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作者:扶摇故事

2002年2月19日,这一天是农历正月初八,春节长假刚过,京沪高速公路无锡段的建筑工地上,建筑工人已经再次投入紧张的施工中。筑路需要黄土垫高路基,为了节约时间,负责无锡市鸿山镇标段的一支施工队派出了部分工程机械从距离工地不远的一个土丘取土。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土丘很快就豁了一大块。

鸿山位于无锡东郊,与同处太湖平原的周边乡镇不同的是鸿山境内拥有数以百计的小土丘,这个特异之处也是小镇名称的由来。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在施工中迅速变小的是老虎墩,长56米,宽43米的它曾经是鸿山土丘群中较大的一座。就在这座土丘即将消失时,两位细心的村民突然发现在推土机推过的泥土中露出了一些破碎的瓷片和小件的陶瓷器物。

01 村民发现大墓

万幸的是有着文物保护意识的村民没有忽略这个细节,而是迅速把捡到的东西装在编织袋里送到了文物部门。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 村民挖出的陶片

考古工作人员打开看的时候吓了一跳,村民带来的编织袋里面不仅装了一些陶瓷的碎片,还有两件比较完整的文物,其中一件是一个古代的镈钟,另外一件是一个球状的铃型器物。考古专家判断这几样物品应该是春秋时代的器物。

考古专家感觉事态严重,迅速赶赴现场。到了现场他们发现现场凌乱不堪,满地都是陶瓷的碎片,遍布面积方圆上百平米。

难道说眼前如此庞大的老虎墩竟然是一座东周古墓,那么形状近似的其他土丘会不会也是类似的古代遗存?历史上这一时期的无锡属于吴国势力范围,如此一来老虎墩的墓主人又会是哪一等级的吴国贵族?

现场考察的考古人员迅速上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后又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抢救性发掘的申请。

02 发掘老虎墩

一个多月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南京博物院和无锡市锡山区文物管理办公室联合组成的鸿山遗址考古队正式进入发掘现场。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 现场的碎片

在墓葬现场考古队员们发现惨遭挖掘机挖开的老虎墩大墓呈现出的竟然是一幅略显怪异的景象。同一时期绝大多数的古代墓葬被称为土坑木椁墓,埋葬墓主人和随葬器物的椁室深埋于地下,最深的足有二三十米。可是在老虎墩大墓封土堆被破坏后,在地表上大量器物已经暴露了出来。

原来在河流湖泊密布、地下水位较浅的吴越地区,从距今5300多年的良渚文化时期开始,先民们就有了在地面修建墓室,然后在墓室上堆筑高大土堆的传统。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 封土堆

在今天类似这样不挖墓坑,平地堆土起坟埋葬的形式被称为土墩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大多属于历史上的吴国和越国所有。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太王的长子泰伯率领他的族人从陕西一路迁徙来到鸿山附近的梅里,建立了一个文明古国叫句吴国。句吴国从兴盛到衰亡一共传世了24代君王。但是这些君王的墓葬到底在哪里长期以来考古学界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之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一个定都在今天的苏州,一个以绍兴为中心。尽管征战不休,边界时常变动,但多数时候是以钱塘江为天然界限。鸿山镇所在的太湖流域一直是吴国统治的核心。

小小的鸿山不仅紧邻吴国开疆拓土的源头,而且距离相传为吴王阖闾墓地的虎丘剑池直线距离还不足20公里。

如今在鸿山发现的五十多座东周墓葬,类似老虎墩这样直径达到数十米的数量不少,在对五十多座土墩墓逐一排查分析后,联合考古队划定了第一批发掘目标。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 发掘现场平面图

接下来除了清理遭到破坏的老虎墩外,他们还将对分布较为集中的7座土墩墓展开发掘。这7座土墩墓形状各异,大小不一。除了大中小型墓葬外,甚至还有一座名叫邱承墩的特大型墓体积远远超过了已经算是大型墓葬的老虎墩。

正式发掘开始后,考古队首先对老虎墩进行了彻底清理,当遭到破坏的墓室填土被逐层揭取后又有一些器物暴露了出来。

在老虎墩出土的原始青瓷和几何硬纹硬陶这类礼器当中占了150件,另外乐器还有150件,还有若干的玉器。老虎墩大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珍贵文物,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件器物上存在文字,这时候如果仅仅根据器物器形就对墓葬做出结论自然有些仓促。

在提取了丰富的文物后,考古队决定将一些适合检测的样本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计划用碳14测年的方式来准确判断大墓的年代。他们希望对没有发现铭文的大墓来说准确的断代能够对解开谜团提供帮助。

03 清理小型墓葬

老虎墩的工作告一段落,考古队又开始了对两座小型墓葬的清理,他们分别是二号墓老坟墩和四号墓邹家墩。

发掘老坟墩封土时,队员们发现了不少明代的平民墓葬,对他们的清理严重迟滞的发掘进度,但同一时间周家墩的发掘却异常顺利。

周家墩在新发掘的7座土墩墓中规模最小,墓坑长只有4米左右,远远小于动辄数十米长的老虎墩、邱承墩等大墓。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邹家墩墓葬考古队员从简陋的墓室中提取出了五十多件器物,其中居然还包括有玉龙、玉璜、玉龟在内的六件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玉器。邹家墩的收获让考古队员心情振奋。尽管还是没能解决墓葬族属和等级等疑问,但毕竟还有那么多土墩等待发掘。

邹家墩取得成功后,老坟墩的发掘也终于进入了墓室阶段。与邹家墩类似,墓葬没有经历盗扰,数十件出土器物中同样有象征贵族地位的玉器出现。两座小型土墩墓的收获证明鸿山墓地中的土墩墓都具有一定的等级地位。这样一来或许真有哪座大墓是属于吴国国君所有。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果然其后的4座中小型土墩墓都收获不小,不仅出土了玉器,还出土了仿青铜器的青瓷鼎瓶豆盘等礼器和钟、鎛、錞于、铎等乐器。而文物出土数量最大、品种最多、等级最高的还属一号墓老虎墩。

04 墓葬断代

在北京进行的碳14检测这时候也有了准确数据,以老虎墩为代表的土墩墓年代最终被限定在了公元前474年到公元前468年之间。甚至在后来的一些墓葬中陆续提取的检测样本年代都没有超出这个范围。

如此规模的墓地竟然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形成的。在吴越历史上这个时间段里恰恰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曾被吴国打败受囚禁之辱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志在报仇。他被吴王夫差释放回国后经过十年的养精蓄锐,重整旗鼓,决心与不可一世意欲北上争霸的吴国再做一次生死较量。

公元前473年冬天,越军在上将军范蠡的指挥下乘吴军主力倾巢出动攻打齐楚之际,一举攻破了防备空虚的吴国都城姑苏,迫使吴王夫差无力抵抗以致最后含恨自杀,持续了七百年的吴国基业就此灰飞烟灭。

原本位于吴都附近的鸿山土墩墓群建成之日却正处在吴国社稷灰飞烟灭之时。地处吴国核心的鸿山墓地很有可能属于吴国敌对势力的越国所有。

大大小小7座土墩墓虽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但却没有一件能够提供证明族属的直接证据。

以往人们区分墓葬的族属首先是从墓葬形制做出判断,但从之前的发掘经验来看吴越两国的墓葬基本上都是形制接近的土墩墓,墓葬形制无法提供依据。

吴越两地文化同源,器形接近,因此鸿山墓地出土的原始青瓷礼乐器在浙江绍兴一带的越国墓葬中十分常见。

吴越两国相对来说吴国更加靠近中原,在打败越国自认为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吴王夫差开始积极参与中原争霸。吴国之所以被越王勾践击败,正是因为夫差率领重兵参加了推举霸主的黄池会盟,试图登上天下共主的尊位。

长期的争斗和交流让吴国在更大程度上吸收了中原文化,因此在吴国贵族墓葬中偶尔会出现具有中原特征的青铜礼器。可是在鸿山清理的七座墓葬都没有出土青铜礼器,因此考古队暂时把墓地的族属判断为越国。

墓葬年代的上限是公元前474年,第二年吴国就会灭亡。在亡国之际确实有很多贵族做了殊死地斗争。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吴国却已经无力为他的臣属建造如此庞大的墓葬群落,最终人们判断鸿山墓地属于越国。

解决了族属问题但是大墓主人的身份依然是个谜。在已经发掘清理完成的7座土墩墓中尽管青瓷类的随葬器物相当丰富,却没有发现一座古墓有任何文字信息。于是考古队员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整个墓地最大的土墩墓邱承墩的发掘上,他们希望在这里保存有更多来自古代的信息。

05 发掘大墓邱承墩

邱承墩残存的封土呈长方形,长78.6米,宽50.8米,高度为5.4米,是鸿山墓地最大的一座单体墓葬。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单论规模能够超过它的只有位于浙江绍兴的印山越国王陵,人们因此一度怀疑它就是苦苦寻觅不着的国王墓葬。

根据钻探得出的信息邱承墩不同于以往平地起封土的土墩墓,它完全仿照中原贵族墓葬形制,是一座呈中字形结构的竖穴土坑墓。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经过近2500年风雨侵袭,残存至今的邱承墩依然保留有超过2万立方米的体积。在低洼的太湖平原堪称蔚为壮观。勘探显示这座大墓不仅采用了竖穴土坑的中原葬制,而且呈现出的还是诸侯等级的中字形结构。

由于此前清理和发掘的7座古墓都是墓室位于地表之上密封不严的土墩分布,人们因此期待着深埋地下的邱承墩大墓墓室中能够保存有更加丰富的古代信息。

2003年4月8日上午,就在队员们一层层清理墓坑和墓道填土希望早一点发现墓室存在的时候,一位队员突然在墓坑中部偏东的地方发现了一块土色异常的区域,考古队员判断这应该是一个盗洞。接下来在填土清理过程中,类似的盗洞一再出现,最终多达四个,而且位置都集中在主墓室的东半部,这里正好是同类墓葬中墓主人所处的位置。

在越来越沉闷的气氛中,填土清理继续进行。等发掘深度达到2.5米,距离坑底不足1米时,两个盗洞突然彻底消失了。盗洞数量虽然减少了两个但发觉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因为直到此刻还没有发现一股葬具和随葬品的踪迹。

继续向下清理墓室虽然还没有进展,但西侧墓道却给了考古队员意外的惊喜,发现了大量的青瓷的礼器和实用器数量近千件。这个规模是江浙一带越国墓葬的考古发掘当中从来没有的。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在这个不足12米,长宽也只有3.2米的空间里,填土中暴露出来密密麻麻一大片摆放的原始青瓷。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除了出土表示礼乐的鼎、豆、壶等礼器以外还出现了大量的实用器,其中高达1米左右的硬陶罐就出现了上百个,而且还出现了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的沥水器、冰酒器、温酒器,再次证明这个墓主人的身份非常高贵。

原来考古队员挖掘的这个这个狭长的空间根本就不是墓道,而是类似库房的墓葬后世。近千件器物堆放在一起固然壮观,但拥有前后室的墓葬结构要到汉代中期才会大量出现,这也是一开始后室被误认为墓道的原因。

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墓葬延续的依然是商周时期土坑木椁的传统,只是在一些高等级墓葬中四四方方的椁室内部才被分割成了多个空间。后室的意外发现让考古队员松了一口气。

虽然原始瓷器是整个鸿山墓地出土最多的器物,但这些瓷器的出现不仅会对判断墓主人的身份提供帮助,而且证明了这座大墓多次被盗并没有被盗掘一空,考古队员们连日的辛苦不会徒劳无功。

主墓室填土中剩余的两个盗洞在接近坑底时汇合到了一处并且开始向四周扩展。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盗洞没有延伸多远就停了下来。考古队员们判定这个墓肯定被盗过但是被盗的范围很小,所以大量的随葬品应该还完整的保留在墓室里边只不过还没有被发现。

邱承墩主墓室的发掘已经接近墓底,但依然没有发现应该高出地面的葬具或遗骨,现场的气氛愈加沉闷。就在这时清理最后一层淤土的一位队员发现了些破碎的器物残片。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在原本应该摆放葬具的位置潮湿的泥土中,一些破碎的器物残片突然暴露了出来,四周还散布着一些小型玉器。这些碎片应该是原始青瓷,但它表面的釉质却晶莹剔透,色彩斑斓,人们一时难以判断这究竟是一件什么器物。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在小心翼翼提取了所有残片后,考古队员在现场进行了拼一番细致的工作之后,一个令人振奋的考古发现终于将现场的阴霾一扫而空。它居然变成了一个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八条蛇盘起来的一个空心的球形状的物体。

这件器物它的造型有点奇特,从形状上看它是由八条活灵活现的蛇相互缠绕盘旋在一起,而中间形成镂空的球形,它的外表有非常漂亮的琉璃来装饰。所以被定名为琉璃釉盘蛇玲珑球。这个玲珑球代表了越文化对蛇这种形象的一种崇拜,它有宗教上的意义反映了人类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文化现象。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据文献记载,勾践卧薪尝胆,急于变革,常常就宗教信仰问题向范蠡、文种这样的人才请教。一些历史学者根据文献记载提出作为宗教器物,玲珑球的主人最大的可能不是文种而是人们忽略了的范蠡。

范蠡博学多才但却因为出身贫贱而无法在自己的家乡楚国出仕,因此投奔了求贤若渴的越国。在献策辅佐越王勾践之前他的身份恰恰是道家学者。因此《史记》、《吴越春秋》等文献中不乏他以道家学说影响勾践和越国臣民的记载。

可是范蠡与西施一同归隐的美好故事流传甚广,怎么会在灭吴之后很快死去,并被安葬在了吴国呢?细查史料原来这些故事大多源于明代文人的演绎。

在这一时期,关于范蠡西施的爱情传奇广泛见诸笔记、话本和戏剧,范蠡真实的人生结局究竟怎样?西汉初年,著名文学家贾谊所做的《新书·耳痹》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世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 大夫种系领谢室 渠如处车裂回泉”,意思非常明白,范蠡的结局与文种类似不是泛舟五湖,而是捆上石头后跳五湖而死。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如此一来,墓主人是范蠡的可能性也就得到了更多学者的认可。在发现了珍贵的琉璃釉盘蛇玲珑球后,主墓室坑底最后的这层泥土中珍贵的器物接踵而至,重要发现层出不穷,玉飞凤,蛇形带钩、玉覆面,双龙管形器都是近年考古发掘当中非常难得的精美玉器。

经过接连几天的细致清理,主墓室中虽然还是没能找到墓主人的遗骨和葬具,但一大批应该属于贴身随葬的重要器物接连出土。

06 尾声

清理完成后发掘按说已经结束,可是考古队员扪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在这个高规格的墓葬之中没有发现乐器。按理说这种诸侯、国君级别的春秋大墓墓室之中一定会有代表墓主人身份等级的编钟,可是发掘都已经即将结束却没有发现任何乐器的痕迹。

虽然说这个墓曾经被盗扰,但是盗墓贼没道理放着墓室中的各种玉器、青瓷不偷走,反而把乐器偷的一件不剩,这其中定有古怪。

在慢慢找找了祭天之后,考古队员终于在墓坑跟墓壁交界的那个地方发现了一丝迹象,土色有点不一样。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队员们发现墓室的一个角落里似乎还存在着隐蔽的空间。稍微清理完了以后一下子就像打开了一个宝库一样。原来这里是一个壁龛,里面堆满了乐器。从清理的结果看,一共有140多件各种各样的编钟、编磬等。

原来这座结构复杂的墓葬不仅罕见的分出了前室后室,而且前室角落竟然还隐藏着一座壁龛。墓葬壁龛及大量乐器的发现终于给邱承墩大墓的发掘画上了句号。

这时候人们才意识到邱承墩大墓是何等幸运,第一次盗扰发生时盗墓贼进入墓室向四周扩大盗洞后不久不知出于什么原因突然终止了。后来的盗墓者在盗墓过程中因为发现前人的盗洞,误以为大墓已经被掳掠一空,最后选择了放弃。难得的是这样的幸运竟然一而再,再而三发生,大墓才得以逃脱了恶意。

这座大墓据说是“陶朱公”范蠡之墓,无锡古越国鸿山墓群发掘纪实

在鸿山墓地尤其是邱承墩大墓之上,如今挺立着一座现代化的建筑“鸿山遗址博物馆”。关于大墓的主人无论是范蠡还是文种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勾践卧薪尝胆立志灭吴,范蠡、文种献计献策最终却鸟尽弓藏的那段历史通过这一座座土墩大墓,跨越时空,鲜活的摆在了世人面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