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左传》:《隐公十一年》之六年

作者:用户点蜡烛上网

郑国主动修好

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人来鲁国,请求弃怨结好,恢复正常邦交关系。

姬晋一国两君

隐公六年春天,晋国贵族嘉父到随邑迎接晋侯,安排在鄂地“执政”,晋人称他为鄂侯。加上周桓王扶植在翼地的晋哀侯,晋国出现了两个君主。这个嘉父,在晋国一手遮天不说,还敢于藐视天子。可见,春秋初期,王室、公室衰微到什么程度。

周任以稼喻政

隐公六年五月,郑庄公入侵陈国,在大获全胜的情况下主动向陈国讲和,陈桓公竟然不答应。大臣劝说道:“亲仁睦邻是国家的法宝,您还是答应讲和吧。”陈桓公说:“宋国和卫国才是心头之患,郑国能掀什么大浪。”

陈桓侯怙恶不悛的言论被史家批判,左氏引用周任的话说:“治理国家,就要像农夫急于除掉杂草一样,把杂草锄掉堆积起来沤肥,不能任由杂草生长。”

周任何人,今人无考,但从《左传》上看,他一定是一个睿智而没落的贵族。说他睿智,是因为他见解深刻,善于表达,他的言辞常被引用;说他没落,是因为他对农业生产非常熟悉,大概是一个躬耕于垄亩、自食其力的人物。

隐公为周筹粮

隐公六年冬天,京城派人到鲁国报告饥荒,鲁隐公就代表东周向郑国、宋国、卫国购买谷物,表现出对宗主国的忠诚和责任。

桓王不似人君

隐公六年冬天,郑庄公去周都,第一次朝见周桓王,周桓王竟不加礼遇,忘恩负义不说,还挫伤了诸侯礼朝天子的积极性。东周破落到如此程度,还愚蠢地摆谱泄愤,这个奇葩的周天子。

以上五件史事,《春秋》都无记载,但《左传》作了详细的补录,大概左氏认为,体现仁、义、礼、智、信的史事,无论正面反面,都该记录,以益后人。对于《春秋》取用的史料,《左传》或简取,或详注,或弃而不用,但不论怎么样,二者在价值取向高度一致。正所谓仲尼丘明相知,春秋左传契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