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孙通是“小人”!搜头条,百度,甚或知乎,“叔孙通是小人!”,赫然在目。
何谓“小人”?道德上有瑕疵,说得直白一点,就是道德不能支撑梦想,却要想方设法谋求非分利益之人。

后人评价叔孙通是“小人”,源于司马迁《史记》里的一段记载:
秦二世之时,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胡亥每天听到这些奏报,不胜其烦,于是召来博士询问。
这些憨直的博士们在秦二世面前喋喋不休,中心话题只有一个:这些家伙竟敢谋反,赶紧派兵去剿灭了他们,否则养虎成患!
秦二世听了,简直烦死了,心想,那么大一个帝国就能被几个手无寸铁的农民撼动了!于是脸色非常难看。
叔孙通也位居博士之列,有向皇帝进言的义务,但是此人心思缜密,善于察言观色,他看秦二世脸色难看,知道秦二世非常讨厌这些言过其实的书生,于是他上前陈奏:
“现在天下一统,并且各地连铁器都被收集到咸阳,熔铸成铜人,他们没有武器拿什么造反!只是一些小毛贼罢了,派几个衙役捕快就能抓了他们,何必劳师动众!”
然后,叔孙通还不忘恭维秦二世一番:“陛下英明神武,受天下万民拥戴,说人谋反简直就是夸大其辞,邀赏献媚!”
秦二世一听,果然龙颜大悦,重重地赏了叔孙通。
陈胜吴广起义塑像
叔孙通回家之后,连夜化装逃跑了!
这应该就是人们评论叔孙通为“小人”的依据吧!从道理上讲,叔孙通食君之禄,就应当为君分忧;叔孙通即使没有勇气和胆量仗义执言,也起码不应指鹿为马,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啊!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叔孙通。君明臣直,君暗,臣只能明哲保身。因此说叔孙通是小人,真冤枉他了!
司马迁为叔孙通作传,真正的用意在文末用“太史公曰”的方式表明了。司马迁说他“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从叔孙通的人生经历中,司马迁还总结出一条人生感悟:
大真若诎,道固委蛇!
司马迁从叔孙通身上总结的这个感悟应当渗透了自己的一把辛酸泪。
司马迁身上就有一种正直的品质,因为这种正直的品质,于是让他认为做臣子,直言就是忠于职守,因此他因李陵让汉武帝下不了台,最后,汉武帝动用宫刑,让司马迁成了太监!
叔孙通无疑是通达之人,见微知著,聪明之极,他哪里是一个“小人”呢!
叔孙通特别善于审时度势,他见秦二世听不进铮言,就知道此人必亡,后来,秦国发展的态势果然如其所料。
他阴差阳错投降了刘邦;在刘邦攻城略地之时,他不时地向刘邦推荐“地痞无赖亡命之徒”!这些人到刘邦手下,屡立军功,加官进爵,立功受赏,连叔孙通的学生都看得眼红心跳,纷纷批评叔孙通不推荐自己!
叔孙通此时并没有因为学生的不满而将就他们,而是耐心地劝说他们:“现在汉王打天下,你们难道能够冒着那些矢石吗?不要急,我不会忘了你们的!”
你看叔孙通多么通达智慧,怎么能说他是小人呢!叔孙通的神来之笔是在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的锦上添花之举!
刘邦打败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那些骄兵悍将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喝醉酒之后,就大喊大叫,还用剑砍屋里的柱子。
时位移人,刘邦对将帅的粗鲁之举非常不爽,这个时候叔孙通粉墨登场了,他对皇帝说:
“我们这些儒生虽然不能和大王打天下,但却能帮助大王坐稳天下,感受权力的滋味!”
刘邦对叔孙通只有一个要求,只要不太繁琐就行!
叔孙通搞了一套礼仪之后,刘邦果然龙颜大悦,当着文武群臣说:“我今天才真正体会到做皇帝的尊贵!”
叔孙通从此官运亨通,一直做到太子太傅。吕氏当政,汉惠帝接掌江山,叔孙通不仅毫发无损,还照样活得很滋润,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君明臣直,秦二世自己作死,身死国灭,实在怨不得别人!叔孙通的智慧一个是审时度势,一个是善于等待,这两个原则在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非常值得借鉴,并且毫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