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所寫的《三國演義》讓我們在腦海中根深蒂固了一個人物形象,那就是昏君劉禅。劉禅(阿鬥,207年-271年),即蜀漢懷帝,字公嗣,荊州江陵人,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母親是昭烈皇後甘氏。劉備定益州後入蜀,蜀漢建立後被立為太子。在劉備去世之後,于223年,繼位為帝,為蜀漢後主,且改元建興。

在《三國演義》中,劉禅作為蜀漢後主,盡管有諸葛亮、趙雲等一批能臣賢 人輔佐他,但是因為其昏庸無能,導緻蜀國一直沒有發展起來,最終被滅國。是以人們就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他。而且在現實生活中.“扶不起的阿鬥”這句話也被人們用來形容軟弱無能毫無奮鬥之意的人。
但是熟讀曆史的人肯定知道,劉禅做了整整42年的皇帝,是在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如果真的是”扶不起的阿鬥”,那他為何又能夠在兵火連天、群雄割據的動亂之年掌朝四十二年?這背後到底存在哪些不為人知的曆史呢?下面就讓我帶領大家走進曆史,重新認識一下這麼蜀漢後主。
我認為劉禅不是昏君有三點依據,首先第一點是諸葛亮對劉禅的稱贊。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段描寫:諸葛亮對射君(身份不可考)稱贊劉禅,射君又将這件事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說丞相歎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複何憂?勉之,勉之。”這段話的意思就是連諸葛亮都稱贊劉禅“智量甚大”,比想象中聰明,我還有啥擔憂的?表示鼓勵。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我們了解諸,諸葛亮是不會阿谀奉承的,劉備是不會不識人,陳壽是不會弄虛作假,是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劉禅并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寫的昏庸無能。
其次第二點是在《諸葛亮集》、《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國志》、《諸葛孔明全集》中記載的諸葛亮所寫的《與杜微書》。在《與杜微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朝廷今年始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天下之人思慕漢室,欲與君因天順民,輔此明主,以隆季興之功,著勳于竹帛也。以謂賢愚不相為謀,故自割絕,守勞而已,不圖自屈也。”在這段話中,“朝廷”是對帝王的代稱,即為蜀漢後主劉禅。而這段話便是在誇劉禅的仁愛聰明,愛護下士。如果劉禅昏庸,那諸葛亮又怎麼會這麼誇獎呢?
最後一點,也是讓我們大家根深蒂固認為他是昏君的一點,即“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先讓我們重溫一下這個典故:話說在三國時期,蜀主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禅襲位,史稱“蜀後主”。這劉禅庸碌無能,盡管他有諸葛亮等人的全力輔佐,仍舊無法振興蜀國。在諸葛亮死後,劉禅信任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終被魏國所滅。然而那時的魏國,魏主曹奂也不過是個名義上的皇帝,一切大權都操在司馬昭的手裡,司馬昭接受了劉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離開蜀國的成都,遷往魏都洛陽,并把劉禅大大訓斥了一番,然後封他為“安樂公”,賜給住宅,撥給費用,把他養着。
劉禅被司馬昭訓斥的時候,吓得面如土色,隻怕就要被處死,不料非但未殺,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劉禅親自到司馬昭府上謝恩,司馬昭還設宴招待他。宴會上,先表演魏國的歌舞,原蜀國的官員都覺得很難堪,隻有劉禅看得很高興。司馬昭又叫表演蜀國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淚,而劉禅卻嬉笑自如,沒有一點點亡國之恨。司馬昭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魏國的一位大臣說:“人之無情,乃至于此!即使諸葛亮沒有死,也沒法長久扶持這樣的國君啊!”于是問劉禅:“你還想不想蜀國?”劉禅答道:“我在這裡很快樂,我不想蜀國!”
蜀官們見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傷心。過了一會兒,劉禅起身離席出去小便,原蜀國的“秘書郎”郤正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裡,偷偷地對他說:“陛下怎麼能說‘不想念蜀國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想不想蜀國,您應該哭着說:‘我真是沒有一天不想念蜀國呀。’這樣,我們也許還有回到蜀國的希望。”劉禅牢牢記住了郤正的話,重回酒席。司馬昭果然又問了一遍劉禅想不想回蜀國。劉禅便照着郤正的話,背書似地說了一遍,雖然劉禅竭力裝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卻沒有一滴眼淚,隻好把眼睛閉了起來。司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劉禅說的,便故意問道:“你這話怎麼和郤正說的完全一樣?”劉禅聽了暗吃一驚,便睜開眼睛說:“你說得對,正是郤正教我說的。”司馬昭和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也是因為這件事,司馬昭徹底認定了劉禅的确是個糊塗人,根本不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于是就沒有殺掉他。這樣.劉禅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
單看這個故事,我們确實都看到了劉禅的懦弱無能,但是何不換個思維去思考,身為階下囚的劉禅,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須讓司馬昭覺得他懦弱無能、不足為慮,而“此間樂,不思蜀”正是劉禅所釋放的一個煙幕彈,好給司馬昭留下一個“我無憂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或許在他心底深處,也每時每刻都在想着複國想着報仇雪恨,就像越王勾踐的卧薪嘗膽!
綜上三點,劉禅也并未軟弱無能、昏庸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