现关帝庙。但在民间,关羽一般被尊称为“关公”。
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生活于元末明初的作者罗贯中以旁白视角叙事时,通常称关羽为“云长”或“关公”,极少直呼其名。而整部《三国演义》中除了对皇帝称帝号外,亦只有关羽、刘备、诸葛亮有此“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