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中的刘禅是昏君吗?

元末明初的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让我们在脑海中根深蒂固了一个人物形象,那就是昏君刘禅。刘禅(阿斗,207年-271年),即蜀汉怀帝,字公嗣,荆州江陵人,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备定益州后入蜀,蜀汉建立后被立为太子。在刘备去世之后,于223年,继位为帝,为蜀汉后主,且改元建兴。

历史中的刘禅是昏君吗?

在《三国演义》中,刘禅作为蜀汉后主,尽管有诸葛亮、赵云等一批能臣贤 人辅佐他,但是因为其昏庸无能,导致蜀国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最终被灭国。所以人们就用“扶不起的阿斗”来形容他。而且在现实生活中.“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也被人们用来形容软弱无能毫无奋斗之意的人。

但是熟读历史的人肯定知道,刘禅做了整整42年的皇帝,是在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如果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他为何又能够在兵火连天、群雄割据的动乱之年掌朝四十二年?这背后到底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呢?下面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重新认识一下这么蜀汉后主。

我认为刘禅不是昏君有三点依据,首先第一点是诸葛亮对刘禅的称赞。在《三国志》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诸葛亮对射君(身份不可考)称赞刘禅,射君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刘备,刘备很高兴。“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连诸葛亮都称赞刘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聪明,我还有啥担忧的?表示鼓励。根据三国志的记载我们了解诸,诸葛亮是不会阿谀奉承的,刘备是不会不识人,陈寿是不会弄虚作假,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禅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昏庸无能。

历史中的刘禅是昏君吗?

其次第二点是在《诸葛亮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国志》、《诸葛孔明全集》中记载的诸葛亮所写的《与杜微书》。在《与杜微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汉室,欲与君因天顺民,辅此明主,以隆季兴之功,著勋于竹帛也。以谓贤愚不相为谋,故自割绝,守劳而已,不图自屈也。”在这段话中,“朝廷”是对帝王的代称,即为蜀汉后主刘禅。而这段话便是在夸刘禅的仁爱聪明,爱护下士。如果刘禅昏庸,那诸葛亮又怎么会这么夸奖呢?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们大家根深蒂固认为他是昏君的一点,即“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先让我们重温一下这个典故:话说在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他的儿子刘禅袭位,史称“蜀后主”。这刘禅庸碌无能,尽管他有诸葛亮等人的全力辅佐,仍旧无法振兴蜀国。在诸葛亮死后,刘禅信任宦官黄皓,朝政日趋腐败,终被魏国所灭。然而那时的魏国,魏主曹奂也不过是个名义上的皇帝,一切大权都操在司马昭的手里,司马昭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离开蜀国的成都,迁往魏都洛阳,并把刘禅大大训斥了一番,然后封他为“安乐公”,赐给住宅,拨给费用,把他养着。

刘禅被司马昭训斥的时候,吓得面如土色,只怕就要被处死,不料非但未杀,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刘禅亲自到司马昭府上谢恩,司马昭还设宴招待他。宴会上,先表演魏国的歌舞,原蜀国的官员都觉得很难堪,只有刘禅看得很高兴。司马昭又叫表演蜀国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泪,而刘禅却嬉笑自如,没有一点点亡国之恨。司马昭看到这样的情形,就对魏国的一位大臣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即使诸葛亮没有死,也没法长久扶持这样的国君啊!”于是问刘禅:“你还想不想蜀国?”刘禅答道:“我在这里很快乐,我不想蜀国!”

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也是因为这件事,司马昭彻底认定了刘禅的确是个糊涂人,根本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就没有杀掉他。这样.刘禅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

单看这个故事,我们确实都看到了刘禅的懦弱无能,但是何不换个思维去思考,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幕弹,好给司马昭留下一个“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或许在他心底深处,也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复国想着报仇雪恨,就像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

综上三点,刘禅也并未软弱无能、昏庸之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