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凯华龙潭明代窑址发掘取得重要成果
发布时间:2018年6月20日 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作者:谢西英 沈月明,等
龙潭窑址位于浙江省开化县苏庄镇龙潭村。为了进一步探索窑址的时间、生产外观和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特别是景德镇地区瓷器工业等问题,并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进行文物保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开化县文物管理研究所联合组织了考古发掘。

探索现场航空摄影
职位简介
这项考古工作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区域系统调查。为了了解该地区窑址和窑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窑址周边地区进行了详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有五个窑址,分别是龙潭窑、泰官岭窑、汉家坊窑、窑炉和碗山窑址。从窑资源分布来看,窑址位于丘陵地带,植被茂密,可为窑炉生产提供充足的燃料,瓷土矿资源丰富,在窑址对面的东冠和圆柱体两个地块,高岭土矿石分布,窑址群在南邻苏庄溪, 可为窑炉生产提供丰富的水源和便利的运输条件。第二部分,窑址考古发掘。考古发掘共有7个勘探地点,发掘面积350平方米。
遗迹
长窑炉位于开挖区中间,编号Y1,南北走向,朝向353度。炉(残余)边坡长度为15.86米,水平长度约为15.32米,前后坡度范围为前后,前部和中段约13~21度,残余段稍慢约10~12度。窑头附近的窑前端宽1.08米,逐渐向后拓宽,中间段宽约1.96米,有变窄的趋势,后段只存在于窑的西墙,东墙不存在,具体宽度不详。窑顶坍塌,无法恢复窑顶和抛木洞的分布。窑壁用砖和桶箱缝平,其余0~3层不等,高度为0~0.76米,窑壁内侧有坚硬的烧结面。窑炉保存比较好,现有的火室、窑床、窑门、柱石等结构,窑尾段不存在。窑顶坍塌,无法恢复顶部和抛木孔的分布。窑炉位于窑炉前部,平面形状为半圆形。形状特殊,与窑床没有明显的分界线。窑床中间最宽,约1.96米,末端略窄,前端1.08米,后端1.7米。窑床底部覆盖有沙子,烧结面更明显,窑壁略厚。窑床上留下的箱子数量不多,其中前部少,中间多但杂乱无章,后一节不存在。窑尾不存在,不能恢复烟房等条件。窑门仍2处,分为窑炉东侧和西侧两面墙。其中,东墙窑窑门保鲜较好,平面为八角形,宽0.46~0.85米,门墙由砖、石材和箱体制成,门道底部有较硬的烧结面。柱石位于窑的西部,距离窑的西墙约0.6米,应从窑棚中留下。柱石分为两个顺序,南(下)和北(上)各一个,南侧平铺,北侧。南柱长0.31,宽0.26,厚0.17米,北柱宽0.3,宽0.14,厚0.25米。
龙窑遗迹
泥浆储存坑位于K1号下挖掘区的西部。平面是不规则的半圆形。矿坑长1.48~1.83米,南北1.08~1.46米,深0.24~0.36米。坑壁是垂直的,可以看到加工痕迹。坑中含有大量的瓷器材料。
泥浆储存坑
洗脸盆位于挖掘区的东部,靠近西部的窑炉,编号为CH1。该平面为不规则矩形,长1.92至3.06米,宽2.24至3.04米,最大深度为0.55米。坑壁是垂直和平坦的底部。北墙由箱子和石头制成,底部薄薄地分层着细小的瓷器颗粒。
脸盆
箱形挡土墙位于开挖区东部和西部,编号分别为DQ1和DQ2。DQ1飞机不规则笔直,长3.2米。墙壁分为南北两排,由桶箱和石头制成,并用泥土填充。DQ2飞机不规则笔直,长2.12米。墙壁由桶形盒子制成,里面装满了破碎的盒子和瓷器。两面挡土墙应作为分隔窑炉生产车间和废物堆积的一部分。
箱壁
遗迹
瓷器产品种类丰富,要釉料来区分,可分为蓝瓷、白釉瓷、蓝釉瓷、紫金釉瓷等4大类,除地面还采集了蓝釉3件外,从造型等方面综合也应该针对本窑产品。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对出土的各层文物进行了多维度统计,统计结果表明:清华瓷占51.2%,白釉瓷占38.7%,蓝釉瓷占7.4%,紫金釉瓷占3.7%,其中蓝瓷占很大比重。据统计,清华瓷制品有碗、盘子、灯、盖、高脚杯、壶、坩埚、炉子、瓶子、笔架、罐头、坩埚等12种,白釉瓷制品有碗、盘子、坩埚、磨棒等高脚杯、箱、瓶、坩埚、炉子、坩埚、盖等12种,蓝釉瓷制品有碗、盘子、坩埚、坩埚、 炉子等5种,紫金釉瓷有碗、盘子、灯、盖等4种。其中,特别是最优质的蓝瓷,装饰图案丰富,图案类型有蝴蝶图案,折叠花图案,缠绕莲花图案,鱼藻图案,牡丹图案,香蕉叶图案,狮子图案,激情莲花图案等。窑内有箱、垫饼、轴顶碗、火、箍等。从装料和烧制工艺来看,窑产品为了提高产量,所有产品均采用收敛折烧、装箱和烧制工艺。
"正德年中制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窑炉产品字面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有90多个品类。根据写作风格和立场,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绿花、配送碗、盘子、心灯。可识别的词语有"傅"、"煜"三"、"朝日"、"江"、"歌"、"好"、"正方"等近80种。
第二类,绿色花卉材质,灯具分布,心底外侧。有"五""清""王""十九"四种可识别文字。
第三类,绿花,分布在腹部外的碗。有两种类型的可识别词,"生活"和"福",其中许多是特别以前的。
第4类:雕刻,碗内侧的分布。有两种类型的可识别单词:"扭曲"和"39"。
窑址的年龄
从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整理来看,窑址产品外观和年代特征都比较集中,可归为一个阶段,时代为明朝中期。地层中出土了一个白瓷花盆,内腹部有"正德正午-年酿"字样,正德正午是正德五年(1510年)。
学术意义
窑址是烧清华瓷器时代浙江省最早的窑址。据调查数据,从分布角度看,浙江有31个清华窑址,主要分布在江西和福建边境地区。龙潭窑址是清华最早确定的瓷窑遗址,这一时代可以达到明代正德时代。
从国家层面看,已发掘最早的人民窑庆华窑遗址为景德镇溧阳瓷山窑遗址,时代也是明朝中期。不过,原窑形系统是葫芦形的,龙潭窑现场透露了龙窑遗迹,突破了以往的了解,也为不同地区的窑炉行业技术对比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龙潭龙窑遗迹,造型特殊,在窑门两侧,火与窑床之间没有明显分界线,窑前坡度可达21度,其中前两座是过去未见的龙窑遗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浙江地区的龙窑遗迹类型。
与皇窑相比,清华瓷器包括景德镇在内,仍有大量盲区民用窑炉瓷器破碎,龙潭窑遗址形成和"正德裕正午"时代用了大量的清华瓷器,为民窑青华瓷的破碎世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
窑址出土的90种字数,为探讨窑工行业组织形式和供求问题提供了难得的材料信息。
窑址的发掘为探索"青花浙江材料"的学术问题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目前,文献中最早提到《清华浙江物资》始于《明神记》第419卷:"(3月34日)江西省滇北矿税局局长潘翔,到撤矿看搬到景德镇,关于疏浚请专攻窑务。也说,画瓷一定要用土绿,但浙江青作为上部,其余的灵陵、永丰、玉山县都位于浅色的土绿色,请换价提前,从中看。"这份文件记录了清华浙江材料在帝制窑炉中的使用,公元1606年的历法为三十四年。目前,联合科研机构对龙潭窑址"正德裕正年(1510年)造"层出土大量清华瓷器成分检测,龙潭窑址有望成为最早使用"浙江料"的证据。
"浙江料"的起源记载在明文献中。《明神宗真实记录》第434卷:"工信部右服务员刘元珍请召回新昌等县土清,不要举报。浙江土青与矿井暂行,无补充实用性。在新昌溶液中,颜色是疲惫而恶毒的,在东阳、永康、江山溶液中,颜色和疲惫而失去将是难以维持的。《成书》在崇裕十年(1637年)的《天宫开张》中,在《陶魏-白瓷配蓝瓷》中对浙江清也有详细的描述:"饶镇用过的地方,以两县山为顶料,名称浙江物。上层和上层的王子是中间的,富人和下层的王子是下层的。"
在此基础上,计划以龙潭窑遗址发掘为契机,对浙江地区31个清华窑址和文献中存在的"青花浙料"进行系统考古调查和研究,以期建立浙江清华的系统编纂,明确"青花浙料"的学术问题。(作者:谢锡英沈月明,陆素军,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化县文物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