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
荣海生
晋楚两国之间爆发的邲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晋国称霸由此而终止,历史进入了晋楚争霸时期。
早些时候,由于受到骊姬的迫害,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在逃亡中得到秦、楚、宋等国的帮助,终于于鲁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夺回晋国国君之位。他通过出兵护送周天子,赢得了周天子和中原各个诸侯的信赖,又通过救援宋国,与楚国发生正义战争,退避三舍,在城濮大败楚军,成为了新的霸主。
晋文公之后,晋国和西部大国秦国就发生了崤山之战。秦军在崤山受到重大损失后,不断地出兵复仇,两国陷入了长期作战状态。到晋灵公时又不守为君之道,致使晋国国力下降。而这一时期的楚国,不断扩疆辟土,饮马黄河,观兵于周疆,问鼎中原,已经成为了足以抗衡晋国的国家。
崤山地在黄河岸边,晋军在此设伏大败秦军
郑国是拱卫周王室的诸侯国,处在晋楚中间,是南北要冲之地。在春秋之初也曾威风八面,后来衰落了。据《左传》记载,楚庄王时,楚国武力征服郑国,郑国被迫与楚国在辰陵会盟,归顺楚国。晋国不想失去郑国,出兵救援,郑国随后又投靠了晋国。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春,楚军围攻郑国,三个月攻克郑国都城,郑襄公战败求和,并派公子良到楚国做人质。夏天,晋军才出兵前去救援,大军到达黄河岸边,得到郑国都城已失守并已于楚军讲和的消息,中军主帅荀林父想班师回国,副将先縠不同意撤军,并私自率领他所统领的军队渡过黄河,继续向郑国进军。荀林父进退不定。担任晋军下军大夫的荀首为此起卦。卦象是上《坤》(地)下《坎》(水)《师》卦,内卦《坎》的初爻动,变为《兑》,成为了上《坤》下《兑》的《临》卦。《师》卦初六爻辞为“师出以律,否臧,凶”。荀首认为,先縠不听从主帅指挥,此行凶险,与楚军交战必败。即使侥幸不死于战场,也免不了灾祸。行军司马韩厥对荀林父说:先縠率领军队的是中军的一部分,您作为主帅,副帅不听命令,陷于敌军,丢掉军队,您的罪过就大了。不如干脆进军,大家共同承担责任!《临》卦的初九爻爻辞为“咸临,贞吉”,对于荀林父来讲,只要忠心为国,最终无忧。于是,他率领全部晋军渡过黄河,向楚军发起挑战。
《师》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
在随后爆发的邲之战中,晋军大败。晋景公追究邲之战战败的责任,杀了先縠和他的族人。荀林父请求处罚,晋景公赦免了他。
(荣海生:山东省伏羲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菏泽市社科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