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万,为何又能拉出40万?其军事潜力有多大?

春秋时期用兵,往往大战中用兵也不过数万,到了战国,作战的规模极大的扩张,列国之间,彼此数十万军队的交锋都是常事。

军队规模的变化,不只是诸侯兼并之后各国地广民众,可以调遣的兵力上增。也由于战争形势的变化,即由以往贵族主导的征战,一变而成民兵尽数参与的全民战争。

《战国策》载:“韩魏战而胜秦,则兵半折,四竟不守;战而不胜,国以危亡随其后。”

由此可见,原本负责守土的民兵,已经负有随军征战的职责。所以战争中兵士损耗,连守国土的压力都会随之增加,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过,长平之战45万赵兵被杀后,赵国人仍然用剩余的兵力在邯郸击退了秦兵。可见赵国国力之深厚。本文便探讨一下,战国时期能以一国之力独挡暴秦的赵国,其军事潜力到底有多大?战后国力是否受到重创?

一、赵国的人口结构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领土,而引发的大战。在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廉颇率军应战。战斗一直持续至九月,赵军战败投降。历时5个多月时间。

战斗极为惨烈,双方不断地增兵,以至于战争末期,两军上百万人囤聚在战场前线。对于赵国而言,国中但凡能赶往战场的年轻力壮的主力兵员,都受到了调遣,是一场倾全国力之战。结果这一战,秦军:

“前後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除了投降被坑杀的40万,还有在战场上作战牺牲的士兵,赵国45万军队全军覆没。

由此可以知道,当时赵国能够被派往前线的青壮年,一共有45万。加上在北方戍边的守军,必然也是一支可以作为主力的战斗力较强的队伍,其人数以10万人计。则当时赵国当有主力军队55万人。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万,为何又能拉出40万?其军事潜力有多大?

古代学者如晋代的皇甫谧,以先秦社会结构推断,军队人数应占人口的1/3。近代学者推断当时军队的数量,应占总人口的1/5;依据则是以《汉书》记载的西域三十六国为参照。三十六国和春秋战国的诸侯国一样实行全民皆兵制,其军队平均占总人口比为26%。所以便简单地以这一比例稍作减少,来推断诸侯国的兵员占比。

但仔细推敲一下这种类比,会发现其实西域诸国并不以武功见长,难以和先秦诸国比拟。汉朝武功和全民皆兵的制度比较先秦已经有所退化,尚且如此评价三十六国:“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

班固语:“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

张骞言楼兰:“汉使多言其国有城邑,兵弱易击。”

而其中号称西域最强国的乌孙,“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以此见注重军事活动的全民皆兵制国家,军队占据人口比能达到1/3左右。可见古代学者推断为1/3的更高占比,是更严谨的。也是所生年代离先秦较近,能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

所以,我们以55万兵员占据赵国人口1/3推算,赵国人口应当在165万人左右。

二、赵国的动员极限

我们计算赵国的人口数量和兵力所占比例,一是为了知道除主力兵员之外,还有多少可用于战场的人口;二是为了知道国民受到军事训练的程度。这是知道一个国家战争潜力的关键。国家在主力之外的人口,是否能够迅速地充当有效兵源,知道这一点才能知道其全部可用于战争的力量。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万,为何又能拉出40万?其军事潜力有多大?

长平之战后,赵国失去了45万军队,任谁也认为赵国已经国防空虚。结果,在秦军进逼首都邯郸的攻守战中,赵国发动老弱,竟然将秦国大军击退,成功地守住了首都。

参与作战的人员除了北方戍边的兵力牵制住一部分秦军,主要便是由处于服兵役年龄之外没有前往长平战场的,16岁到65岁范围内的赵国男性组成。

但是由击退秦军的作战能力上看,如果说45万青壮年组成的主力部队,体现的是赵国的武力高度;这支由老弱组成的军队,也并非乌合之众,他们完全可以作为一只合格的备用队伍,记入国家战力之中。后来燕国进攻赵国,其时燕王以“赵氏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进攻赵国,结果燕国大军依然被这支备用军队打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推算赵国有165万人口,如果男女各半,男性便有82.5万。此时除去长平之战的45万和戍边的10万人,还有27.5万。排除年龄太小和太老无法战斗的,其人数可以大致推算在15万左右。

55万主力部队,再加上15万实力稍弱的备用人口。这便是赵国的全部战争潜力。

三、赵国的战后国力

长平之战不只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整个战国历史的转折点。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万,为何又能拉出40万?其军事潜力有多大?

在长平之战前,赵国可以凭借一国之力跟秦国分庭抗礼,在此之后则处于绝对的劣势。其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巨大的青壮年人口的损失之后,不只是作战人员减少,也丢失了大量的生产人员。其国内必定生产力急速下降,而导致国力衰退。

我们不难推测,赵国生产力衰退又处四战之地,陷入国力衰退的连锁性反应中,无法得到休养生息甚至快速地恢复发展人口。以至于,二十几年后赵国灭亡的前夕,在李牧和秦军交战时,赵国仍为无法得到充分的兵力所困扰。可以说在损失了45万军队后能在邯郸击退秦军,虽然反映了赵国的强大,但长平这一仗已经打残了这个强大的国家。

长平之战赵国被坑杀40万,为何又能拉出40万?其军事潜力有多大?

在长平大战后,赵国偶尔还能够出动超过二十万规模的军队。甚至在赵悼襄王时起用庞暖和李牧,数次战胜秦军。如尧山之战,庞煖领军大败蒙骜的10万秦军;李牧在肥之战、番吾之战中连续击退秦军。一时国威大振,似乎有复兴的迹象,但其实已是强弓之末。

而秦军虽然也损失了超过30万的兵力,但是国家体量毕竟大得多,很快便缓过气来。之后继续东出函谷关,诸国依然不是对手。而没有了强大的赵国,秦国吞并六国已经再无阻碍。

文/大飞

参考资料:

1、《战国人口考实》,臧知非

2、《史记赵世家》

3、《汉书西域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