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历史和写作萌新爱好者,欢迎关注哦~本文为原创,盗文必究!
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宋仁宗驾崩。《宋史》记载,这位皇帝去了之后,开封百姓悲痛不已,便是大辽皇帝辽道宗也是痛哭不已,由此可见大家对这位帝王的认可。
皇帝去世之后,大臣们要给他拟庙号以便之后入庙享受香火,一众商议之后,前无古人的庙号“仁宗”便诞生了,是的,宋仁宗是历史上第一位以“仁宗”为庙号的帝王,这也是他的臣子们对宋仁宗的肯定。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位帝王,他生性节俭,虚心纳谏,非常勤勉,于是缔造了清明盛世,也成就了一个个闻名历史的名臣,盛世之下再创文化盛世。
宋仁宗刚死那会,他的贤名还没传播深远,因为相比于开国皇帝宋太祖和具有开拓精神的宋太宗来说,宋仁宗也就算一个守成之君,后世之所以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是对比了他之后的其他帝王,尤其是锐意主张变法,“不听劝”的宋神宗。
宋仁宗以仁德缔造盛世,打仗却是不咋地,当然这也是太宗之后大多数宋朝皇帝的通病,毕竟祖宗定下的重文抑武制度。
宋仁宗的老爸宋真宗和隔壁大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宋朝的“敌人”暂时少一人,却不意味着没有危机。
宋仁宗执政期间发生了各种战乱,李元昊造反,西南侬智高叛乱以及随时都有可能因为利益“翻脸”的辽宋关系等等,今天我们抛开宋仁宗的清明盛世,来聊一聊盛世之下的另一面,宋夏之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李元昊,他反了</h1>
宝元元年,宋仁宗执政生涯中并不起眼的一年,腊月里,整个汴梁城都在准备过年,西北边境却传来了一个令人焦躁不安的消息,李元昊反了!
宋廷对于李元昊造反的消息可靠度是质疑的,却又因此又气又恼,宋仁宗甚至还因此发了火,李元昊没在太祖、太宗和他爹那里蹦跶,却在他这儿造反了,“他怎么敢?!”
李元昊是党项族的首领,“李”不是他的姓氏,他的家族姓氏为“拓跋”,唐朝时因为率兵助唐剿灭黄巢有功,被赐国姓“李”。
严格意义上讲,李元昊家族在宋朝时,也曾经被赐姓“赵”,像是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就称之为“赵元昊”。
党项民族在势弱时,一直摇摆在大辽和大宋政权之间,类似投机倒把分子,不停从两国撅取利益,为此多次惹恼宋太宗。
咸平年间,党项民族攻克灵州,建立西平府,后便关起自家门休养生息,建设军队,到了李元昊的爸爸李明德修建兴州(今宁夏银川)时,党项政权已经初具规模了。
出于各种原因,李明德并没有称帝,且对宋朝的态度还算过得去,当然这也于宋朝花钱买太平的国策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宋朝自立朝以来便奉行“虚外守内”的政策,对于邦国能用钱解决的就不出兵。宋真宗朝起因为李明德“表现”不错,对他们也很慷慨,金银帛钱还有茶叶一点没有委屈他们,双方还在边境设立榷场,开放贸易。
宋朝一直觉得他们的金钱政策用得还行,党项也一直对其很依赖,于是便放松了对李氏父子的警戒之心。
相比于李明德,李元昊更有野心,他认为宋朝能够轻而易举给到的都是蝇头小利,他认为“搞”就搞个长远的,一劳永逸的。
明道元年,李明德去世,李元昊上位,这时的他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和大宋平起平坐了。宋仁宗宝元元年,李元昊在兴州称帝,建立西夏政权。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宝元二年正月,李元昊又遣使臣带着九言赍嫚书来送,同时纳旌节,总之就是告诉宋朝君臣,以后我和你们不再是臣属关系,咱们平起平坐了。
嫚书的内容十分的傲慢,比如“持命之使未还,南界之兵噪动,于鄜延、麟府、环庆、泾原路九处入界”,大有你不承认我,扣我使节我就打你、给你捣蛋的感觉。
除此之外,不知道是不是从宋仁宗爸爸宋真宗那里学的,李元昊表示自己天授皇权,年号定为“天授礼法延祚”,要和大辽一样,和宋朝形成南北二朝的局面。
这一段表述可把宋仁宗给气坏了,差点吐血那种,还南北朝?!一个大辽已经让宋廷君臣闹心不已,横在辽宋之前的燕云十六州那就是历代宋朝皇帝的心病,现在一个臣属小邦居然跳出来要和宋朝平起平坐,宋仁宗怎么会忍?!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9">李元昊主导的宋夏初战</h1>
收到李元昊的挑衅之后,宋廷的君臣们就开始琢磨怎么收拾这个乱臣贼子了。不得不说,宋朝确实是一个文人治国的朝代,想了几个月之后,宋仁宗下诏书剥夺了李元昊所有的头衔和福利待遇,还关了边境的榷场,收回了李元昊的国姓“赵”。
对于李元昊来说,姓什么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他的父辈在太宗朝时就被削过国姓,不痛不痒的惩罚。关闭榷场是宋朝对于西夏的经济制裁,李元昊既然敢挑事,就已经想好了应对之策,在他看来与其等着宋朝给的那三瓜两枣,不如和大辽一样,立国、邦交、获得更大的利益。
李元昊的家族在助唐剿灭黄巢时,除了被赐国姓,还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如今李元昊反了,边境上到处张贴着“通缉”李元昊的布告,也算是一种心理战,宣称只要活捉李元昊或者“提头来见”就可以赏金百万且获封定难军节度使。
关于如何应对李元昊及其新建立的政权,宋廷有着不同的声音,有人主张先承认李元昊,给他造成一种错觉,然后加紧练兵,徐徐图之;夏竦还奏请增置士兵,然后大家又因为突然暴增的军费吵得不可开交。
康定元年,该来的还是来了,李元昊没有攻下承平寨退兵后,扬言要攻打延州(今陕西延安)。《长编》记载,在延州镇守的范雍听说李元昊要冲着他这边来,“惧甚”,也不能怨他,毕竟宋辽边境签订澶渊之盟之后,宋军的筋骨就没再好好动动了。
范雍上疏朝廷,表示延州“地阔而寨栅疏远,士兵寡弱,又无宿将为用”,请求支援,结果“疏入,未报”。
面对还没有准备好的范雍和大宋,李元昊主动出击了,他遣人假装求和,范雍信了,在延州的防御上也就放松了。
趁此机会,李元昊率领大军攻打保安军,从土门路入,扬言要去金明寨,守军李士彬严阵以待。左等右等,李元昊不来,李士彬就脱下盔甲睡觉去了,在这里我只能说这老李的心脏真的是太大了。
心大的结果就是第二日,李士彬父子皆被俘,李元昊乘胜追击来到了延州城下。这下范雍傻眼了,他赶紧调鄜延、环庆的驻兵救延州,然后在三川口遭到李元昊伏击,被团灭,刘平、石元孙等大将被俘。
延州被困了七日,失了两员大将,城内的气氛可想而知。一场大雪解了延州之困,李元昊兵困马乏,退去。
《长编》复盘了这场宋夏第一场战争,其中提及心脏很大的李士彬有兵十万,被称为铁壁相公,西夏人对其非常畏惧。
李元昊不止一次想要诱降他,李士彬都将来使臣斩杀,后来李士彬还将此事和范雍说了,范雍也没有重视。
面对强敌李士彬,李元昊动了一番脑筋,他让部下遇到李士彬的队伍就跑,并且流出传言,说是畏惧李士彬,让其开始放松警惕,且洋洋得意起来。
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李士彬严格御下,手下苦不堪言,这时李元昊又许金银诱导其手下,而这些李士彬都不知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李元昊不光是能够带兵打仗,智慧那也是满满,便是宋朝名将曹玮也对其称赞不已。
宋朝君臣自认为是中原正统,看不上西夏这个边境小邦,却不曾想在第一仗中就落得个损兵折将的下场,宋朝君臣不尴尬是假的,不过更多的应该是羞愤!
很明显,李元昊选择在登基六年之后发动这场战争那是有原因的,对内他发明西夏文字,增强民族凝聚力,彰显民族自豪感,对外抓紧练兵,并且开始布局和宋朝的“分裂”大剧戏码,可以这么说,宋夏的第一次战争,三川口之战一切皆在他的把握之中。
反观宋朝君臣,以为给李元昊一点小恩小惠就可以买了安稳,疏远防范、练兵才给了李元昊和大宋决裂的机会,一切真的是有因必有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07">宋夏再战好水川,还是败</h1>
三川口一战,宋朝君臣羞愤之余,还有震惊,于他们缔结澶渊之盟的大辽被抛到了一下,宋夏关系成为了当时朝廷的头等大事。
这时的李元昊实际控制了延州以北,横山附近的大部分地区,宋廷的文臣们又开始开启了大型辩论赛模式。宋朝文武分职,让文臣们讨论打仗,真的只是声音大主意小。
敌人都挑衅到家门口了,强行也得搭领导班子,康定元年五月,以夏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使,范仲淹、韩琦为陕西都部署兼经略安抚副使的领导班子成立了,由他们三共同处理对西夏的防务。
这三人呢,也确实是临时搭档,夏竦是压根不想掺和这事,他有心理影响啊,他的父亲曾经死在和契丹人的对抗中,并且他和韩、范二人也不是一个战壕里的同志;范仲淹也是被临时抓壮丁过来的,“景祐党政”使范仲淹不得不出京,西夏战事他又被召回,委以重任;刚从四川回到京师的韩琦,面对宋夏的边境形势多次上疏分析时弊,宋仁宗正愁没人“上阵”,于是三人组成立。
范仲淹到陕西之后,发现自己要是和这里的兵征战西夏,估计自己也得交代在这里,于是老范八月主动上疏请求知延州。
宋仁宗很痛快答应了他的请求,当然这主要也是知道范雍的水平在那确实不行。走马上任的范仲淹上任之后,就开始了对军队的整治,他更改了军队旧制,分部按照实际情况操练士兵,轮流御敌人;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囤兵,加强防御,节省边境开支。
这一番操作下来还是有作用的,延州附近的士兵旧貌换新颜,战斗力也得以提升,给了西夏李元昊部一定的威慑。
一切看上去好似井然有序且紧锣密鼓地进行,其实不然,因为最主要的问题三人小组产生分歧了,他们在对西夏战事如何推进方面产生了严重分歧。
韩琦立场强硬,主张速战速决,集中兵力,给西夏来个致命打击。韩琦之所以这么“着急”也是有理由的,大量囤兵在西北边境,每天军费都在燃烧,速战速决可以节省开支;这次他的好朋友范仲淹没有站在他这边,他认为和西夏应该打持久战,以防御为主,在汴京修筑、加固边城,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徐图西夏;至于老狐狸夏竦,他没什么意见,难以抉择,就让韩琦、范仲淹自己写劄子和宋仁宗说,让宋仁宗自己定夺。
出于各种原因考虑,当然梨白认为,最主要还是经费在燃烧啊,宋仁宗听从了韩琦的建议,决定和西夏速战速决。
不知是不是因为和西夏的战事,宋仁宗频频改动年号,韩琦上疏请求庆历元年(1041)年正月讨伐西夏。
老范站出来反对,认为天寒地冻不适合将士征战,还是春暖花开动筋骨比较好。大家知道,宋廷只要有两种声音在,大家就会讨论得天昏地暗。
李元昊可没管那么多,庆历元年二月,他主动出击了,率军进攻渭州。韩琦看敌人已经来犯,哪有不迎战一说,集结兵力准备迎击。
李元昊除了是一位成功的帝王,也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从小便学习骑马打仗的他在作战方面明显不是韩琦能够搞定的。
李元昊意不在渭州,而是消灭宋军主力,我们可以看出,“诈”是李元昊在对宋作战方面多次采用的战术。
韩琦等人毫无所觉,宋将任福率兵侧击西夏军队得手后,见西夏军队溃败逃跑,轻敌追击,至好水川安营扎寨,准备再战。
李元昊要的就是这个结果,率领十万大军埋伏在好水川,宋军三万多人遭伏击,跑出来的也就千八百人,宋军大败,遭遇了于西夏军队交手后的最惨重失败。
这一幕在电视剧《清平乐》中曾有演绎,坐在高头大马上的韩琦看着惨烈的战况和盼儿、丈夫回家的老妪、女子,除了无言以对,还有的是落寞和愧疚!
战败的消息传回京城,以“仁德”治国的宋仁宗坐卧不安,茶饭不思,这败仗有韩琦的错,但最后拍板的是他啊!
既然败了,就要有人负责,夏竦被撤职,其实他没啥好冤枉的,啥都不定定夺。老范比较冤枉,他都投票不要冒进了,结果没人听,结果被贬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韩琦自劾,被免除之外,降为右司谏,知秦州,好水川一战成为了韩琦一生的污点!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5">宋夏三战定川寨,又败</h1>
经历好水川惨败之后,宋廷君臣终于看清了形势,决定转攻为守,坚守边境了,这在当时是最好的策略了。
李元昊从三川口、好水川一路走来,越战越勇,他的野心已经不是“挣钱”了,而是想要和大宋以黄河为界了。
好在宋朝和西夏的战线中东线一向防守得力,没有办法的李元昊又将眼光瞄向了渭州。富弼曾在宋夏第一战后斥宋廷的一些大臣想要在延州囤兵防护的意思,觉得这是在将潼关拱手让人,殊不知一语中的,两战之后,李元昊真的打起了潼关的注意。
宋军在关中的军事力量薄弱,李元昊由此集结大军南下,长安也在他的野心范围之内。李元昊是步步紧逼,宋朝的士气节节败退,有道是,“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都没赢,大家心里都没底儿。
渭州防务属于泾原路,主帅王沿听说李元昊冲他们来了,便命令部下葛怀敏率军迎战,且有韩琦马失前蹄的例子在前,他千叮咛万嘱咐葛怀敏见好就收,千万不好深入敌军。
宋军带着忐忑不安的情绪出发了,李元昊对宋军依旧是“诱敌深入”的办法,在葛怀敏大军进了定川寨之后,他就命人切断了老葛的后路,给他们来了个瓮中捉鳖。
老葛等人被截断后路不说,水源也被切断,人困马乏的他们水都没得喝,哪还有心思想着打仗,就想着赶快行军,此时西夏军队冲了上来,宋军一万多人,将帅二十几人全部战死。
李元昊乘胜追击,一起打到了渭州,杀烧抢掠,无所不作,还到处张贴布告,扬言要拿下长安。
泾原路的军士躲在营帐中连大气都不敢喘,渭州城的百姓只能出城藏身于山谷之间避战乱,一时之间,清明盛世之下,居然无人能管西夏军队的作乱,真真的讽刺!
当大败的消息再次传回开封时,宋朝君臣已经从一开始的轻视、后来的羞愤直接表示惊骇了,时为宋朝宰相的吕夷简为此惊道“一战不如一战,可骇也!”
经此三次大战之后,宋夏两国进入了胶着时期。一方面,宋朝虽然三仗都败了,却仍有大量军士囤集在边境线上,这人力、物力、财力都不是西夏一时之间可以抵抗的。
当然,对宋朝来说,和西夏战乱的这些年,损兵折将不说,光是军费消耗就令朝廷苦不堪言;李元昊这边也是进退两难,自和宋朝开战以来,西夏就被宋朝经济封锁,一应奖赏没有不说,边境贸易又被关闭,身处北地的西夏和地大物博的宋朝是无法相比的,又加上天灾人祸,百姓早就苦不堪言。
在双方都进退两难之时,李元昊求和了,定川寨大战后,他先后遣使五、六次到汴京,最终在庆历四年,宋夏和议初敲定。
为啥西夏使臣来了这么多次,双方的和议才敲定呢?因为和谈之初,西夏还是要和宋朝平起平坐,宋朝坚决不能忍再来一个辽国,最后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李元昊还是称“臣”了,宋仁宗也册封他为夏国王,好吧,听上去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大家都懂。
李元昊也没有和宋朝客气,没反之前,宋朝“赐予”党项的岁赐是金、帛、钱各两万,茶四万,这次和谈中,宋朝承诺钱、绢、茶十万。
李元昊对此很不满意,要求总数达三十万,最后经过了一番扯皮、讲价之后,双方各退了一步,每年宋朝给与西夏的“岁赐”为二十万,实际上要多达二十万万。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2">梨白叨叨叨</h1>
就这样,一战不如一战的宋夏战争都结束了,相信各位对于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实际上,宋朝真的不缺士兵,且相比于前朝往代,他在军事上面的花费以及士兵的数量都要多得多,一战不如一战的原因很多,主要和宋朝的军事制度是分不开的。
西夏战争让我们看到了宋仁宗清明盛世之下的另一幕,军事力量不稳定,大量的军费支出以及虚外守内政策所造成的边境困扰。
宋夏战争之后,宋仁宗在边境事宜上做了一些调整,重新恢复了陕西部署经略,并且给了统领该部门的文臣便宜行事的权力,但是到底有没有用,之后的宋朝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
庆历四年是宋仁宗执政期间非常重要的一年,和西夏的战争结束之后,宋朝的军事、经济危机得以暴露,号称“肥宋”的宋朝成了弱宋,于是范仲淹等人开始了上下求索的变法之路,这都是后话了。
关于一战不如一战的宋夏战争我们就分享到这里了,小伙伴们对此又有什么想法呢?赶快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真知灼见吧,梨白期待大家的转赞评哦~
(文中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万分感谢!)
参考书籍:
《涑水记闻》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