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上海鲁迅纪念馆首任负责人谢旦如

作者:新民晚报

谢丹如是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先驱,1951年被调到上海鲁迅纪念馆负责筹备工作,1957年5月成为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

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 上海鲁迅纪念馆首任负责人谢旦如

图:山阴路132-8号新民晚报记者金静

盖住秋白夫妇

谢丹茹的父亲谢敏夫是清代人,家族世代做商,在上海有富源、福特、阜康千庄,可谓是家族的财富。谢敏福热爱古画,藏书丰富。为庆祝谢丹茹的诞生,谢敏富在紫霞路68号建了一座三通房,这是王家码头一带最豪华的房子。

热爱新文学的谢丹早年与修行者徐元琦、徐占轩等一起创办了"上海传播图书馆",推荐进步书籍,传播新思想。1922年春,僧人与冯雪峰、王经志、潘木华等创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的"湖畔诗社",谢丹茹曾是诗社会员,出版了《花》一书。因为共同的理想信仰,谢丹茹和僧人、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和革命理论家成为亲密的朋友。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当冯雪峰透露安排于秋白到谢丹茹家中避难的想法时,谢丹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1931年夏天的一天,冯雪峰陪着这对夫妇来到了谢家紫霞路68号的公寓。谢丹,如果躲着全家人,我们只知道这个朋友的名字叫林甫。由于害怕透露邱白的身份,谢丹如果不再邀请朋友和家人参加家庭聚会。1932年,日军挑起"一二十八"战争,为了避免战争,谢丹茹一家和秋白夫妇搬到了法租界碧浔路碧星坊10号(今富阳路64至10号),直到战争结束才搬回紫霞路。秋白先生和夫人在谢燕益的两处住所一起生活了一年零七个月。在芜星坊期间,余秋白孜孜不倦地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撰写了《上海战争与战争文学》、流行说唱《上海英雄》、《新英雄》等讽刺国民党反动投降政策的文章。

研究鲁迅成为专家

1932年7月,在冯雪峰的指导下,于秋白从紫霞路穿越了上海的大部分地区,来到四川北路的拉莫斯公寓,与早已是他神的鲁迅先生见面。9月1日,鲁迅和于秋白在谢丹茹家中第二次见面。《鲁迅日记》是这样写的:"下午和广平带着海宝宝去拜访何家,在他的公寓里吃午饭。"什么是秋天的白色。据谢丹茹的妻子钱云进回忆,这次见面也是冯雪峰带路的,深邃的鲁迅在谢家中还特意为谢丹茹的孩子买了一盒玩具。这是谢丹茹第一次与鲁迅近距离接触,并安排了家庭聚餐招待鲁迅和秋白夫妇。谢丹茹就这样与鲁迅结下了不解之缘。鲁迅死后,谢丹茹协助许光平编辑鲁迅翻译的《翻译丛书》和《鲁迅全集》出版,后来又参与编辑《鲁迅风》。

1957年,53岁的谢丹茹与家人一起住在山阴路132号。目前,该地块一楼是上海鲁迅楼的一部分,上海路迅楼陈列的一张书桌是谢丹茹给秋白,后来又转移到鲁迅。1962年,时任上海鲁迅纪念馆馆长的谢丹如因病去世,谢丹茹的家族合名谢丹茹保存了红军集体创作的《25000海里》手稿,丁玲给冯雪峰写了六封信和手稿,丁玲、胡还频、僧人的照片等, 郭沫若、王静等人的手稿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新民晚报记者 沈伟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