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作者:挥斥方裘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这句诗确实霸气,在真实历史上,秦国统一六国更霸气,只用了短短十年就结束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乱世,扫灭六国。不过话又说回来,秦始皇之所以能用这么短时间完成统一,更多的是靠着前一百年的积累,这其中就不得不说决定战国七雄最终命运的长平之战!

这场双方投入兵力民夫超百万的大决战,最终以赵国惨败收场。此战斩首被坑赵军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五万左右,以至赵国国内几无男丁,国力更是虚弱至极,但赵国并未被秦国一张而下,反而是又撑过三十年,才最终被灭。秦国为什么不能携大胜之师平灭赵国?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疑云,探究其中的真相。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长平之战前,秦通过垂沙之战和鄢郢之战将楚国打废,又通过伊阙之战将曾经的霸主魏国打倒在地,再除开一直打酱油的韩国和燕国。这样,根据秦国远交近攻原则,能与秦国扳手腕的只剩下赵国。

赵国通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使自己的军事实力达到最顶峰,虽然经过沙丘宫变,实力被虚弱,但依旧不能小觑。就在长平之战发生的十年前,赵国在阏与之战中大败秦军。可以说,赵国与秦国谁也没有百分百把握拿下对手

而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国攻击韩国的上党,本已被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却是转头投靠了同为三晋的赵国,祸水东引。秦国当然不肯罢休,率兵攻赵,而赵国也是急派廉颇在长平驻军,防御秦军。

这个时候的双方绝对不会想到,这次的战争会演变成历时近三年,双方投入总兵力达到百万的国运之战。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在赵国临阵换将,换上赵括之时,秦赵两军已经拉扯了三年。双方都已经打到弹尽粮绝,咬牙死撑的地步,此时的赵国一方面是廉颇屡战屡败,死伤颇多;另一方面,赵国已无粮可支援前线,不得不向齐国这个大户借粮,但可惜齐国鼠目寸光,只顾眼前的利益,拒绝了赵国借粮的要求。外无强援,士气受挫,这时的赵军其实已经陷入绝境,只是早晚的事。

秦军这边也不好过。秦军的运输补给线更长,足足是赵国的三倍,消耗也更多。以至于白起切断赵军主力粮道,战役来到最关键时,秦昭襄王不得不亲自来到河内郡,特许将当地所有百姓的爵位都提升了一级,更是将河内郡中的十五岁以上青壮征调一空,“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对于秦国来说,长平之战虽然能称之为大胜,但也可以说是惨胜。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秦军在俘虏赵军四十万大军后,为什么不选择将这四十万青壮劳力运回国内当苦力?

事实就是,秦军已无余粮可供养这四十万俘虏,《吕氏春秋》就很明确的记载:“秦(国)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打仗凭借的不仅是士兵悍勇,还有后勤粮草。整个长平之战中,秦国先后召集六十余万军民投入战场,伤亡也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余万,所费钱粮不计其数。秦军统帅白起毅然下令坑杀赵军,为的就是要彻底切断赵国再起的机会。

此时秦军尚有一战之力,白起自然不会放过扩大战果的机会,令王龁攻占赵国的皮牢,令司马梗夺取太原,而白起亲率本部直驱邯郸,三路并进,显然是奔着灭赵去的。

此时秦国内部由于年年征战,损耗严重,在得知赵韩两国合谋,并有可能重启六国合纵抗秦计划时,秦昭襄王不得不考虑赵、韩两国割地求和的请求。毕竟如果真的在此时攻下邯郸,灭亡赵国给天下诸侯的震撼,远不是坑杀四十万赵卒能比的,到时候很有可能再来一次六国伐秦,以此时秦国国力很难扛得住。

单从军事上来说,以白起的统兵能力,此时应该是平灭赵国的最佳时机,但从其他方面来看,此时的秦国还远没有做好灭亡一个同等体量大国的准备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长平之战后,经历了得知被坑杀四十万消息的震惊与惶恐后,赵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那就是千万要稳住如狼似虎的秦国,而稳住秦国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合纵之策,于是赵丹立刻联络韩国,用苏代出使秦国,游说范雎,提出求和请求。

既然是求和,当然得给出足够的利益,毕竟白起的大军就在门口,所以赵韩两国开出的条件韩国割让掉垣雍,而作为大国,赵国要一次性割让六座城市,下了如此血本,秦国宣布退军,还军上党。到嘴的功劳都飞了,白起和范雎嫌隙顿生,这也为之后的邯郸之战成功防守埋下了伏笔。

自己已然无力抵抗,不想挨敌人打的方法,无非就是求敌人放过一马,或者赶紧找帮手。其余四个队友虽然已然只有挨揍的份,但是毕竟能分摊一下伤害嘛。于是,赵孝成王玩了个小动作,将割让六个城池给秦国,改成了割让给齐国,赵王自己也清楚,虽然秦国暂时退兵,但绝对会卷土重来,如果把城池给了秦国,无异于肉包子打狗,但给齐国就不一样了,先不管齐国会不会再当白眼狼,至少给秦国看到的赵齐交好,这样秦国出兵也会掂量一下。

在割让六城给齐国后,赵孝成王的交易之旅还远未结束,一边和韩、燕两个战国酱油党打好关系,一边和魏国重新订立盟约,重修三晋关系,再加上直接大方地将灵丘封给楚国国相春申君。赵国用割地攻势,终于将除秦以外的其他大国捆上战车,组成了一个脆弱而又松散的合纵联盟,让赵国短时间内摆脱了覆灭危机。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过了几个月,后知后觉的秦昭襄王终于发现了不对劲,秦国不但没有收到合约里赵国应给的六座城池,反而收到了赵国积极联络五国,想要再度反抗自己的消息,这根本就不能忍。于是秦王再起战端,令当时身为秦国爵位中的第九等爵五大夫王陵统军,再次发兵直插赵国邯郸,这次战争可以算着是长平之战的后续战役,而且这时的秦国上下都有点急红眼,誓要灭亡赵国。

尽管统一了战前思想,但此时的秦国已经错过了灭亡赵国的最佳时机,此时的赵国虽然还没有恢复野战能力,当时却已经有了据城死守的能力。所以,虽然在王陵带领下的几十万秦军一路所向披靡,毫无阻碍地攻进赵地,直驱邯郸,但使出浑身解数就是啃不下城高池坚的邯郸城。

当然,邯郸之战中双方将帅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秦国这边的主帅只是名不见经传的五大夫王陵,后因作战不利被贬,换成了白起的副手王龁。即使换人了了也依旧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的对手,秦军长驱入赵地,久攻不下邯郸,此时双方的优劣势处境已然发生了变化。

赵王的割地攻势这时候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威力。在秦军强势的时候,其他国家瑟瑟发抖不敢动,但到了双方僵持阶段,其余五个便蠢蠢欲动了。先是收了好处的楚国国相春申君,在赵国平原君手下毛遂的说服下,愿意陈兵边境,虎视眈眈。而同为三晋的老朋友魏国,则是发生了“信陵君窃符救赵”事件,信陵君窃取赵王虎符,带着魏国大军前来救援。

如此以来,秦国所耗糜巨,而魏楚两国援军又至,只得无奈退军,仅此邯郸一役,秦军再损二十万军民,前后两次战争共计四十万伤亡,即使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国力强于其他诸国,也经不起如此消耗,于是与赵国主动缔结和约,互派质子,于是秦始皇的老爹酒被派到了赵国当人质。

邯郸之战结束,秦国无力再战,赵国终于可以喘口气,成功延续到了三十年后。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邯郸之战中,相对于上层决策,及双方将帅博弈,赵人万众一心的抵抗则更为有力,这也是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赵人所带来的恶果。诚然,坑杀降卒可以令赵国惊惧、沮丧。但也让赵国上下同仇敌忾,在度过了短暂混乱后,赵国仅剩的妇孺老幼爆发出了最强大的力量。在老将廉颇的带领下,拼死坚守。而平原君更是将自己的妻妾都编入了军队之中

在魏楚联军尚未到来之际,赵胜散尽家财招募三千敢死队,由身为赵国舍人之子的李谈领军,一举迫退秦军三十余里,这时魏楚联军到来,邯郸城之围遂解,但李谈壮烈牺牲在军中。他本人只是舍人之子,并没有领军作战的义务,但他却义无反顾的领着敢死队冲锋在前。当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民众的潜力就会爆发。

从另一方面也能看出赵国此时的军民同心,就在王龁取代王陵成为主将,屡攻不利的情况下。秦王执意启用白起,白起不肯为将,直到秦王命使者赐剑,白起悲愤说道:“长平之战,我用计坑杀赵国降卒数十万人,是足够让自己死了。”愤而自杀。从这点上看,白起心中很明白,在坑杀了四十万赵军后。除非一战而下赵国,否则很难再灭亡赵国,因为此时赵国的民众已然同仇敌忾。

同时坑杀降卒的行为也会让诸侯惊惧,自然合力抗秦,即使是秦王说出“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震慑住了魏王。但信陵君能顺利盗出虎符,杀掉主帅晋鄙,并选出八万精兵来解邯郸之围,说明魏国的决策层已然明白,不救赵,那自己就将是下一个。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要从战国历次战役中挑选出最有历史意义的一战,绝对非长平之战莫属。战斗的双方,一边是商鞅变法后无比强大秦国,而另一边是秦国扫灭六国的最后一个障碍,经历胡服骑射后国力正盛的赵国,历史选择了秦国获胜,也让处于分裂几百年的春秋战国看到了统一的曙光,有人说如果赵国选择不接纳上党,那秦赵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大战?当然不是,因为此时的秦国已经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山东诸国中三晋一直是抗秦的第一线,倾国一战无法避免。

范雎的鲸吞蚕食之策一直以来是秦国的战略目标,得一寸就是秦国的一寸,得一尺就是秦国的一尺,做到真正消化每一寸土地,这也是秦国中期选择不停让诸国割地的原因,一方面削弱山东诸国,另一方面也不停地将战线往前稳步推进,从而让自己的腹心之地处于安全位置,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长平之战中,秦国为什么没能直接消灭赵国?一、秦赵比拼国力的长平之战二、秦军为扩大战果已到极限三、赵韩割地换来的喘息之机四、秦国未能功成的邯郸之战五、长平之战带来的恶果

从邯郸之战中也可以看出,秦国想要鲸吞,直接拿下一个大国,也是很困难的,自身也无力消化战果.从这点上看,秦始皇用短短十年时间解决六国,也为秦朝的覆灭留下了隐患,以至于有后来的刘项之争。

所以,长平之战后,以秦军兵锋之盛,确实是可以一战而下赵国,但后续接踵而来的各种问题,很有可能提前拖垮秦国。当然,更重要的是,长平之战后的极短时间内,秦国的决策成出了问题,选择范雎的复守上党,休养生息,以待时机,再用不断进攻蚕食众诸侯国策略没错,但绝不是退兵后马上再掀起大规模的战役,可以说,如果没有后续的邯郸之战,可能赵国就不会再多延续三十多年,战国一统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