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作者:澎湃新闻

小包

140年前,鲁迅于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但他的身影并没有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退却。2021年,最早的一批"后00"也已经成熟,那么生活在21世纪,他们如何看待20世纪初中国的鲁迅,以及他的作品和思想?

洛克:

在鲁迅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他1925年的《离婚》,后来被收录在《害羞》中,成为该系列的最后一部。

鲁迅在新文学部导论中反思过这篇文章,他认为《肥皂》的标题与他早期小说的区别在于"手法略圆润,刻画也略显深切",但代价是"一面也降低了热情,不为读者所注意"。虽然鲁迅的自我评价略带贬义,但我仍然发现,只有通过阅读"圆本技巧"和"深刻描写"的意识,才能尝试和反思文中蕴含的社会问题。

例如,在《离婚》中,贯穿整部小说的一个持续而令人不安的问题是:"阿姨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挣扎转变为最后的服从的?"这个问题有两种替代的解释路径:首先,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分析为权力斗争带来的矛盾,然后这种矛盾可以被描述为多层次的社会矛盾,例如城乡之间的对立,底层绅士与人民的对立, 封建礼仪与女性自由等对立;而这种不断的情绪转折事件,则归因于权力冲突的心理压力,比如七位老人的声音让姨妈害怕"来",也就是向公众展示绅士阶层底层施加精神统治的凶猛。因此,心理上的还原和权力冲突实际上是相互的两种解释,同时考虑到角色的内在症状和社会层面的权力运作。这样,我们就可以接近鲁迅笔下的残酷原生世界。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歌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巴蒂苹果: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的《野草》。我觉得这部作品包含着一种纠缠着的痛苦与虚无,却尽量从苦涩凄凉的精神氛围中挣扎出来。这种思想和情感的结晶,被鲁迅称为地狱边缘的"小白花"。

就内容而言,《野草》大概描绘了"孤独个体"在生与死、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现实与虚无之间徘徊的生活经历,鲁迅从中升华了他独特的"抗绝望"存在哲学。就艺术特色而言,鲁迅巧妙运用的象征意义在《野草》中随处可见。例如,他写的《梦》创造了一个充满惊奇和疯狂的超现实世界,描绘了他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交集和冲突。正如《北方的雪》一文中的"雪"一样,它象征着与"反叛者"的恶劣环境的孤独斗争。这让《野草》变得晦涩难懂,却又让它高度集中了鲁迅深刻的思想和感受。

在我没有读过的其他作品中,我最期待读的就是鲁迅的散文。人们平时在往文中关注鲁迅对旧道德旧制度的启蒙批判,但我最感兴趣的是鲁迅1927年以后发表的作文,也就是《唯集》开头的十篇作文。而这些"后作文"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鲁迅加强了对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这些现象之所以从"旧"转向"新",是因为这些现象表面上的"新"无法掩盖其"旧"的内涵,即对弱者的压迫和奴役。如果说威德深刻地表达了鲁迅的人生哲学,那么他后来的作文就是这种人生哲学的实践,从此,他一直以散文为武器,披着"进步"的外衣,与各种敌人作斗争,并试图揭露这些自诩为"无枪阶级"的人是"拿着软刀的恶魔"。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杂草》,森林出版社译,2013

老丁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鲁迅的《新故事》一书《刀剑的铸造》。

《施剑》的主题是复仇的意志和复仇的意志,这是鲁迅后期创作的一个关键主题。据我个人的理解,这是鲁迅本人对20世纪"不足"但"重要""心态"或"意志"的把握。显然,在鲁迅从《寻神》中对这个故事的重构中,复仇的目的和复仇的意志是相当简单的。眉毛去旺都的目的是为了报仇父亲,而宴会报仇眉毛的目的,是因为他已经是一个黑血污点、自怜自作的自作"复仇鬼"——这些在传统文学中"装饰"的复仇行动,目的与"劈开菜头"和"吞下凉水"一样微不足道。

然而,鲁迅却以一种极其凄凉、凄美、恐怖、坚决的语气勾勒出了所谓的"复仇心理状态"——复仇者的身体和心灵同样沉浸在黑暗和鲜血之中,自怜、恐惧和畏缩的意义像鬼魂一样包围着这些挥舞着剑的人。然而,这伴随着决定性的杀戮意志和牺牲的意志,并通过这一轮行动反复突破了通过"镇压复仇"或"镇压暴力"("反盗贼"的最后两个骨架和国王的骷髅一起崇拜)所建立的秩序本身。在20世纪初,复仇的目的和逻辑是模糊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这种心态的锻炼和产生对于"新"民族本性的塑造至关重要。我所佩服的是这种复仇"心态"的启示,这种"心理状态"不神圣,不伟大,甚至有些微不足道,它真正伴随着所有受压迫者的行为和情感,并孕育着希望——一种模糊的希望,尚未被任何明确的目标所占据,这无疑是深刻而准确的。

因此,在我看来:(1)鲁迅最终走向了马克思主义。(2)鲁迅不是一个具有批判民族性格的作家;相反,他深刻地解释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所生活的复杂情况,并呼吁采取更强大的革命和组织战略。

就(1)而言,鲁迅在后来的著作中出色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和艺术理论(首先是托洛茨基和西藏知识分子)来研究文学史,并通过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重新审视了他早期的无政府主义和浪漫主义立场。就(2)而言,我特别关注《阿Q正传》——《阿Q正传》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描绘和批判所谓的"民族本性"?当然不是!这是对鲁迅的肤浅的诋毁和否定!其实,在鲁迅看来,成千上万的AQ是生活在地球上的受苦受难的人,是未来的革命者。然而,他们却深陷于各种荒谬的意识形态和物质生存不佳的境地,这些生产再生产的条件是通过主人赵太孝等人勾结购买地主阶级来实现的,最终AQ被"不准革命",被拉为替罪羊,革命仍然未能激励那些生活在黑暗深渊中的人的灵魂的火焰和荣耀。而鲁迅通过AQ的呼召,就是要给这些"谦虚"带来一场新革命的觉醒。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AQ郑川,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小熊猫:

作为一个00后,我第一次认识鲁迅这个人是在语言课上。初中教科书中包含了鲁迅的几篇作文,记得读第一篇似乎是"从草园到三味书屋",但对于那个年龄段来说,写童年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并不遥远,所以读懂的心没有任何波澜,甚至觉得有点无聊。

真正实现鲁迅以外的教科书,还是从阅读论文开始。当时,这个家庭有一本1980年代出版的鲁迅散文选集,一下子就出现了,结果看完了。我确实从中读到了所谓的"匕首般的战斗和批评",讨论是尖锐而自信的;但除了锋利的边缘,我感觉到一种调和严肃与不严肃的语气,就像《坟墓》的《题词》所说:"世上有很多不舒服的人,有些人一心想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舒适世界。这不能那么便宜,还要把一点恶心的东西摆在他们面前,让他有时候有点不舒服,知道自己的世界不容易很开心。苍蝇的飞翔声并不知道人们讨厌他;我很清楚,但只要能飞,飞起来就更重要"——因为有一个批评和关心不舒服的人的对象,它是严肃的;而从"苍蝇的嗡嗡声"的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俏皮而不严肃的态度。鲁迅从来不把自己的作品看成是重要和高尚的,他的散文只是一种侮辱,是这个乱世间里一种不和谐、消极的声音,所以在优雅的殿堂里不能被称为"伟大的文学"。

但我记得陈丹清所谓的鲁迅的"好玩"。陈丹青的陈述颇为有趣,他觉得鲁迅的作文都是游戏文章,注重写作的乐趣,敏锐又透露出作家的骄傲,所以陈丹清想为鲁迅的名字辩护:"他既犀利又大方,既凶猛又清醒,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推向极端, 让它看起来像是在发高烧——一个生气的人也是一个智者,他的愤怒是美丽的文学。"如果不是'伟大的文学',就会变成'美丽的文学',陈丹清的评价更符合我当时读鲁迅作文的印象。过分认真和过分放纵往往会让人迷失自我,但在眼中,内省的笑声和责骂,我们更容易捕捉到智慧之火。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仍然不时地阅读鲁迅的文章,并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灵感。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鲁迅论文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借用一个听到:

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应该是在小学语言课本上,谈少年跳土那篇文章。鸟类,刺猬和西瓜的描述非常令人印象深刻,非常有趣和生动。在小学阶段,鲁迅被强调得很厉害,为了应对考核,我们应该彻底背回鲁迅的一生:鲁迅原名周姝人,浙江绍兴人......一般来说,一开始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课堂讲座和语言教材来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中二年级以后,我会自觉地去鲁迅的书上读,比如他的短篇小说《一个疯子的日记》,但总的来说,读鲁迅的作品还是很罕见的,一方面是因为鲁迅的作品真的很难吸引人, 另一方面,在读鲁迅之前,我了解到鲁迅作品所附带的一些标签,比如晦涩难懂,让我不情愿读书。

因此,在鲁迅的作品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疯子日记》,一开始我怀着中国第一部短篇乡话小说还有待读的心态读它。看完之后,我真的很震惊,因为《自相残杀》确实非常抢眼、震撼人心、不可思议、难以接受,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你会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到恐惧和愤怒,对生活在其中的人感到同情和遗憾。我还记得最后一句话"救救孩子......",无助、无力、悲伤的感觉至今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一个疯子的日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夏日黑暗:

我对鲁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入选中学汉语教材的《从百草园到三尾书屋》。我自己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并没有多大兴趣,但是本文中描述的"紫桑"、"覆盆子"等都非常清楚,总觉得透过文字可以看到小而鲜艳、滴水的果实。整篇文章特别有趣,读起来很愉快。

未来,我非常期待读《呐喊》和《流浪》。因为我很好奇,为什么鲁迅"尖叫",为什么他感到"徘徊"?这两部作品都是短篇小说集,那么这两个标题与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另外,我想读这两部作品,是因为我对鲁迅时代的思想环境感到好奇,想了解20世纪的中国。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呐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王珂: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我都喜欢鲁迅的新故事。鲁迅一方面表达了对中国思想传统的批判性思考,正如他一贯主张"把一些民族民粹主义扫进垃圾堆",另一方面,他也在思想传统中寻找积极因素,可见这部作品的复杂性。鲁迅努力打破"老""当下"的障碍,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要看见古,还要给古比喻。

详细来说,在《本月》一文中,《之后》失去了传说的神秘感,却变成了一个平庸而世俗的人物。他无法满足身边人"吃喝辣"的欲望,失去了用处,又遇到了徒弟和亲戚的背叛,最后,在妻子"俞"因为吃不了"乌鸦炸酱面"的艰难生活而离开后,蜻蜓还决定跟着她走。这被传统历史描述为"中国骨干"的英雄,在鲁迅的笔下,他辉煌的传奇战役之后是"无聊琐碎"的生活,并陷入了极其尴尬和无奈的境地。另一方面,新编故事中的《道潜意识》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一面,即愤怒、世俗的一面,但也体现了他的"温暖",所以他也有"活人的优缺点"——这正是鲁迅所认同和欣赏的。可以看出,鲁迅的"古今混合体"写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文章穿插了大量的现代语言和细节,让《壮素》和《荒诞》两种颜色和语调并存,让人物和情节充满张力。

此外,在我眼中,鲁迅对现代启蒙事业有着深刻的怀疑感。一方面,《祝福》中作为叙述者的"我",虽然是批评封建礼仪的先驱,但对项临沂的死负有同等的责任,所以启蒙与庸俗大众之间的界线不再清晰,前者并不在他批判的社会结构之外。另一方面,受到诟病的AQ精神勝利律的精神,恰恰是被壓迫的社會結構的不斷生產。因此,《施剑》不仅是鲁迅对社会结构中开拓者和被压迫者的复仇的赞美,也是他对复仇无效性的深深怀疑。但我相信,鲁迅最终没有认识到希望的必要性,也没有认识到绝望的必要性,他认为"绝望是假的,和希望是一样的"。而革命者,无论他们是启蒙运动还是AQ的先驱,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放弃希望和绝望,勇敢地接受即将发生的事情。因此,当资本和帝国主义宣布它已经终结了所有建立在纽带之上的文明时,鲁迅将20世纪视为一次远征,而作为远征的主题,复数的"我"将通过战斗扩大到单数的"我们"。最后,革命的20世纪将试图超越资本的纯粹消极力量,以寻求无目的的友谊和无序的秩序。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新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小高度:

我第一次接触鲁迅的作品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当时父亲又买了一本《鲁迅全集》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当时我只觉得有点晦涩难懂,听不懂。

后来,我成为中文系的学生,经常与鲁迅的作品打交道,在经历了老师的解释和我自己的阅读之后,我对《医学》中鲁迅的《呐喊》印象最深刻。我觉得鲁迅对人物的语言和细节的描述生动细致,比如茶馆里对夏瑜的讨论,不仅写到了"观众"的麻木,还从侧面描绘了夏瑜的形象。同时,文中许多图像背后的隐喻也耐人寻味,使得文中的含义更加层次分明,如"华老沧夫妇"、"夏宇"、"华"和"夏"结合在一起就是华夏中国,"药"不仅指文中的人血馒头,更指治中国的药。最后,文章整体意思深刻而发人深省,华老家通过人血馒头治病的无知,以及夏瑜不知道是谁把它放在坟墓前的小花,都暗示着中国还有前途和希望。

棉花:

我第一次接触鲁迅自然是在一本中文课本上,我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不过,当时小学新课程标准中的课外书籍清单上应该有鲁迅的《潮华西施》,当学校给学生颁奖时,这些书的奖品越好。正是通过这些书,鲁迅有了模糊的认识。

进入初中后,鲁迅的作品由于年龄的增长和教育要求的提高,可以在课堂上得到诠释。当时,已经有"鲁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作家,作品值得一读"的概念,所以主动购买一些后来的编辑鲁迅散文集或经典集。其中比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死亡》,当它读起来像一个爱情故事时,并没有一些凄美,再加上青春期,这种经历并不少见。但现在回想起来,《伤员之死》并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而是一个自嘲的苦涩记录,其中可以读到的东西越来越多。不过,总的来说,最值得一读的是《广告狂人日记》(Mad Men's Diary),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小说,其中经常借用文字来思考当下的许多问题。

如果拉出时间跨度,从鲁迅早期的散文中读出他身后的散文,你仍然可以找到他的变化。比如,你越是往后走,就越不关注修辞的精神概念,直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最有利可图的是,他辛辣的笔迹往往能把隐藏的非理性放在你眼前,让你不得不思考,不得不反思,不能自我放纵过去。即便是现在,各种方式的作品,各种批判理论层出不穷,读一点鲁迅雨生就读十篇杂文。这是由他对社会历史的实际关注和他对个人手工艺品的犀利表达所决定的。

鲁迅诞辰140年,00后是怎么看待他的

《摘花》译成林出版社,2014年

锡:

虽然我是中国人,但我没有学过鲁迅,说不出什么深刻的看法。所以我从自己的阅读经历出发,谈谈鲁迅作为作家的身份。

不同阶段阅读鲁迅的感受也不同,中学从"夕阳起"学会了怀旧的情绪姿态,等等稍大一点,欣赏鲁迅作文雄辩而清醒的语气,现在,特别受《俞》的青睐。私下里,作家鲁迅的背景色存在于"特朗普"中:无助的痛苦,绝望无从逃脱。

以祝福为例,你们可能都很熟悉。不久前,出于某种偶然的原因,只是重读了《祝福》,读起来就想:鲁迅对灵魂的痛苦有着敏锐的感知,他可以用一种阴郁而内省的语言将这种感知传递给读者,以揭示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的无能(从而反映出我们自己可能的痛苦)。"我独自坐在植物油灯的黄灯下,想着,这百无聊的香林,人们被遗弃在尘土芥末堆里,看到疲惫的老玩物,之前还暴露在残渣的形状中,从活着的有趣的人身上,我不敢好奇她为什么还存在, 现在终于干净干了"——这不是鲁迅能说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和叙述者"我"的距离。鲁迅显然对项临沂表示同情,"百无聊赖"的命运是一个诅咒,从裂缝,从深渊发出可怕的信号。这让他感到害怕。

别人的痛苦是鲁迅心中永恒的负担,更是他自己的痛苦;虽然现在对鲁迅的解读更加多样,说他好玩,说他笑骂都写成文章,但我想,在这些背后,他脑子里一定藏着更多的东西。现在每一次提到鲁迅,我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寂寞"结尾的一小段话:"我走得很快,仿佛从一个重物中走出来,却做不到。耳边挣扎的东西,久而久之,终于挣扎出来,隐约地像一只长长的鼻涕虫,像一只受伤的狼,在旷野的深夜,悲剧中夹杂着愤怒和悲伤。"这嚎叫不仅属于魏连轩,也属于"我"和鲁迅本人。我不相信鲁迅最后真的"放松"了,也许他一直在那个"沉重的事情"?在《太阳报》中,鲁迅好写"冷"悲剧,但只有真正的"热"灵魂,才能察觉到外界的"冷",才能不断产生痛苦。学术界所谓的"生存战胜绝望的哲学",意在一样。

本期由 Susan 編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