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喝的不是咖啡,是生活–梁文道

作者:秘文学

我每天喝几杯咖啡,一半是自己喝的,一半是在外面,所以喝了二十多年,见证了整个咖啡文化的变化,甚至资本主义的演变。

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十多年,教授的工资仍然有限,喝咖啡是一种奢侈。所以我们得带一些咖啡作为礼物,记得老先生看起来很开心,马上就会开门给大家喝。我们提供的没有什么好东西,它是超市里便宜的速溶咖啡。那一年,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北京,喝咖啡本身就是一回事,一种习惯。如果你告诉别人你正在喝咖啡,这就足够了,没有人会问你喝哪种咖啡,在哪里买。

也是在1990年代初,当我第一次去纽约时,我达到了"特殊咖啡革命"的顶峰。街道上到处都是小咖啡馆,卖的咖啡不比"法国烤肉"或"维也纳混合"多。

然后我看到星巴克咖啡,一家提供速溶咖啡的高档超市,从香港到北京的咖啡店在神州各地开业。20世纪8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特种咖啡革命",在二十年后终于席卷了中国。如今,喝咖啡,饮料不再是无名的工业标准产品,而是品种、口味和方法多种多样。

所谓"特种咖啡革命",其实和1970年现代经济危机之后的所有产品一路走来,大量生产的廉价商品是行不通的,衣服和鞋子都应该个性化,咖啡也是。在美国咖啡销量下降的时候,咖啡行业协会奥美广告协会(Ogilvy Advertising)总裁肯尼斯·罗曼(Kenneth Roman)请来了奥美广告公司(Ogilvy Advertising)总裁肯尼斯·罗曼(Kenneth Roman),与业内人士交谈,并教他们如何做好事。

罗曼是营销的老手,曾经告诉经销商下面不能超过价格,他说:"我们卖的咖啡应该是质量、价值和形象。然后,他想象了几位咖啡顾客的典型角色:一对叫格雷夫妇,他们都有工作,三十多岁,他们的咖啡是一种"生活方式"。另一对夫妇,被称为"Prycet",在五十多岁时退休,钱是一个大问题,喝咖啡越便宜越好。还有一个忙碌的单身女人,凯伦,她不花太多时间在厨房里,所以速溶咖啡对她来说是最好的。至于60多岁的"泰勒夫妇",他们太老了,在身体上并不重要,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似乎没有错。最后,还在上大学的"乔",给可乐里装满了大个子,咖啡给他老式又没有类型。

结论是,应该开发具有不同角色的不同市场,其中最有希望的是Greys和Joes。"灰人"是1980年代的典型,他们出售的咖啡必须多样化和特色,让他们觉得自己有选择。从此以后,不仅穿衣服要有品味,就算一杯咖啡也能喝到"真正的我"。

年轻人的"乔"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因为只要有一种职业"灰夫妇"作为身份象征的一部分,买不起三居家的生活,或者阿玛尼大学生会发现一杯20多块咖啡其实很好。

罗曼在1981年的演讲是咖啡行业历史上的里程碑。该行业担心销量下降,在开发强调味道,原产地和形象的精品咖啡方面找到了新的希望。这个转换过程并不复杂,反正咖啡已经有了不同的起源,不同的油炸方式,但是我们曾经在最后一刻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然后,一家小炒豆生意蓬勃发展,比如星巴克。接下来是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