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7年1月25日之后,毛主席正式以诗人的身份,登上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诗坛。毛主席诗词从此传播四海,家喻户晓。你知道,是谁促成了毛主席诗词的公开发表吗?
这个人叫徐迟。
1、徐迟与毛主席的渊源
徐迟,生于1914年,浙江吴兴县人,现代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
自从1933年踏上文坛,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他又是翻译家,翻译了许多外国的文学作品。
1945年9月,徐迟在重庆两次见到毛主席。
第一次是9月1日。这天下午6点,徐迟到黄家垭口的中苏文化协会,与诗人袁水拍一起参观画展。听说这里将要举行庆祝中苏条约的鸡尾酒会,毛主席要来,这让二人十分兴奋,他们就在这里等。
毛主席来了,徐迟就跟在毛主席后面,看着毛主席在红绫上签名,和人一一碰杯,他们没有说话。
第二次是9月16日。这天徐迟参加一位医生婚礼,乔冠华过来告诉他:下午三点,他和马思聪可以去看毛主席。于是,徐迟和马思聪驱车来到红岩村。在红岩的小客厅里见到了毛主席。他们聊了很多,徐迟也问了毛主席许多问题,毛主席都一一作了回答。
徐迟有一个颇为精美的册页,他拿着册页找到了乔冠华,请求他再见到毛主席时给自己和大后方的诗人题几个字,乔冠华同意了。
大约一个星期后,乔冠华又把这个册页给了徐迟,徐迟打开一看上面写着:“诗言志”,下面签名“毛泽东”,徐迟乐得找不到北了。

徐迟
“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是中国诗学理论对诗歌特征的经典概括。朱自清曾把“诗言志”称为中国传统诗学的“开山的纲领”。
2、徐迟“设巧计”,让毛主席必须同意发表自己的诗词
徐迟也曾说过“诗崇毛主席,文拜马克思”,所以,私下里,徐迟就收集了流传的主席诗词,到1956年,徐迟已经收集到了8首毛主席诗词。
1956年的秋天,中国作家协会决定创办《诗刊》,臧克家任主编,徐迟任副主编。11月的一天,《诗刊》编委会开会讨论将在第二年1月份问世的《诗刊》的编辑计划。徐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给毛主席写信,把自己收集到8首诗词附上,请求他过目、校正,然后同意在我们《诗刊》创刊号上发表。
其他人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但是又担心主席要不同意怎么办呢?因为毛主席的诗词当时已经流传很广,像《七律·长征》、《沁园春·雪》等名篇,但是毛主席从来没有正式发表过自己的诗词。
徐迟认为,至少我们可以试试,大家也都说,好吧,那就试试吧。这就涉及到了这个信怎么写,所以大家认为,这个信一定要写得非常好,还得有一些巧思,让毛主席一看就答应。
这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大家就开始想啊想啊想,想了很长时间也想不出一个好主意来,可以说是一句话难倒大才子。徐迟又找了好多诗人探讨这个问题也没有拿定主意。
有一天,徐迟乘车到北京大学的燕南园去找诗人、翻译家冯至。
徐迟说:“毛主席的诗词如《沁园春·长沙》,就是我们从萧三同志的一本书上抄到的,有这样的诗句:‘张寥阁,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个‘张寥阁’,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很可能是传抄有误,却无法给它改正错字。”
冯至说:“毛主席的诗词早已广泛流传,连国外都有了多种文字的翻译,却有这样显然的传抄错误,真是遗憾!其实呢,与其听任错字流传,倒不如请主席发表一个定本,可以为已经传抄出来的几首纠正错字。”
徐迟一听,哎呀太好了!赶紧回家去起草给毛主席的信。回去之后就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臧克家和其他的人看了以后表示满意。
臧克家
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我们希望在创刊号上,发表您这八首诗词。那八首,大都已译成各种外国文字,印在他们的《中国诗选》的卷首。那八首,在国内,更是广泛流传。但是,因为它们没有公开发表过,群众相互抄诵,以致文句上颇有出入。有的同志建议我们:要让这些诗流传,莫如请求作者允许,发表一个定稿。
我们附上那八首诗词的抄稿一份,请加订正,再寄还我们。如果您能手写一首,给我们制版发表,那就更好了。
其次,我们希望您能将外边还没有流传的旧作或者新诗寄给我们,那对我国的诗坛,将是一件盛事;对我们诗人将是极大的鼓舞。”
主编、副主编、编委看完之后都签了字,时间是1956年的11月21号。信写完之后,立刻送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的手里。
好,信寄出了,编辑部的人就开始慢慢地等。
1957年的1月2号,徐迟接到了田家英的电话,。
徐迟把电话接过来之后说:“你好,我是徐迟,请问您是哪位?”
对方说我是田家英,当时徐迟给激动的呀,因为他知道田家英是毛主席的秘书啊!
田家英问:“主席问你们《诗刊》什么时候发稿?”
徐迟立刻说:“我们在等主席的诗稿。”
接着问:“主席的诗稿什么时候给我们?”
田家英说:“不知道”,就把电话放下了。
还接着等,十天之后,也就是1957年的1月12号,中共中央办公厅让编辑部去取急件,取来了一个大的牛皮纸信封,在信封的中央偏上的地方用毛笔草书的三个字“诗刊社”,一看就是毛主席的手迹。现在这个《诗刊》还用的是这三个字,是从这个信封上影印下来的。
再慢慢地打开这个信封,里边是毛主席用铅笔改的那8首诗词,在下边一翻,又多给了10首,还有给臧克家以及其他同志的一封信。编辑部的人这个高兴啊,尤其是臧克家拿着主席给他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说这是主席对一个文学刊物的支持,这是主席对诗人们的支持和关怀。
1957年1月25号,《诗刊》创刊号如期出版,毛主席的《旧体诗词十八首》排在头题,毛主席给《诗刊》编委会臧克家等的信作为插页套红彩印。各大报纸也竞相转载,外电也纷纷做了报道,当天各地的新华书店,读者排起了长队来购买《诗刊》,一时间洛阳纸贵。编辑部收到了许多的来信和汇款都要求购买《诗刊》。
3、毛主席《旧体诗词十八首》能够公开发表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毛主席《旧体诗词十八首》在《诗刊》创刊号上首次公开发表,可以说是中国报刊界的一大佳话,那么毛泽东《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公开发表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呢?
第一, 我们做什么事情要敢想敢说敢干,你千万不要说给自己设置许多不可能,也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两个字试试;
第二, 两个字:试试很简单,但是它是有前提的。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比方说,如果徐迟没有事先收集到这8首诗词,他直接向主席要诗词发表,那是肯定不行的;如果徐迟不在开会的时候提出来要给主席写信,那么他这8首诗词就会作为永久的收藏;
第三, 当我们确定目标之后,就要一心一意地去做。徐迟已经决定要写信了,那么信怎么写呀,你不能随便写,你说要找出一句话来,能够打动主席,让主席允许发表他的诗词。就为了这一句话,他拜访了那么多诗人啊,最后在冯至那里才得到了启发。所以我们说干什么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不达目的绝不回头。
第四, 不要低估“小人物”的能量。毛主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如果没有毛主席《旧体诗词十八首》的公开发表,李淑一也不会给主席写信;李淑一不给主席写信,就不会有《蝶恋花 ·答李淑一》的诞生,而这首词的公开发表,又是一个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大三的学生张明霞给主席写信促成的。所以,历史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发展的,缺了哪一环都不行。历史不能假设,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让我们少走弯路,少碰头。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