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是本文的主角,鲁庄公只是配角。和鲁庄公相比,曹刿的谋略处处技高一筹。
最难能可贵的是鲁庄公能采纳曹刿的计谋,而且还虚心请教。
如果没有贤明的鲁庄公的配合,曹刿的计谋只能是纸上谈兵,这样的话鲁国也就不可能在长勺之战中以胜利者的身份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 “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曰 : “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 : “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 “小慧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 : “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 “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 “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注释
曹刿 (gui) : 鲁国人,一作曹沫。
肉食者 : 肉食者,指做官有俸禄的人。
间 : 参与。
牺牲玉帛 : 指祭神用的牛、 羊、猪及宝玉、绸帛。
孚 : 信服。
以 : 凭借。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曰 : “ 未可。” 齐人三鼓,曹刿曰 : “ 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曹刿曰 : “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 “ 可矣。” 遂逐齐师。
乘 : 乘战车。
驰 : 驱车追赶。
辙 : 车轮行过的痕迹。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 : “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 : 已胜。
再 : 第二次。
靡 : 倒下。
评析
文章重在表现曹刿的 “ 远谋 ”。第一段通过与鲁庄公的一问一答,来凸显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条件是人心向背,刻画了曹刿 “ 取信于民 ” 的战略思想。
第二段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 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他将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三段描写为什么取得胜利,突出了曹刿善于把握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战略思想。
曹刿一而再地否定鲁庄公的小慧、小信,是因为他把国君爱民如子看成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原因。
他在战斗中后发制人,为的是 “ 彼竭我盈 ” 。他不轻率地下达追击齐军的命令,是因为担心中了敌人的埋伏。
至于文章一开始设置的悬念,也就是曹刿为什么要以平民身份主动求见鲁庄公,并且还说 “ 肉食者鄙 ,” 全文结束以后读者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曹刿心怀宏图壮志,有其超人的智慧,因此才毛遂自荐,并且俯视朝廷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