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作者:铁史判官

1935年2月24日清晨,福建长汀县水口乡的一处山冲里,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枪声。

仅有一间民房、大片茅草的山冲雨雾缭绕,寒气逼人。屋前的瞿秋白放下手中的碗,急匆匆起身,跟着队伍往山上转移。

这支由福建省委保卫局特务大队组成的百余人的护卫队,此行的任务,就是护送时任中共苏区苏维埃中央分局宣传部长瞿秋白、苏维埃政府中央分局成员何叔衡、邓子恢,及中央分局书记处书记项英之妻张亮、干部梁柏台之妻周月林一行人转移至永定。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瞿秋白

在连夜冒雨走了一整晚之后,他们在水口乡一户人家借柴火烧了一锅稀饭。但稀饭还没有分完,枪声响了。山坡上涌上来的密密麻麻的士兵,是国民党钟绍葵部押送商船路过此地的一个整营。

(一)

仅百余人的护卫队根本无法抵挡多久,队伍很快被打散。瞿秋白与何叔衡、邓子恢带着张亮、周月林两个女同志,在护卫队掩护下往山上跑,最先来到了一处山崖上。

敌人一路追击上来,已经近在咫尺。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山崖并不低矮,山崖下不远处,当地的民团组织也正在向这边抄过来。

“必须下去,往河边旁才能摆脱敌人”,瞿秋白招呼同行的人,并让年轻一点的邓子恢先下。邓子恢很快借助崖上的树杈和茅草翻了下去。

然而此时后面的追兵已经非常近了,子弹打得身边的茅草草屑四溅。而山崖下的民团也吆喝着跑近了。第二个下崖的是年逾60的何叔衡,慌乱中何老一个闪失,径直滚下了山崖。

余下的张亮身孕已经好几个月,而周月林还是小脚,这个阵式下,两位女同志很难安全爬下山崖。瞿秋白回望了一眼追兵,朝山下挥了挥手,早已下崖的邓子恢正准备去扶摔下的何老,但民团已经迫近,邓子恢只好反身往河边跑,他也成了一行人中为数不多脱险的人之一。

(二)

瞿秋白和张亮、周月林是一起被俘的。在被带走前,他们仨亲眼目睹了崖下的何叔衡艰难地爬起来,被追上来的民团一连数枪击倒。何老在他们眼前永远地倒在血泪中。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何叔衡

三人被押回了水口乡的敌营部。营长李玉当即对他们进行了审问。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供词,瞿秋白供认,自己姓名林琪祥,36岁,江苏人,此前在上海经营旧书店,曾学医半年。1932年游历福建漳州时被红军抓往江西瑞金,强迫他担任医生助理。主力红军转移后,他携款逃离苏区,昨天到水口镇时,再次被红军地方组织俘虏,这一仗又落入你们手里了。

一同被捕的张亮则称自己是客商之妻,被红军绑票;周月林也供述她只是一名红军医院的普通护士。

当时,这个李玉营长并没有对他们有特别大的疑问,暂时关押后的第二天,福建保安14团团长钟绍葵由长汀赶来,李玉向他们团长汇报时,提到被俘的“林琪祥”等人身上携有港币、黄金,还有苏币,一同被俘的红军装备多为短枪。这个钟团长判断,这个林可能是共产党要人,遂将他们押至上杭县监狱,他亲自审理。

结果,“林琪祥”等人对答如流,没有发现任何破绽。于是,准备按常规操作,准许保释,就地解决。“林琪祥”当即写了两封信寄往上海,求友人作保。而张亮被当地无子嗣的生意人看中了腹中待产的孩子,替她交了保金。周月林则因敌营长李玉妻子待产,被保释至他家中当保姆。两人均顺利出狱。

(三)

瞿秋白寄往上海的信,是给挚友鲁迅的。这封经监狱审核后发出的信,内容如下:

“我是林琪祥,我在北京和你有一杯之交,分别多年没通消息,不知你的身体怎样。我有病在家住了几年,没有上学。二年前,我进同济医科大学读了半年,病又发了,到福建上杭养病,现在被国民党逮捕了。你是知道我的,我并不是共产党员,如有人证明我不是共产党员,有殷实的铺保,可以释放我。”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瞿秋白与鲁迅

鲁迅明白,“林”即双木,也通双目,瞿就是双目头,这个林琪祥,就是瞿秋白。他当即通知瞿秋白留在上海工作的妻子杨之华,并立刻给瞿秋白寄了50元钱,连同杨之华改制的两条裤子。谁知,钱和裤子刚从邮局寄出,第二天,他们在上海的报纸上,绝望地读到了瞿秋白被捕的消息。

(四)

“林琪祥”被识破,瞿秋白最终被敌人发现,原因一度没有一个很难被共识的说法。以至于若干年后,项英见到妻子张亮时,拨枪欲击毙妻子,因为,张亮是被俘的人当中为数不多知道瞿秋白底细的人,而另一个则是周月林。直到解放,周月林被认为是供出瞿秋白的“叛徒”,她因此入狱20多年,几乎在牢里度过了她人生的大半辈子,结局令人唏嘘。

但事实上的原因,一如看似必然的结局,总是源自偶然的细节。

当时,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在1935年4月的一次突围战中,于福建归龙山牺牲。其妻被俘后,曾供出中共前总书记瞿秋白被万永诚安排转移,但转移过程中保卫队伍被打散,瞿下落不明。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张亮与项英

有了这条消息,国民党立刻在各大监狱清理被俘人员,意欲找出有可能被俘的瞿秋白。这当中当然包括瞿秋白所在上杭监狱。可“林琪祥”的所有供述太过严密,完全没有一丝破绽,敌人始终也没有对林琪祥起疑。这也源于出发前苏区中央分局保卫人员设计上的天衣无缝。

但历史总是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让人猝不及防。

有一天,上杭监狱负责送饭的狱卒不在,监狱饭堂的伙夫被临时指派送饭。恰巧,这个伙夫曾经在苏区食堂跑过堂,见过不少苏区的头面人物。在一间监房内,他看见犯人“林琪祥”非常面熟,等送完饭出狱门时,他突然想起来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瞿秋白,顺口就问狱警,“你们抓住了瞿秋白?”。

这一问,立刻惊动了整个上杭城。

(五)

“林琪祥”当即被押往长汀师部,军法处处长吴淞涛亲自提审。一通审问,“林琪祥”异常冷静,完全没有任何失态的地方。但通过对年龄外貌、苏南口音及行踪路线的比对,敌人愈发觉得,此人就是中共前一号人物瞿秋白。

几天后,一名名叫郑大鹏的叛徒被带往监狱,此人曾经在瞿秋白手下工作过,经过指认,他确定无误地告诉吴淞涛,这个人就是瞿秋白。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瞿秋白与夫人杨之华

此后的日子里,国民党36师师长宋希濂遵照当时的政府密指,对瞿秋白安排“优裕生活,另辟间室”,国民党上下包括文化界名流一致想劝降瞿秋白,

据宋希濂事后回忆,国民党中央专门召开了几次高级干部会议,讨论如何劝降瞿秋白。当时的国民党组织部长陈立夫专门召集中统局研究对策,中统小组劝降历时6天,共进行9次,来自中统的王杰夫、陈建中亲自参与劝降,36师师长宋希濂甚至数天时间内一直与瞿秋白促膝交谈,但瞿秋白完全不为所动。

在狱中,他花了六天时间,写就了那篇后来争议巨大的《多余的话》,而在文章最后的一段话,其实已经向党组织表明,他欲慷慨赴死的决心。

“我留下这几页给你们——我最后的最坦白的老实话。永别了!判断一切的,当然是你们,而不是我。我只要休息。”

而对一再劝降的敌人,瞿秋白的态度也非常平静,他只是告诉他们,“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1935年6月15日,国民党劝降的所有努力均告失败。蒋介石电令: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

伙夫问上杭狱卒:你们抓到了瞿秋白?这一问,国民党朝野震动

瞿秋白就义前留影

这就是瞿秋白就义前白衣黑祙、无比安祥与平静的照片的由来。

6月18日,瞿秋白英勇就义。当日,《大公报》长汀通讯记述如下:

走到长汀西门外的罗汉岭下,群山环抱,绿草萋萋。瞿秋白环视四周,远眺是苍翠峰峦,近处是山野田园,从容地对刽子手安静点头,“此地甚好”。

尔后,他盘腿而坐,含笑饮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