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浙江凱華龍潭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成果

釋出時間:2018年6月20日 來源:中國文物資訊網 作者:謝西英 沈月明,等

龍潭窯址位于浙江省開化縣蘇莊鎮龍潭村。為了進一步探索窯址的時間、生産外觀和與周邊地區的關系,特别是景德鎮地區瓷器工業等問題,并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進行文物保護,經國家文物局準許,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開化縣文物管理研究所聯合組織了考古發掘。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探索現場航空攝影

職位簡介

這項考古工作大緻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區域系統調查。為了了解該地區窯址和窯資源的分布情況,對窯址周邊地區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該地區有五個窯址,分别是龍潭窯、泰官嶺窯、漢家坊窯、窯爐和碗山窯址。從窯資源分布來看,窯址位于丘陵地帶,植被茂密,可為窯爐生産提供充足的燃料,瓷土礦資源豐富,在窯址對面的東冠和圓柱體兩個地塊,高嶺土礦石分布,窯址群在南鄰蘇莊溪, 可為窯爐生産提供豐富的水源和便利的運輸條件。第二部分,窯址考古發掘。考古發掘共有7個勘探地點,發掘面積350平方米。

遺迹

長窯爐位于開挖區中間,編号Y1,南北走向,朝向353度。爐(殘餘)邊坡長度為15.86米,水準長度約為15.32米,前後坡度範圍為前後,前部和中段約13~21度,殘餘段稍慢約10~12度。窯頭附近的窯前端寬1.08米,逐漸向後拓寬,中間段寬約1.96米,有變窄的趨勢,後段隻存在于窯的西牆,東牆不存在,具體寬度不詳。窯頂坍塌,無法恢複窯頂和抛木洞的分布。窯壁用磚和桶箱縫平,其餘0~3層不等,高度為0~0.76米,窯壁内側有堅硬的燒結面。窯爐儲存比較好,現有的火室、窯床、窯門、柱石等結構,窯尾段不存在。窯頂坍塌,無法恢複頂部和抛木孔的分布。窯爐位于窯爐前部,平面形狀為半圓形。形狀特殊,與窯床沒有明顯的分界線。窯床中間最寬,約1.96米,末端略窄,前端1.08米,後端1.7米。窯床底部覆寫有沙子,燒結面更明顯,窯壁略厚。窯床上留下的箱子數量不多,其中前部少,中間多但雜亂無章,後一節不存在。窯尾不存在,不能恢複煙房等條件。窯門仍2處,分為窯爐東側和西側兩面牆。其中,東牆窯窯門保鮮較好,平面為八角形,寬0.46~0.85米,門牆由磚、石材和箱體制成,門道底部有較硬的燒結面。柱石位于窯的西部,距離窯的西牆約0.6米,應從窯棚中留下。柱石分為兩個順序,南(下)和北(上)各一個,南側平鋪,北側。南柱長0.31,寬0.26,厚0.17米,北柱寬0.3,寬0.14,厚0.25米。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龍窯遺迹

泥漿儲存坑位于K1号下挖掘區的西部。平面是不規則的半圓形。礦坑長1.48~1.83米,南北1.08~1.46米,深0.24~0.36米。坑壁是垂直的,可以看到加工痕迹。坑中含有大量的瓷器材料。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泥漿儲存坑

洗臉盆位于挖掘區的東部,靠近西部的窯爐,編号為CH1。該平面為不規則矩形,長1.92至3.06米,寬2.24至3.04米,最大深度為0.55米。坑壁是垂直和平坦的底部。北牆由箱子和石頭制成,底部薄薄地分層着細小的瓷器顆粒。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臉盆

箱形擋土牆位于開挖區東部和西部,編号分别為DQ1和DQ2。DQ1飛機不規則筆直,長3.2米。牆壁分為南北兩排,由桶箱和石頭制成,并用泥土填充。DQ2飛機不規則筆直,長2.12米。牆壁由桶形盒子制成,裡面裝滿了破碎的盒子和瓷器。兩面擋土牆應作為分隔窯爐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和廢物堆積的一部分。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箱壁

遺迹

瓷器産品種類豐富,要釉料來區分,可分為藍瓷、白釉瓷、藍釉瓷、紫金釉瓷等4大類,除地面還采集了藍釉3件外,從造型等方面綜合也應該針對本窯産品。在考古發掘過程中,對出土的各層文物進行了多元度統計,統計結果表明:清華瓷占51.2%,白釉瓷占38.7%,藍釉瓷占7.4%,紫金釉瓷占3.7%,其中藍瓷占很大比重。據統計,清華瓷制品有碗、盤子、燈、蓋、高腳杯、壺、坩埚、爐子、瓶子、筆架、罐頭、坩埚等12種,白釉瓷制品有碗、盤子、坩埚、磨棒等高腳杯、箱、瓶、坩埚、爐子、坩埚、蓋等12種,藍釉瓷制品有碗、盤子、坩埚、坩埚、 爐子等5種,紫金釉瓷有碗、盤子、燈、蓋等4種。其中,特别是最優質的藍瓷,裝飾圖案豐富,圖案類型有蝴蝶圖案,折疊花圖案,纏繞蓮花圖案,魚藻圖案,牡丹圖案,香蕉葉圖案,獅子圖案,激情蓮花圖案等。窯内有箱、墊餅、軸頂碗、火、箍等。從裝料和燒制工藝來看,窯産品為了提高産量,所有産品均采用收斂折燒、裝箱和燒制工藝。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浙江開化龍坦明代窯址發掘取得重要收獲

"正德年中制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窯爐産品字面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有90多個品類。根據寫作風格和立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綠花、配送碗、盤子、心燈。可識别的詞語有"傅"、"煜"三"、"朝日"、"江"、"歌"、"好"、"正方"等近80種。

第二類,綠色花卉材質,燈具分布,心底外側。有"五""清""王""十九"四種可識别文字。

第三類,綠花,分布在腹部外的碗。有兩種類型的可識别詞,"生活"和"福",其中許多是特别以前的。

第4類:雕刻,碗内側的分布。有兩種類型的可識别單詞:"扭曲"和"39"。

窯址的年齡

從考古發掘和出土文物整理來看,窯址産品外觀和年代特征都比較集中,可歸為一個階段,時代為明朝中期。地層中出土了一個白瓷花盆,内腹部有"正德正午-年釀"字樣,正德正午是正德五年(1510年)。

學術意義

窯址是燒清華瓷器時代浙江省最早的窯址。據調查資料,從分布角度看,浙江有31個清華窯址,主要分布在江西和福建邊境地區。龍潭窯址是清華最早确定的瓷窯遺址,這一時代可以達到明代正德時代。

從國家層面看,已發掘最早的人民窯慶華窯遺址為景德鎮溧陽瓷山窯遺址,時代也是明朝中期。不過,原窯形系統是葫蘆形的,龍潭窯現場透露了龍窯遺迹,突破了以往的了解,也為不同地區的窯爐行業技術對比提供了豐富的資訊。

龍潭龍窯遺迹,造型特殊,在窯門兩側,火與窯床之間沒有明顯分界線,窯前坡度可達21度,其中前兩座是過去未見的龍窯遺迹,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浙江地區的龍窯遺迹類型。

與皇窯相比,清華瓷器包括景德鎮在内,仍有大量盲區民用窯爐瓷器破碎,龍潭窯遺址形成和"正德裕正午"時代用了大量的清華瓷器,為民窯青華瓷的破碎世代提供了明确的标尺。

窯址出土的90種字數,為探讨窯工行業組織形式和供求問題提供了難得的材料資訊。

窯址的發掘為探索"青花浙江材料"的學術問題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目前,文獻中最早提到《清華浙江物資》始于《明神記》第419卷:"(3月34日)江西省滇北礦稅局局長潘翔,到撤礦看搬到景德鎮,關于疏浚請專攻窯務。也說,畫瓷一定要用土綠,但浙江青作為上部,其餘的靈陵、永豐、玉山縣都位于淺色的土綠色,請換價提前,從中看。"這份檔案記錄了清華浙江材料在帝制窯爐中的使用,公元1606年的曆法為三十四年。目前,聯合科研機構對龍潭窯址"正德裕正年(1510年)造"層出土大量清華瓷器成分檢測,龍潭窯址有望成為最早使用"浙江料"的證據。

"浙江料"的起源記載在明文獻中。《明神宗真實記錄》第434卷:"工信部右服務員劉元珍請召回新昌等縣土清,不要舉報。浙江土青與礦井暫行,無補充實用性。在新昌溶液中,顔色是疲憊而惡毒的,在東陽、永康、江山溶液中,顔色和疲憊而失去将是難以維持的。《成書》在崇裕十年(1637年)的《天宮開張》中,在《陶魏-白瓷配藍瓷》中對浙江清也有詳細的描述:"饒鎮用過的地方,以兩縣山為頂料,名稱浙江物。上層和上層的王子是中間的,富人和下層的王子是下層的。"

在此基礎上,計劃以龍潭窯遺址發掘為契機,對浙江地區31個清華窯址和文獻中存在的"青花浙料"進行系統考古調查和研究,以期建立浙江清華的系統編纂,明确"青花浙料"的學術問題。(作者:謝錫英沈月明,陸素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化縣文物管理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