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岐山臊子面

作者:仰望星空中的读书人
岐山臊子面

(我是@法语朱老师,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你点赞、留言和转发,非常感谢!)

如果不是因为那天晚上去下梅林的家乐福买一瓶橄榄油,我永远也不会发现这家卖正宗岐山臊子面的小餐馆。

入夜,我从梅林一村的家乐福购物出来,腹中空空,肯德基、必胜客光鲜的店面里虽然食客如云,但那里根本引不起我的食欲。

我穿过马路,四外闲逛,来到一座农民房密集的城中村。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叫河背村。暮色下,这里走动着光着膀子的男人,穿着棉印花睡衣的女人,路边四散排开的的餐桌边是一脸满足的食客。

一条窄窄的路两侧招牌上跳动着全国各地的风味: 湘攸大碗菜 、 四川麻辣烫、潮汕砂锅粥、河南羊肉烩面、兰州牛肉拉面……在丰富多彩的选择中,我开始迷茫,直到看到一方小小的招牌:“西岐人家”。

在深圳,以陕西风味见长的餐馆不少,比如华强北的陕西老安家、巴登街韩记、东方陕西风味。但在这些餐馆里,很难吃到正宗岐山小吃,如臊子面,以及制作工艺极为复杂的擀面皮,即便有,味道也离题万里。

我怀着一线希望走进这家只有十来平米的小店,老板是个清瘦戴眼镜的小伙子,很安静地坐在柜台后。一个围着脏脏围裙,讲一口醋溜陕西普通话的小服务员迎上来,为我端上一只豁了口的茶杯。

据书中记载,岐山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经很驰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闻名,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面条一定要用手擀成,要面薄条细、筋韧光滑。做臊子是先将猪肉切成薄片,入热油锅烹炒,同时加入生姜、食盐、调料面、辣面和陈醋炒透即成。把豆腐、黄花菜、木耳炒好为底菜,鸡蛋摊成蛋皮,切成棱形小片,加切小的蒜苗做漂菜。

我小时候吃妈妈做的臊子面时,一直以为是“哨子面”,我无法理解面条和吹的哨子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面条里为什么要放哨子?

那些炎炎的夏日,在声嘶力竭的蝉织成的网中,当我将妈妈自创的混和着肉丁,豆腐丁,胡萝卜丁、土豆丁的“哨子”浇在白嫩嫩的面条上时,我总是在困惑这些问题。

那碗被期盼已久的臊子面上桌了,岐山臊子面讲究宽汤面少,即汤一定要大大压过面。在一碗混和着猪肉丁、西红柿、木耳、黄花菜,豆腐丁的颜色语言格外丰富的汤里,若有若无地飘动着细长半透明的手擀面条。

挑起一簇面,它又软又韧地在舌头上打滚,再吹开一层白气,轻啜一口汤,很浓的西红柿酸里跑动着各种味道和感觉:木耳的脆,黄花菜的弹,猪肉的香,豆腐丁的软。让这一口面里混合着各个声部味道的大合唱。

家乡在美洲的西红柿怎么也不会想到,它会在陕西受到这样隆重的对待。离开了西红柿,陕西人似乎就一筹莫展:一碗面,或者一碗羊肉泡馍的汤里总是隐着它红艳的身影。

山西人喜欢醋的酸,而陕西人就嗜好西红柿的酸。我就在那天发现,在陕西,对西红柿的使用量最大的似乎是岐山人,那碗臊子面汤里的酸味指数让素来好酸的我竟然有些承受不了。

我有些明白了,为什么深圳太多陕西餐馆里的岐山臊子面都进行了大幅度的改进,味道离正宗越来越远,实在是因为正宗臊子面汤里的西红柿酸味不是所有人的肠胃都吃得消的。

最让我惊讶的是手擀面又薄又细,几乎是透明晶莹,尺寸整齐划一,仿佛用最精密的刻度尺量出来。

我问那个讲醋溜普通话的服务员:“这是手擀的吗?”她说“是”的时候面无表情,仿佛在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我挑着这团又细又长洁白如玉的面,简直不忍破坏。对于制造这件艺术品的厨师,我充满了敬意

天黑了,食客渐渐塞满每一个空位。虽然这家小店位置非常偏,但回头客很多。听口音,他们多是陕西人,他们熟门熟路地和老板打着招呼,要一份臊子面或者擀面皮、肉夹馍,在充满家乡感觉的空气里,疲惫了一天的他们安静地享受着美味的晚餐。

那个斯文的老板有时和食客用陕西话打着招呼,有时就安静地坐在那里,微笑地看着一脸满足的客人在这窄小的店里里乡情得到释放。

我忽然有些羡慕这个男人:把家乡的一碗面搬到遥远的异乡,静静地守在小店里,等待着一个个老乡找来。

在这个小天地里,他每天可以和来来往往的人讲着家乡话,看着他们在自己的一碗面里满足而快乐。所谓的成就感中,这也算是一种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文末"了解更多":《淮南王牛肉汤》)

知乎: 法语朱老师

今日头条:法语朱老师

喜马拉雅FM: 微型法语课堂

微信公众号: 微型法语课堂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