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用兵,往往大戰中用兵也不過數萬,到了戰國,作戰的規模極大的擴張,列國之間,彼此數十萬軍隊的交鋒都是常事。
軍隊規模的變化,不隻是諸侯兼并之後各國地廣群眾,可以調遣的兵力上增。也由于戰争形勢的變化,即由以往貴族主導的征戰,一變而成民兵盡數參與的全民戰争。
《戰國策》載:“韓魏戰而勝秦,則兵半折,四竟不守;戰而不勝,國以危亡随其後。”
由此可見,原本負責守土的民兵,已經負有随軍征戰的職責。是以戰争中兵士損耗,連守國土的壓力都會随之增加,著名的長平之戰就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不過,長平之戰45萬趙兵被殺後,趙國人仍然用剩餘的兵力在邯鄲擊退了秦兵。可見趙國國力之深厚。本文便探讨一下,戰國時期能以一國之力獨擋暴秦的趙國,其軍事潛力到底有多大?戰後國力是否受到重創?
一、趙國的人口結構
長平之戰是秦趙兩國為了争奪上黨領土,而引發的大戰。在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四月,秦将王龁向長平的趙軍發動進攻,廉頗率軍應戰。戰鬥一直持續至九月,趙軍戰敗投降。曆時5個多月時間。
戰鬥極為慘烈,雙方不斷地增兵,以至于戰争末期,兩軍上百萬人囤聚在戰場前線。對于趙國而言,國中但凡能趕往戰場的年輕力壯的主力兵員,都受到了調遣,是一場傾全國力之戰。結果這一戰,秦軍:
“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除了投降被坑殺的40萬,還有在戰場上作戰犧牲的士兵,趙國45萬軍隊全軍覆沒。
由此可以知道,當時趙國能夠被派往前線的青壯年,一共有45萬。加上在北方戍邊的守軍,必然也是一支可以作為主力的戰鬥力較強的隊伍,其人數以10萬人計。則當時趙國當有主力軍隊55萬人。

古代學者如晉代的皇甫谧,以先秦社會結構推斷,軍隊人數應占人口的1/3。近代學者推斷當時軍隊的數量,應占總人口的1/5;依據則是以《漢書》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為參照。三十六國和春秋戰國的諸侯國一樣實行全民皆兵制,其軍隊平均占總人口比為26%。是以便簡單地以這一比例稍作減少,來推斷諸侯國的兵員占比。
但仔細推敲一下這種類比,會發現其實西域諸國并不以武功見長,難以和先秦諸國比拟。漢朝武功和全民皆兵的制度比較先秦已經有所退化,尚且如此評價三十六國:“大夏本無大君長,城邑往往置小長,民弱畏戰。
班固語:“西域諸國,各有君長,兵衆分弱,無所統一。”
張骞言樓蘭:“漢使多言其國有城邑,兵弱易擊。”
而其中号稱西域最強國的烏孫,“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以此見注重軍事活動的全民皆兵制國家,軍隊占據人口比能達到1/3左右。可見古代學者推斷為1/3的更高占比,是更嚴謹的。也是所生年代離先秦較近,能知道當時的社會情況。
是以,我們以55萬兵員占據趙國人口1/3推算,趙國人口應當在165萬人左右。
二、趙國的動員極限
我們計算趙國的人口數量和兵力所占比例,一是為了知道除主力兵員之外,還有多少可用于戰場的人口;二是為了知道國民受到軍事訓練的程度。這是知道一個國家戰争潛力的關鍵。國家在主力之外的人口,是否能夠迅速地充當有效兵源,知道這一點才能知道其全部可用于戰争的力量。
長平之戰後,趙國失去了45萬軍隊,任誰也認為趙國已經國防空虛。結果,在秦軍進逼首都邯鄲的攻守戰中,趙國發動老弱,竟然将秦國大軍擊退,成功地守住了首都。
參與作戰的人員除了北方戍邊的兵力牽制住一部分秦軍,主要便是由處于服兵役年齡之外沒有前往長平戰場的,16歲到65歲範圍内的趙國男性組成。
但是由擊退秦軍的作戰能力上看,如果說45萬青壯年組成的主力部隊,展現的是趙國的武力高度;這支由老弱組成的軍隊,也并非烏合之衆,他們完全可以作為一隻合格的備用隊伍,記入國家戰力之中。後來燕國進攻趙國,其時燕王以“趙氏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進攻趙國,結果燕國大軍依然被這支備用軍隊打敗,也證明了這一點。
我們推算趙國有165萬人口,如果男女各半,男性便有82.5萬。此時除去長平之戰的45萬和戍邊的10萬人,還有27.5萬。排除年齡太小和太老無法戰鬥的,其人數可以大緻推算在15萬左右。
55萬主力部隊,再加上15萬實力稍弱的備用人口。這便是趙國的全部戰争潛力。
三、趙國的戰後國力
長平之戰不隻是趙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可以說是整個戰國曆史的轉折點。
在長平之戰前,趙國可以憑借一國之力跟秦國分庭抗禮,在此之後則處于絕對的劣勢。其所面臨的問題是,在巨大的青壯年人口的損失之後,不隻是作戰人員減少,也丢失了大量的生産人員。其國内必定生産力急速下降,而導緻國力衰退。
我們不難推測,趙國生産力衰退又處四戰之地,陷入國力衰退的連鎖性反應中,無法得到休養生息甚至快速地恢複發展人口。以至于,二十幾年後趙國滅亡的前夕,在李牧和秦軍交戰時,趙國仍為無法得到充分的兵力所困擾。可以說在損失了45萬軍隊後能在邯鄲擊退秦軍,雖然反映了趙國的強大,但長平這一仗已經打殘了這個強大的國家。
在長平大戰後,趙國偶爾還能夠出動超過二十萬規模的軍隊。甚至在趙悼襄王時起用龐暖和李牧,數次戰勝秦軍。如堯山之戰,龐煖領軍大敗蒙骜的10萬秦軍;李牧在肥之戰、番吾之戰中連續擊退秦軍。一時國威大振,似乎有複興的迹象,但其實已是強弓之末。
而秦軍雖然也損失了超過30萬的兵力,但是國家體量畢竟大得多,很快便緩過氣來。之後繼續東出函谷關,諸國依然不是對手。而沒有了強大的趙國,秦國吞并六國已經再無阻礙。
文/大飛
參考資料:
1、《戰國人口考實》,臧知非
2、《史記趙世家》
3、《漢書西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