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作者:鹿衔

赵国自从长平之役大败后,国力不振,边境经常遭到匈奴的骚扰和掠夺。就在这危难时刻,李牧这位英勇的大将出现了。他不仅以弱胜强,连续击退匈奴的进犯,还策马扬鞭,重振了赵国的威风。可是,正当大家以为赵国将重新屹立于草原时,悲剧却突然降临。李牧这位身怀绝世武艺的大将竟被自家国君残忍杀害,原因竟是出于对李牧无谓的猜忌。为什么一位如此卓越的名将会遭此凄惨下场?后世其他大将又为何很少效仿李牧呢?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一、雁门重金防匈奴,李牧以弱胜强

赵国在长平一役中元气大伤,边境防线更是被打得千疮百孔。赵王曾赖以为京的四营草原飞骑几乎被秦军消灭殆尽,边关雁门关也无力抵御匈奴骁勇善战的铁骑。正当赵国上下一片愁云惨雾之时,李牧被派驻雁门镇守要塞。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李牧自幼饱读兵书,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年少时就被列为赵国四大名将,在战火纷飞的战国年代,李牧屡建奇功,立下赫赫战绩。只不过他的才华过人,常有人对他加以猜忌,因此升迁不顺。直到被委以重任镇守雁门关,这才是李牧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一到任,李牧就着手加固雁门关的防御工事。他命人在关口重新开凿壕沟,并用木头和泥土筑起坚固的栅栏,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时在重要的阵地安插机关和绳钩,只要有敌人接近就可机伶发作,给予重创。李牧还挖掘了大量的地窖室,用来贮藏物资,以备长期驻守。

除了防御工事,李牧还十分重视骑兵力量的提升。他出尽妙计多方收罗好马,有时甚至直接从匈奴人手中抢夺。李牧最拿手的便是"美马计"了,他命人在边境河流放牧一群赵国的母马,等到匈奴战马一窥母马芳踪就会跃入河中,结果就会被赵军拦下拘留。凭着这计谋,李牧收获了不少匈奴的优良骐骥,大大充实了赵军的骑兵力量。

凭借李牧的高瞻远瞩,雁门关很快就成了铜墙铁壁。当匈奴铁骑来犯,总是被坚固的工事拦下,丝毫得不到半点空隙可乘;而一旦有人想攻城,就会受到骑兵的猛烈反扑。借助李牧这番操作,原本被视为"腰斩"的雁门关重现了昔日的雄风,使得赵国边境暂时恢复了宁静和平。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二、赵孝成王昏庸,权臣当道

赵国虽然在李牧的镇守下,边境暂时恢复了安宁,但国家上下的气数却日益衰微。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赵王朝近来接连几任昏庸无道的国君。

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年间,赵国经过一番艰难的改革,国力才开始复苏。可惜好景不长,当赵孝成王继位后,朝政就彻底败坏了。赵孝成王昏庸无能,纸醉金迷,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朝政大权尽数落入了奸佞小人的手里。

其中最为受宠的,便是田骘和郭开这两个投机分子。他们靠着拍马溜须,混进了赵王身边,不久就被委以重任,分了国家大权。田骘尤为猖獗,他竟然想方设法打击异姓王,大权在握后,更是整肃朝野,不择手段消灭异己。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在田骘和郭开的裙带权术下,赵国上下充斥着一片门阀暗算、党派倾轧的景象。忠良之人在朝堂上屡屡被陷落,整个赵国就如同高危的火药桶,随时可能发生爆炸。

赵国上下人心惶惶,生怕一不小心就会陷入田骘等人的猜忌之中。这样的情况对于赵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毕竟当时赵国正处于战国纷争的漩涡中心,随时都有被其他诸侯国吞并的危险。

要知道,赵国虽然国力初露头角,但终究不及秦、楚等强国。如果连内政都无法理顺,想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存活下来,绝非易事。果不其然,很快赵国的边关就再次受到来犯。

三、秦国离间手段高明

正当赵国内忧外患之际,秦国这个统一天下的强大对手却紧盯着赵国的一举一动。作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国一直怀揣着称霸天下的宏图大志。在它看来,赵国虽然国力渐衰,但雄踞漠北,控制着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无疑是秦国前进的最大绊脚石。

因此,秦国决定采取离间计,先在赵国内部制造混乱,等到赵国自身分崩离析之时,再趁虚而入,一举吞并赵国版图。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秦国先是派出了大量的间谍潜伏在赵国上下。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这些秦国密探伪装成商旅,甚至农夫牧人的模样,混迹在赵国的各个角落。他们耳目遍布赵国朝野,将赵国上下的一切风吹草动尽收耳底。同时,这些密探还不断在民间散布谣言,以此制造混乱和动乱。

当赵国内部动荡不安到了一定地步,秦国的密谍便向赵王透露了一个"重磅"的消息——李牧这位赵国的镇守大将,竟怀有谋反之心!为了让赵孝成王对这个谣言深信不疑,秦国的密使还专门伪造了许多"铁证",诸如李牧与外国私通的书信、李牧暗中聚集骑兵的军情等等,全都摆到了赵孝成王的面前。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对于昏庸无能的赵孝成王来说,他很快就上当受骗了。在田骘和郭开等奸佞的怂恿下,赵孝成王开始对李牧产生了无端的猜忌。毕竟,这位拥有骁勇善战之师的大将,确实是个可怕的潜在对手。

于是,赵孝成王下令将李牧囚禁,并暗中派人前去雁门关,企图将这座重镇夺入手中。可是令赵孝成王没有想到的是,李牧对于赵国却是忠心耿耿......

四、李牧胸怀报国,坚守操守

面对赵孝成王无理的命令,李牧并未心怀二意。作为一位身怀绝艺的大将军,他深知国家的荣辱比天大。哪怕遭受了如此的冤屈,李牧依旧矢志不渝地守卫着赵国的边疆。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当赵王暗中派出的人马抵达雁门关时,他们见到的是一支戎装整肃、英勇犀利的军队。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但一人一马、勇猛无比,绝非等闲之辈。更令人惊讶的是,为首率领这支军队的正是李牧本人。

赵王的使者见状大为惊慌,纷纷掉头就跑。他们又怎会想到,赵王狠下杀手竟然会遭到李牧的反抗呢?待他们回到京师,将所见所闻一五一十地禀报赵孝成王后,赵王更是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牧拿下。

于是,赵王从各处调集了大批军队,开赴雁门关讨伐李牧。可是李牧并未就此节节败退,相反他反而壮大了自身的实力。借助多年来在雁门关的驻扎,李牧竟然暗中联合了当地的诸多游击队伍,以及一些离经叛道的匈奴骑兵,汇聚成了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

在拥有了这支武装后,李牧驻守的雁门关便如同一座铜墙铁壁,遥不可及。当赵王的大军抵达雁门关时,只见城头矗立着一座座坚固的城楼,城下更是布满了链枷陷坑等机关。李牧亲自率领骑兵沙场纵横驰骋,凛然是一副主公将相的英武雄姿。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面对这等凶猛的防御力量,赵王的军队徒劳无功,只能望风而却。无奈之下,赵王不得不下令撤军,并着令再次召见李牧密谈。可是,当使者抵达雁门关时,却发现李牧已不知所踪。

五、李牧遇刺身亡,死留遗憾

就在赵王使者前来召见时,李牧却已然离开了雁门关。原来,在击退赵王军队之后,李牧便决定暂且离开边关,前往大同一带暗中伺机。他希望能在那里暗自聚集更多的力量,为将来夺回家园做好准备。

于是,李牧带领着亲信死士悄然离开了雁门关,顺利抵达了大同地区。在这里,他不但结识了更多的旧部,还与当地一些富有战力的游牧民族结成了同盟。凭借着过人的谋略和手腕,李牧渐渐在大同一带建立起了自己的根基。

赵国大将李牧曾以弱胜强,大败匈奴,为何后世名将却很少效仿他?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赵王的耳中。赵孝成王闻讯大惊失色,生怕李牧在外面聚集了太多的力量,日后回师定然祸不旋踵。于是,赵孝成王决定亲自出马,将李牧一网打尽。

经过近一年的准备,赵王终于在大同地区压境而来,与李牧的联军发生了决定性的一役。双方在连绵群山之中激战数日,你来我往,难分胜负。直到最后,李牧操纵着骁勇军队冲出了重围。

眼见事态无法阻挡,赵王急忙调集了禁卫军,孤注一掷地直扑李牧阵营。就在两军将要再度交锋时,一名奸细偷偷潜入了李牧的营帐,用利刃刺穿了李牧的身躯。

伴随着利刃穿心的剧痛,李牧昏倒在地,鲜血直流。隐藏在暗处的奸细见状赶紧拔足而逃,很快就逃之夭夭。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牧亲信的死士闻讯赶来,发现李牧已经奄奄一息。

他们连忙将受伤的李牧抬上了战马,企图带他突围逃生。可是李牧的伤势实在是太重,很快就撒手西去。李牧临终前只说了一句话:"唉,报国无门啊!"就这样,这位身怀绝世武艺的大将就永远地阖然长睡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