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的两首中秋词
1,《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散绎:
什么时候有了这样明朗的月亮,
我端起酒杯问那茫茫青天。
不知道在天上的月宫里,
今夜中秋又属于哪一年,
我想随着清风飞到月宫去,
只怕琼楼玉宇的月中宫殿,
高耸在云端,我受不了那里的清寒。
我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摇曳,
月宫虽好,到底比不上人间。
月照朱红楼阁,低低射进花窗里,
照得我展转反侧,彻夜难眠。
月亮啊,该不会同人有什么恩怨吧,
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变得亮又圆。
人间总会有欢乐悲伤,团聚离散,
月亮也会有阴有晴,时缺时圆,
这些事自古以来就难达到美满完全。
只希望我俩都能长命百岁,
虽然是山长水远难相见,
但却能共对明月心相连。
2,《念奴娇》中秋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我站在高处放眼远视,
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迹。
明月冉冉升起,秋空一碧无际,
一切都沉浸在清冷的月光里。
月中宫殿琼装玉砌,
仙人们乘鸾跨凤自由来去,
生活在清凉的仙境里。
遥望月中的山川树木,清晰可数,
就如同画图一样美丽无比。
不禁拍手高歌,举杯邀月同醉,
明月和我,再加我的影子,共有三醉客。
在风露之中翩翩起舞,
不知月宫今夜是何时?
我想乘着清风,飞回月宫中去,
何必非要跨上大鹏的羽翼?
在水晶建成的月宫之中,
我要纵情高歌,不惜吹破横笛。
二,两首中秋词的比较
1,《水调歌头》中秋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他从熙宁四年赴杭州通判任途中与苏辙在颍州分手后,六年再来见过面。来密州后,虽与苏辙任职的齐州近一些,但两年仍然未能相聚。对于久别的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促使苏轼在中头夜对月抒怀,写下了此词。
上片写把酒问月,幻想乘风进入月宫而又怕月宫寒冷寂寞,流露出他盼望回朝又怕朝廷难处的矛盾心态。
下片写倚枕望月唤起的离愁别绪,先是怨月无情,继而又从月的盈亏变化得到启发,以美好的祝望作结。
全词清旷超逸,飘飘欲仙,充满哲理,寄慨遥深,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反映了作者长期郁结的壮志难酬的苦闷。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于元丰三年(1080)抵贬所,二年后,元丰五年(1082)中秋节,苏轼中秋在黄州赏月,作此词。
上片是中秋赏月引发遐思,月中有琼楼玉宇,仙女们乘鸾来去,月中山川如画,烟树历历,境界高阔圣洁。
下片写月下起舞,幻想飞往月宫,在月宫纵情欢歌。
作者当时贬官黄州,政治处境很不利,但作品的基调还是明朗的,表现了作者开阔宽广的胸怀。
词中描绘的美丽明净的月宫跟当时的现实处境恰成鲜明对比。这实际表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全词清旷飘逸,充满浪漫色彩,可与他的《水歌调头》中秋词媲美。明杨慎批点《草堂诗余》卷四云:东坡中秋词,《水调歌头》第一,此词第二。
3,两首词的比较
(1)作者身份,心态,政治处境的变化
两首词分别创作于熙宁九年(1076)和元丰五年(1082),时间先后相差七年,这七年中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影响最大的事件莫过于“乌台诗案”。诗案使得苏轼差点送了性命,使得他的身份,心态,政治处境都产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在他的词中有所反应。
他的身份从以前执政一方,交往频繁的密州知州变成了如今谪居一隅,杜门思过的黄州罪官;他的心态则从热切盼望重回朝廷到决心留在贬地终老一生。这些同他的政治处境的进一步恶化是分不开的。
(2)两首词中词语与风格的同异:
《水调歌头》中秋:琼楼玉宇,把酒问青天,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念奴娇》中秋:玉宇琼楼,举杯邀明月,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归去。
从这些相同相近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到两首词在字面和词意上的继承关系。
但是,我们也不难看到作者将前者的奇幻与深沉化为后者的简净与高旷。两首词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变化也很明显。
古人云,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今人云,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苏轼也是如此,在密州中秋节,他唱了一首名叫《水歌调头》的歌;
七年后的黄州中秋节,他又唱了一首名叫《念奴娇》的歌。
两首歌有同有异,苏轼也堪称是“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附图八幅,密州风光,黄州风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