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作者:韶华倾梦

我只是一个很普通很普通的老实人,泪会流,会感动,会追求,甚至也会放弃。毕竟,我是人,不是神,不是所有的一切我都能忍受——陈式·题记。

前进半步是天才,前进一步是疯子。但有时候,后退一步也不一定是海阔天空,反而会是愚笨。在这个世界上,有天才,有白痴,但更多的是普通人。

陈式,在三国时代,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因为战乱,不得不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努力。陈式不是诸葛亮这般全才,也不像关羽张飞这般勇武。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为了生存,为了能够光宗耀祖的基层将领。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在苍茫纷争的乱世年华,经历过战争洗礼的人们,不会相信儒家的四书五经,也不会轻易的相信仁义礼智信。在更多的时候,他们更会相信手中的拳头。毕竟,乱世中能够维护他们生命安全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再是儒,而是绝对实力带来的安全保障。或许,那时候的文学只是一种怡情的工具。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陈式加入的是蜀汉刘备势力。刘备势力在三国中,无论是地盘,还是人口都是三国中较末位的。但是,这些对于陈式而言,其实并不太在乎。陈式在乎的是有一个平台,能够让他把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而已。所以,在正史的记载中,陈式的身影只出现了三次。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h1>

在《三国志·魏书·徐晃传》记载,“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令曰:‘此阁道,汉中之险要咽喉也。刘备欲断绝外内,以取汉中。将军一举,克夺贼计,善之善者也。’太祖遂自至阳平,引出汉中诸军。”

马鸣阁栈道,是汉中的险要咽喉。此地的重要性,就如同街亭和柳城一样,街亭的失守,汉中直面敌军的概率会很大的。所以,马鸣阁栈道是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最为主要的一条险道。

在汉中争夺战中,因为益州被刘备拿下,后方无甚大忧患。所以,刘备对汉中的争夺逐渐加大兵力投入。为了拿下汉中,刘备不得不和孙权签订湘水之盟,割让了荆南四郡的大半郡城,和江东划分而治。随着战争的扩大,曹操在汉中之地面临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才派遣陈式等十余位将领带着各自的营部兵马去截断马鸣阁栈道,想以此来狙击撤退的曹操大军。曹军虽是撤退,但其兵马损失不多。而陈式等十人带着各自的兵马去截断,本身就是一场悬殊的战争。

所以,不出所料,陈式等人的任务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陈式能够在如此凶险的战场上生存下来,却也得到了刘备的看重和信任。也就是因为如此,陈式在后来得到更多的指挥权。

到了建兴七年,陈式已经成长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同时,因为蜀汉经过襄樊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失败,蜀汉中基层将领青黄不接的局面之下,陈式这样任劳任怨,而且坚决执行命令的忠诚将领更是难能可贵。所以,陈式也得到了诸葛亮的重用。

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有言,“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诸葛亮的北伐,不仅是继承刘备的遗志,也是要为蜀汉争取发展的时间。而在诸葛亮的多次北伐中,战果寥寥,真正意义上有重大战果的,或许只有第三次。而第三次北伐的战果建立者,就是陈式。此次北伐中,陈式率军攻占了曹魏的武都和阴平二郡。

武都阴平二郡,也算得上是曹魏边疆的重要大郡。武都郡是一个大郡,其下有将近7个县,汉末时人口有10多万。虽然经过了战火的侵袭,人口的流动,但是经过曹魏的稳定发展,其郡内起码也有个五六万人。武都郡加上阴平郡,诸葛亮迁移的人口应该不下于10万。而这十万人口的迁移,无疑为蜀汉的发展带来可期性。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h1>

在正史上,陈式在攻占武都和阴平二郡之后,其似乎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下落和生死不详。但是,在演义之中,陈式却被刻画成了一个无用,且违抗诸葛亮命令的武将,最后落得个斩首的悲惨结局。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在演义中,陈式第一次出现的时候,是在定军山之战时。这个时候的陈式,还是牙将,跟随黄忠去定军山和曹魏名将夏侯渊对战。在战争中,陈式被黄忠安排去对战夏侯尚。但是,陈式没有想到,夏侯尚佯败诱敌,最后被夏侯渊生擒了。

式赶去,行到半路,被两山上檑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正欲回时,背后夏侯渊引兵突出,陈式不能抵挡,被夏侯渊生擒回寨。部卒多降。

也就是说,在定军山一战中,以牙将身份出场的陈式,其在战场上的表现差强人意。到了最后,还需要黄忠以夏侯尚来进行人质的对换。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而陈式的第二次出场,则和正史一样,都是出现在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中。但与正史不同的是,陈式却是违抗了诸葛亮的军令,轻敌冒进,中了司马懿的埋伏,损兵折将,最后被诸葛亮所斩首。

演义中的陈式和魏延一样,都是对诸葛亮的用兵谨慎很不满,并且在邓芝的面前大声地诉说着诸葛亮的不足,公然抵抗诸葛亮的军令。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h1>

演义中的陈式和魏延不同,陈式就是一个普通且弱小,但是心中又有着很多想法的中基层武将。相对的,魏延则是蜀汉武将第二梯队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在关羽张飞,以及赵云等人逝去的之后,魏延的武艺更是在蜀汉中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也正是因为有着魏延的存在,诸葛亮才在北伐初期对战张郃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当第三次北伐的时候,陈式和魏延都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军令。特别是魏延,在守街亭时,就不愿做为后军去为马谡压阵;在提出“子午谷计划”被诸葛亮否定时,更是大庭广众之下和诸葛亮闹翻/此外,魏延和蜀汉的刘琰,杨仪等人的关系更是不和。

但是,就是面对如此魏延,诸葛亮在很大程度上采取的还是漠视。因为,北伐期间,诸葛亮还是在用人之际,而且诸葛亮也自认为自己能够压得住魏延。而陈式则不同,陈式并不如魏延这般重要。所以,当陈式和魏延都违抗军令时,诸葛亮斩杀的却是陈式,杀鸡儆猴,想以此来威慑魏延。

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

危险,总是要消灭在萌芽的状态中。但是,有时候危险在可控的范围之下,仍是少不了兵行险招。所以,危险但普通的陈式被杀,用来杀鸡儆猴;而危险且有用的魏延却被留了下来。

三国陈式: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承认平凡,但始终在拼命地追赶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不够危险,要消灭在萌芽状态中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h1>

所以说,演义中的陈式和正史上的陈式相差甚大。而且,因为罗贯中需要对魏延日后的反叛,以及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做好铺垫,埋好伏笔,只能抹黑陈式,把陈式作为一个情节推动的重要配角,衬托二人。

总而言之,正史上的陈式,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基层将领,但是随着自身的拼搏和努力,逐渐成为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之一。但是,在演义中的陈式,却是一个被欺负的老实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