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作者:上观新闻

何伟已经离开了中国。在四川大学任教两年后,美国非虚构作家和记者何伟在未能续签合同后于7月20日回到了科罗拉多州的家中。

自2021年彼得·赫斯勒(Peter Hessler)成为何伟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1996年,何伟作为志愿者来到中国,在玲玲师范学院(现长江师范学院)担任英语教师。两年后,他写了一部非虚构作品《江城》,在美国出版。十多年后,这本书仍然在美国畅销书排行榜上。"当美国人和欧洲人开始重新发现中国时,我的书恰好出版了。何伟在《江城》中文版序言中写道。

他比他想象的要幸运。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他移居灵岭、北京、成都等地,在自由撰稿人、记者和教师之间转换身份,在多个层面上记录中国的巨大变化,追踪经济发展的源头,探索个人对变化的反应。他的中国故事引起了东西方读者的共鸣。

2021年7月8日,何伟从成都驱车前往江城灵陵,计划在离开中国之前重访家乡,探望老朋友。他第一次来到这里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灵灵还在变,何薇还在捕捉长江上的故事。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2014年,何伟(右)回到玲陵与李学顺合影留念。(勘测地图)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2021年,何伟(右)与李学顺在长江师范学院教学楼前合影。摄影:李楚岳

慢船到玲玲

"何薇五月份刚来,现在找不到了。长江师范学院教授李学顺放下手机,起身迎接老朋友。出门前,还是别忘了笑贺薇,"好像真的老了。"

李学顺是何伟在少岭的同事,后来成为何伟著作的中文译本。他们都出生于1969年,现在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在《江城》中,李学顺经常以英文名字"Albert"出现。Albert还从一名年轻的英语教师成长为长江师范学院的教授和外语教学和研究主任。那一年,李学顺作为学校外事办公室的临时负责人,负责接待远道而来的"江城路人"。

2021年7月9日,何伟回到长江师范学院。在他离开中国之前,这是一次告别。他仍然穿着高调的精美格子短袖衬衫,卡其色裤子,举着可乐。夹克口袋里有一支笔,还有一本手掌大小的线圈书。如果没有口袋,笔通常不在领口处。

何薇放下了已经断了几口的绿色单肩包,刚从灵陵老城开车过来。"玲玲还有一支大军!"很少,但我昨天看到了。何伟坐了下来,开始分享自己的见解。

他仍然喜欢在灵灵街上与当地人交谈。在灵岭当老师期间,何伟有时是旁观者,有时也让他沉浸在当地生活中。这种亲和力的观察使他发现了许多中国人自己经常忽视的细节。他还与100多名学生、校门口一家小餐馆的老板以及许多玲玲人保持着联系。它们是魏某了解中国的入口。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2021年,重庆街头仍将有棍棒在等着。摄影:李楚岳

何伟在决定来中国之前,已经做了漫长而周密的准备。从普林斯顿大学英语系毕业后,他继续在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写作。在欧洲的两年中,他前往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和希腊。

起初,彼得·海斯勒想成为一名小说家。目前还不清楚该写什么,但他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成为作家的地方。1994年,他在牛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决定离开。牛津让他感到熟悉和舒适,作家不得不离开过度舒适的环境,以保持创作者的敏锐。他将奖学金提供的3000美元往返机票转换为各种火车票和公共汽车票,并花了六个月的时间从捷克共和国的布拉格出发,一路经过斯洛伐克,波兰,白俄罗斯,最后到达俄罗斯。

在莫斯科,来自另一个社会体系的异质性带来了一种完全陌生的体验。那是1994年,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倦怠的气氛未能激发何伟的探索欲望,他打算继续向南越南,看看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当他踏上跨西伯利亚火车时,何伟也被命名为彼得·海斯勒。1995年3月19日,《纽约时报》发表了《西伯利亚大陆的故事》,这是他第一次来自东方的报道。在从莫斯科到北京的火车上,他瞥见了东方世界的一个角落。

"二等舱票价是230美元。何伟回忆道。多年后,何伟仍然记得带他去中国的火车。2020年6月,他在《彭博商业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上撰文讲述了他的跨西伯利亚火车之旅。"当我25岁的时候,我登上了一列火车,把它带到了终点站,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火车到达终点站,北京在他眼前展开。"精力充沛!"何伟还记得当时的震撼。他被街头的一切所吸引,在1990年代初的中国,他生机勃勃,精力充沛,充满力量。他发现这个国家虽然不富裕,但充满活力,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他们想要改变的表情,这种充满活力的氛围教会人们记住。在中国呆了六七个星期后,他决定在这里成为一名作家。

尽管他对中国感兴趣,但这位27岁的中国人不会说。他计划通过美中友谊志愿者计划(U.S.-China Friendship Volunteer Program)在中国生活,当时该计划每月仅获得120美元的报酬。如果他在美国,他可以有一份好工作,但他仍然想在中国的一个小镇上教书。最终,在普林斯顿大学老师约翰·麦克菲(John McPhee)的鼓励下,何伟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去玲玲。

1996年8月的一个晚上,他从重庆出发,坐慢船顺流而下。慢船的船舱里有老鼠跑来跑去,有时还会有小偷。在长江中漂流了七八个小时后,他来到了灵陵。

很难说是何炜选择了玲玲,还是玲玲选择了何伟。来到这里后,他不再是他薇这样的人,曾有人以成为"第二个何伟"为目标,但最终无法实现。"何伟看到的,是量变快速积累的转折点。"李学顺说。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何伟在灵灵任教期间制作短片。(勘测地图)

江城"长大"

2021年7月9日,何伟坐在李学顺办公室的沙发上,回忆起自己在江城的很多细节。他居住的公寓很高,视野开阔;他几乎每天都在旗山跑步;吴江与长江在灵陵相遇,窗外是一股永无止境的水流。因为这里唯一不变的是永远。

如今,玲陵大师的旧址已逐渐被废弃,新建筑被连根拔起。何先生住了两年的老师的公寓还在那里,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居住了,旧图书馆看起来和以前一样。贺薇每次来都要去看看。

何伟曾是许多文学界的大师下任教,但他总觉得自己人生处在情感和智力成长阶段,不是普林斯顿大学和牛津大学,而是江城玲玲。这段经历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两年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从灵陵回到美国后,他只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江城》的初稿。在写《灵灵》之前,何伟阅读了许多在外国媒体上发表的中国报道和故事,其中大部分他不喜欢。在那些故事中,一切似乎都是灰色的。何伟觉得这些文章对中国有肤浅的认识,对中国的描述很枯燥。他试图写一些不同的东西。

贺建奎把手稿寄给了几家出版代理商,他们都认为这些手稿很好,但没有多少人对中国四川省长江上的一个小镇感兴趣。"很难想象有编辑说读者对中国话题不感兴趣。美国人一直有一个问题:他们对他以外的世界不感兴趣,但中国是个例外。何伟说。

最终,一位年轻的出版商买下了何伟的中国故事。29岁时,何伟的第一本书《江城》在美国出版。这本书记录了他亲身经历的中国——一个幽默、生动、充满活力的中国。他在自己的故事中加入了许多普通人的元素,包括他自己的经历。深刻而敏锐的观察力在字里行间,令陵人的日常生活在20世纪末的中国大变迁。

江城是何伟写中国篇的出发点。这本书出版十多年后,他关于中国的故事只因为语言而被赋予了大洋彼岸。他还承认,他的作品从未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表过。自2011年以来,何伟与中国有关的书籍在中国出版。

何伟曾经以为没有中国人会喜欢江城,但他出乎意料地收到了很多正面评价。这本书甚至成为许多年轻人非虚构写作的启蒙。在书中,一个外国人时不时地引起困惑和误会,相反,表现出一种近乎笨拙的诚意。他觉得中国人的怀旧情怀很有帮助。由于发展变化太快,他的观点有助于中国人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可以奢侈地退后一步,观察事物,甚至是已经获得宽容的误解和偏见。

在《江城》的后记中,李学顺写道:"《江城》是根据作者1996年至1998年在长江与吴江交汇处的绍林某大学任教的经历,反映了中国大陆城市人民改革开放政策的变化和希望。"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邵陵位于长江与吴江交汇处,李楚岳

河边还有故事

何伟上一次在中国引起轰动,是报道疫情期间中国抗疫应对的情况。这篇发表在《纽约客》上的长文保持了他一贯的风格,一丝不苟地记录了他在四川大学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成都的家中与世隔绝的经历。通过看似粗心大意的琐碎,详述了中国在防疫过程中的行动。

离开中国多年后,他将于2019年回到中国。原因有二:一是离开玲玲20年后,想回来看看。其次,他希望他的女儿们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这次,他在四川大学任教。他的双胞胎女儿在成都的一所公立小学上学,经过两年的中文教育,她们的汉语水平飙升。"我读过老舍的文章。何伟自豪地介绍了李学顺。

在四川大学,何伟教授非虚构写作,并为理工科学生提供英语写作课程。他可以接触到不同年龄和专业的学生。江城之初,何伟花了很多时间引用学生的英语练习。在描述成都抗疫时期时,他"重新施展了自己的技能"。学生的经历成为他写作材料的重要来源之一。

"我需要一个单位。何伟擅长运用中国独有的概念。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他比《纽约客》记者更多地接触了中国和日常生活。疫情期间,四川大学推出了快递配送机器人,避免快递员与学生正面接触。这个细节被何伟放在手稿的开头。由于平时上课的需要,何伟平时出门面试。疫情期间,他拜访了成都的商人李德伟。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贺建奎以李克强的商业判断和经验为依据,证明疫情的爆发使美国人更加依赖中国制造业。

何伟的文章有着非常可识别的语气和节奏。新冠肺炎疫情、中美贸易摩擦、世界经济格局...这些宏大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往往失重,隐藏在小人物的表达中。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一个中国作家。何伟不止一次重申自己的立场。

在四川大学任教的经历中,他感受到了学术竞争的压力。在他工作的川田,80%的本科生选择毕业后学习。李学顺告诉他,玲陵的情况恰恰相反,只有大约10%的学生能够按预期学习。

聊了聊,何薇从单肩包里拿出笔记本电脑,开始录音。专业记者敏锐的感慨激增,他问长江师范学院的学生还有多少人是普通学生,有多少人选择当老师。但李学顺并不知道确切的数字。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照片 何伟(左三)1998年在玲玲大师图书馆前。(勘测地图)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2021年,何伟在被拍到的图书馆前被拍到。摄影:李楚岳

"很抱歉打断。"一位女老师闯进了办公室,她也是何薇以前的同事,一家人还保留着当年何薇作为告别礼物送给瑞士军刀。她要求何伟在江城的英文版上签名。何伟欣然同意,并按采访的思潮,意在询问正常学生的具体人数。

何伟上一次当老师已经二十多年了,以前的学生已经是父母了,他们的孩子已经长大到可以上大学了。何伟在高考前后继续走访灵灵,观察和记录学生子女在高考期间的经历。

何伟:我不是中国问题专家,我只是书写中国的作家

何伟在江城扉页上签下了李楚月

快速变化仍在发生。玲玲学院现已更名为长江师范学院,从东城老城区迁至新校区,校园开阔平整,充满现代气息。7月,长江师范学院开始暑假,学生们涌向高铁站,现在从玲陵到重庆市中心只需38分钟。

但敏锐的何伟还是发现了一些没有改变的东西。

"这是新的吗?"它一直被称为这个名字吗?何伟指着楼下的"马克思主义院校"牌子问道。

"它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它被称为这个名字。李学顺回答。

随着时间的流逝,何伟对玲玲还是很感兴趣。二十五年前,在玲玲大师特意提供的一间公寓里,他有两张桌子:一张用于学习中文,另一张用于写作;在书中承认自己纠缠不清——把另一个人藏在笨拙的何薇身后,他密切关注一切,记录一切,却想不出更简单的处理方式。

现在,何伟又回到了大洋彼岸,把他摇回了彼得·海斯勒身边。

专栏编辑:在飞 文字 编辑:再飞 标题:李楚月 照片

来源: 作者: 李楚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