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才女苏雪林:36年婚姻不同寝,不育子,大半辈子和鲁迅纠缠不清
1936年10月19日,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悲伤的气氛,鲁迅先生的逝世,让当时的文坛一片沉寂,虽然鲁迅先生的遗言中已经说过,不要举行什么大规模的葬礼,但是同时期的文人仍然放心不下,为鲁迅举办了极为隆重的国民葬,很多重量级的人物出席。

在那段时间中,大家还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时,突然出现了一个叫做苏雪林的女子,开始批判鲁迅的文章,嘲讽大家在为一个死人悲痛。
她还给鲁迅的好友们分别写信,在信中对鲁迅进行了近乎疯狂的谩骂,将鲁迅评价成一个“一个刻毒残酷的刀笔吏,阴险无比,人格卑污又无耻的小人”等等。
这样的行为无疑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为何她的这些话不在鲁迅先生生前去说,这时候跳出来是有何意?这样的做法,让和鲁迅十分不对头的胡适都看不下去,回信批评苏雪林。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曾经的粉丝</h1>
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还一直对鲁迅“念念不忘”,然而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她曾经还是鲁迅的“粉丝”,对鲁迅的作品很是喜欢。
苏雪林是一个才女,十分聪慧,性格有点野,虽然小时候家里不支持她去学习,但是仍然没有拦住她,后来更是去法国留学,回国会成为大学老师。她的事业很成功,但是她的婚姻并不是很成功,她属于包办婚姻,对自己的丈夫没有感觉,所以一直保持着夫妻之名,却没有夫妻之实,这样的情况持续到他们离世。
苏雪林认为“我有文学,何必婚姻”,文学在她的心里占比很重,这可能就是她曾经那么痴迷鲁迅先生的原因吧。
1928年,她出版了散文集《绿天》,记录了自己的婚后生活,还用学生的身份将此书送给鲁迅,后来还称呼鲁迅先生为“中国最成功的乡土文学家”,再后来对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进行了高度赞扬,认为这些书会永存不朽。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态度的转变</h1>
但是为何苏雪林会突然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呢,而且这样的情况持续到她离世……
曾经的赞扬全然不见,对鲁迅的评价在她嘴里面就没有好过,说鲁迅“套袭”“财迷”“凶恶狠毒”等等,鲁迅先生要是在世肯定很纳闷,自己和这个人见的面一只手都能数清,何至如此……
造成这样的原因得从一场宴会上说起,曾经上海北新书局的老板曾经邀请作者前来聚会,苏雪林看到了很多大师,她积极地过去和这些人打招呼,别人都很友好,就是到了鲁迅面前,她受到了冷落,鲁迅没有起身,也没有笑容,只是点头示意一下,这让自尊心极强的苏雪林感觉自己被区别对待。
从那以后,苏雪林对鲁迅的印象就变坏了,认为鲁迅过于高傲。
还有一次是发生在北平女师大,学生和校长杨荫榆产生分歧,矛盾愈演愈烈,鲁迅支持学生,而苏雪林是校长的拥护者,她表示从那个时候起,对鲁迅就产生了厌恶,可是在之后的时间中,她还多次称赞鲁迅,可是等鲁迅死后,她就马上跳出来诋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结语】</h1>
苏雪林反鲁,搭上了自己的大半辈子,别人说她爱而不得,因爱痴狂,但是何止如此,与其说她是对鲁迅有特殊感情,不如说她是爱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