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武圣关公读《春秋》明大义

武圣关公读《春秋》明大义

关公以忠义精神受到世人千余年来的崇敬,其夜读《春秋》的形象深入人心。文圣孔子著《春秋》,武圣关公读《春秋》,这是历史交会的异彩,是中国人文的光芒,而《春秋》正是文武圣才的交集表征。

孔子著《春秋》,记载了历史巨变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和争斗,以记乱世,寓褒贬,明大义而闻名。其目的意在恢复周礼,使人人遵守礼制,各安本位,不僭越,不乱纪,从而达到天下治平的政治理想。孔子采春秋笔法写史,宗旨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为拨乱反正,以宏正道,为警戒臣佞,回归王道。他不只在记天下事,更藉以寄托微言大义,评价人事,以针砭世道。因此《春秋》不仅是史书,更蕴含了人文哲学的文化省思。

关公读《春秋》,从中寻绎对社会现象与为人处世的诠释,也探索人生生命的价值意义。孟子曾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 滕文公下》)关公在世的东汉末年三国时代,正是世衰道微,纲常颓坏,与西周末年的背景极为相似,仁人志士伤时忧世。而关公在世时以其忠肝义胆,勇者无惧,恰是正义的化身。关公读《春秋》,从历史褒贬中警惕人生,实践忠义,正是大义精神的具体形象。

武圣关公读《春秋》明大义

何谓义?《礼记 中庸》有云:“义者,宜也。”谓合宜即是义;韩愈《原道》解释道:“行而宜之之谓义”,是指行为合宜就是义,亦即为所当为,言所当言,舍则当舍,取所当取。关公忠心报国,除暴安良,知恩图报,忠君有礼,朋友有情,体现出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和民族优良美德。关公把义发挥到极致,也因义而广获赞誉。关公之义,可谓为春秋大义。

关公与《春秋》是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情节。小说中描写关公读《春秋》最著名有二。一则是华佗刮骨疗伤时关公读《春秋》,一派自然,面不改色,显出超凡的忍耐功夫。一则是关公与刘备夫人暂时投驻曹营时,曹操让关公与嫂嫂同处一室。夜间关公让内室给大嫂安睡,自己则居外室秉烛夜读《春秋》,严守男女之大防,绝不逾越对兄嫂应有的礼节分寸,正代表了他超越欲望和自我的高度克制。小说中的关公武勇有节,且忠于兄长君上,知礼守礼,最是义的实践者。

武圣关公读《春秋》明大义

《春秋》崇正统,贵名实,讲信义,重伦理,别夷夏,以史笔千秋而警惕后世为人者当戒惧谨慎。关公以桃园结义而至死尽忠,坚定汉室正统之义而奋进匡扶不懈。关公在小说中的人格特质与行事作为,实践了《春秋》之义,关公夜读《春秋》的情节也可谓是关公忠义精神的形象化,是作者借由《春秋》一书标志了关公的忠义人格,提醒后世读者深思关公忠义行止的精义。

观关公生平行止,其青年时期为民除暴铲恶,其一朝桃园结义,终生遵礼守分,其身在曹营时刻不忘旧主,其驰骋沙场时戮力匡复汉室,其护嫂归营时暗室毫不逾矩。关公力行尊兄长,悌弟幼,友朋辈,忠君上,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想和传统美德,实践了以《春秋》笔法为借鉴的自我惕励,后世赞其为忠义精神的最佳注解,也使其即使离世后,仍受到万千百姓的缅怀不忘,终至推尊为神圣,继续以忠义道德启示万民,遗教千秋。

武圣关公读《春秋》明大义

在复杂变异争斗的春秋时代,孔子语重心长地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期待,呼吁社会回归人伦纲常。《春秋》以微言大义痛斥僭越礼法者,乱臣贼子在《春秋》中丑态尽露,后世当以为借鉴,表现了孔子尊王统,正名位,重伦理的理念坚持。而关公喜读《春秋》,从历史的乱世中体会己身所处的三国乱世,从中得到启示和指引。关公之义,可谓源于春秋大义。其忠义仁勇的智慧灵光与英雄风范,启发了无数心灵,千余年来备受尊崇。台湾台南祀典武庙高悬着著“万世人极”、“文武圣人”、“文经武纬”、“至大至刚”、“至圣至神”等名匾,辉煌地彰显了历代以来,上自帝王下至臣民,对武圣关公忠义精神的尊崇与赞扬。即使在廿一世纪的今日,仍然以伦理名教的道德传统,引导着天下亿万人民提升品格,走向正道。也在纷乱离析的人类社会中,启示着“春秋一统”的省思。透过对春秋经训的不断回顾、反刍与延伸弘扬,看顾这一身,行好这一世,让时代能得到更美好的提升,促进生命价值的更大圆满。

关公信仰在华人世界中特别深具有道德典范的作用,对人格提升与凝聚民心产生很大的意义。即使在现代信息时代中,也持续发挥着督导的功能。以《春秋》忠义精神为核心的关公崇拜,是即使随着时代与地域不同,而仍然可以产生符合时代诠释性的坚强信仰力量。(待续下星期五)

忠义人才培育学院教授 林翠凤

来源:香港商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