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作者:鹿銜

趙國自從長平之役大敗後,國力不振,邊境經常遭到匈奴的騷擾和掠奪。就在這危難時刻,李牧這位英勇的大将出現了。他不僅以弱勝強,連續擊退匈奴的進犯,還策馬揚鞭,重振了趙國的威風。可是,正當大家以為趙國将重新屹立于草原時,悲劇卻突然降臨。李牧這位身懷絕世武藝的大将竟被自家國君殘忍殺害,原因竟是出于對李牧無謂的猜忌。為什麼一位如此卓越的名将會遭此凄慘下場?後世其他大将又為何很少效仿李牧呢?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一、雁門重金防匈奴,李牧以弱勝強

趙國在長平一役中元氣大傷,邊境防線更是被打得千瘡百孔。趙王曾賴以為京的四營草原飛騎幾乎被秦軍消滅殆盡,邊關雁門關也無力抵禦匈奴骁勇善戰的鐵騎。正當趙國上下一片愁雲慘霧之時,李牧被派駐雁門鎮守要塞。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李牧自幼飽讀兵書,從小就展現出過人的軍事天賦。年少時就被列為趙國四大名将,在戰火紛飛的戰國年代,李牧屢建奇功,立下赫赫戰績。隻不過他的才華過人,常有人對他加以猜忌,是以升遷不順。直到被委以重任鎮守雁門關,這才是李牧大展身手的好機會。

一到任,李牧就着手加強雁門關的防禦工事。他命人在關口重新開鑿壕溝,并用木頭和泥土築起堅固的栅欄,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時在重要的陣地安插機關和繩鈎,隻要有敵人接近就可機伶發作,給予重創。李牧還挖掘了大量的地窖室,用來貯藏物資,以備長期駐守。

除了防禦工事,李牧還十分重視騎兵力量的提升。他出盡妙計多方收羅好馬,有時甚至直接從匈奴人手中搶奪。李牧最拿手的便是"美馬計"了,他命人在邊境河流放牧一群趙國的母馬,等到匈奴戰馬一窺母馬芳蹤就會躍入河中,結果就會被趙軍攔下拘留。憑着這計謀,李牧收獲了不少匈奴的優良骐骥,大大充實了趙軍的騎兵力量。

憑借李牧的高瞻遠矚,雁門關很快就成了銅牆鐵壁。當匈奴鐵騎來犯,總是被堅固的工事攔下,絲毫得不到半點空隙可乘;而一旦有人想攻城,就會受到騎兵的猛烈反撲。借助李牧這番操作,原本被視為"腰斬"的雁門關重制了昔日的雄風,使得趙國邊境暫時恢複了甯靜和平。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二、趙孝成王昏庸,權臣當道

趙國雖然在李牧的鎮守下,邊境暫時恢複了安甯,但國家上下的氣數卻日益衰微。這一切的根源,都源于趙王朝近來接連幾任昏庸無道的國君。

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年間,趙國經過一番艱難的改革,國力才開始複蘇。可惜好景不長,當趙孝成王繼位後,朝政就徹底敗壞了。趙孝成王昏庸無能,紙醉金迷,整日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朝政大權盡數落入了奸佞小人的手裡。

其中最為受寵的,便是田骘和郭開這兩個投機分子。他們靠着拍馬溜須,混進了趙王身邊,不久就被委以重任,分了國家大權。田骘尤為猖獗,他竟然想方設法打擊異姓王,大權在握後,更是整肅朝野,不擇手段消滅異己。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在田骘和郭開的裙帶權術下,趙國上下充斥着一片門閥暗算、黨派傾軋的景象。忠良之人在朝堂上屢屢被陷落,整個趙國就如同高危的火藥桶,随時可能發生爆炸。

趙國上下人心惶惶,生怕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田骘等人的猜忌之中。這樣的情況對于趙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畢竟當時趙國正處于戰國紛争的漩渦中心,随時都有被其他諸侯國吞并的危險。

要知道,趙國雖然國力初露頭角,但終究不及秦、楚等強國。如果連内政都無法理順,想要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存活下來,絕非易事。果不其然,很快趙國的邊關就再次受到來犯。

三、秦國離間手段高明

正當趙國内憂外患之際,秦國這個統一天下的強大對手卻緊盯着趙國的一舉一動。作為戰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秦國一直懷揣着稱霸天下的宏圖大志。在它看來,趙國雖然國力漸衰,但雄踞漠北,控制着通往北方的咽喉要道,無疑是秦國前進的最大絆腳石。

是以,秦國決定采取離間計,先在趙國内部制造混亂,等到趙國自身分崩離析之時,再趁虛而入,一舉吞并趙國版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秦國先是派出了大量的間諜潛伏在趙國上下。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這些秦國密探僞裝成商旅,甚至農夫牧人的模樣,混迹在趙國的各個角落。他們耳目遍布趙國朝野,将趙國上下的一切風吹草動盡收耳底。同時,這些密探還不斷在民間散布謠言,以此制造混亂和動亂。

當趙國内部動蕩不安到了一定地步,秦國的密諜便向趙王透露了一個"重磅"的消息——李牧這位趙國的鎮守大将,竟懷有謀反之心!為了讓趙孝成王對這個謠言深信不疑,秦國的密使還專門僞造了許多"鐵證",諸如李牧與外國私通的書信、李牧暗中聚集騎兵的軍情等等,全都擺到了趙孝成王的面前。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對于昏庸無能的趙孝成王來說,他很快就上當受騙了。在田骘和郭開等奸佞的慫恿下,趙孝成王開始對李牧産生了無端的猜忌。畢竟,這位擁有骁勇善戰之師的大将,确實是個可怕的潛在對手。

于是,趙孝成王下令将李牧囚禁,并暗中派人前去雁門關,企圖将這座重鎮奪入手中。可是令趙孝成王沒有想到的是,李牧對于趙國卻是忠心耿耿......

四、李牧胸懷報國,堅守操守

面對趙孝成王無理的指令,李牧并未心懷二意。作為一位身懷絕藝的大将軍,他深知國家的榮辱比天大。哪怕遭受了如此的冤屈,李牧依舊矢志不渝地守衛着趙國的邊疆。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當趙王暗中派出的人馬抵達雁門關時,他們見到的是一支戎裝整肅、英勇犀利的軍隊。這支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一人一馬、勇猛無比,絕非等閑之輩。更令人驚訝的是,為首率領這支軍隊的正是李牧本人。

趙王的使者見狀大為驚慌,紛紛掉頭就跑。他們又怎會想到,趙王狠下殺手竟然會遭到李牧的反抗呢?待他們回到京師,将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禀報趙孝成王後,趙王更是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李牧拿下。

于是,趙王從各處調集了大批軍隊,開赴雁門關讨伐李牧。可是李牧并未就此節節敗退,相反他反而壯大了自身的實力。借助多年來在雁門關的駐紮,李牧竟然暗中聯合了當地的諸多遊擊隊伍,以及一些離經叛道的匈奴騎兵,彙聚成了一支龐大的武裝力量。

在擁有了這支武裝後,李牧駐守的雁門關便如同一座銅牆鐵壁,遙不可及。當趙王的大軍抵達雁門關時,隻見城頭矗立着一座座堅固的城樓,城下更是布滿了鍊枷陷坑等機關。李牧親自率領騎兵沙場縱橫馳騁,凜然是一副主公将相的英武雄姿。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面對這等兇猛的防禦力量,趙王的軍隊徒勞無功,隻能望風而卻。無奈之下,趙王不得不下令撤軍,并着令再次召見李牧密談。可是,當使者抵達雁門關時,卻發現李牧已不知所蹤。

五、李牧遇刺身亡,死留遺憾

就在趙王使者前來召見時,李牧卻已然離開了雁門關。原來,在擊退趙王軍隊之後,李牧便決定暫且離開邊關,前往大同一帶暗中伺機。他希望能在那裡暗自聚集更多的力量,為将來奪回家園做好準備。

于是,李牧帶領着親信死士悄然離開了雁門關,順利抵達了大同地區。在這裡,他不但結識了更多的舊部,還與當地一些富有戰力的遊牧民族結成了同盟。憑借着過人的謀略和手腕,李牧漸漸在大同一帶建立起了自己的根基。

趙國大将李牧曾以弱勝強,大敗匈奴,為何後世名将卻很少效仿他?

消息很快就傳到了趙王的耳中。趙孝成王聞訊大驚失色,生怕李牧在外面聚集了太多的力量,日後回師定然禍不旋踵。于是,趙孝成王決定親自出馬,将李牧一網打盡。

經過近一年的準備,趙王終于在大同地區壓境而來,與李牧的聯軍發生了決定性的一役。雙方在連綿群山之中激戰數日,你來我往,難分勝負。直到最後,李牧操縱着骁勇軍隊沖出了重圍。

眼見事态無法阻擋,趙王急忙調集了禁衛軍,孤注一擲地直撲李牧陣營。就在兩軍将要再度交鋒時,一名奸細偷偷潛入了李牧的營帳,用利刃刺穿了李牧的身軀。

伴随着利刃穿心的劇痛,李牧昏倒在地,鮮血直流。隐藏在暗處的奸細見狀趕緊拔足而逃,很快就逃之夭夭。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牧親信的死士聞訊趕來,發現李牧已經奄奄一息。

他們連忙将受傷的李牧擡上了戰馬,企圖帶他突圍逃生。可是李牧的傷勢實在是太重,很快就撒手西去。李牧臨終前隻說了一句話:"唉,報國無門啊!"就這樣,這位身懷絕世武藝的大将就永遠地阖然長睡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