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讲述了蒙古国一座铜矿面临的困境,被迫建厂冶炼以承包外债,导致外资投资者望而却步。蒙古国政策调整的必要性也引起了讨论,唤起了对其保守心态的猜想。
铜矿成挖不成卖
蒙古国的这座铜矿位于蒙古国内,实际上还处于正在挖掘的阶段,开采工作主要由来自澳大利亚的力拓公司负责。这座铜矿拥有着极为惊人的储量,一度被认为是有望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铜矿,不愧是力拓公司在蒙古国的首个矿产开采项目,也是重点中的重点。
按照原本的计划,力拓公司将在2022年完成对这座铜矿的全部勘探工作,同时也会在这一年将部分产品进行出口,供应到国际市场上。然而让力拓没有想到的是,蒙古国当局出台了一项新的规定,强制要求力拓在蒙古国境内建立铜矿冶炼厂,不能直接出售矿石,而且还有更为苛刻的要求。
蒙古国要求澳大利亚承包24亿美元的外债,而且力拓公司也不能决定是否愿意承包,只能按照当局的规定去执行。针对这一规定,力拓向澳大利亚当局进行了多次沟通,但是都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因为澳大利亚自身也正面临着外债问题,要从哪里弥补这个巨大的缺口还没有最终确定。
从表面上看,蒙古国的这项政策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身的铜资源,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毕竟建厂冶炼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而且也有利于培养相关产业的发展壮大。但是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蒙古国当局似乎更加看重的是让外资来替自己承包外债。
与其说是让力拓在蒙古国境内建厂,倒不如说是直接让澳大利亚来买走这些铜矿,毕竟24亿美元的外债不是小数目,如果不能按时偿还,恐怕蒙古国将会陷入一种非常被动的境地。
调整政策吸引外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不管是力拓还是其他潜在的投资者都不太愿意前来。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蒙古国当局会出台什么样的规定,说不定眼看项目启动了,结果却被要求强行承包外债,到栽在这里也不知道。
如果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可以说蒙古国正在破坏自身发展的潜在机会。根据力拓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在其强制被要求承包外债之后,澳大利亚当局和蒙古国当局签订了相关协议,确保24亿美元的外债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相应的影响就是澳大利亚不再考虑在这里建厂,直接用来偿还这里强加性质的外债。
而且即便是这样,在2022年这座铜矿也只能生产130千吨左右的铜产品,但即便是这样少的产能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面对种种限制和自我约束,蒙古国一直以来在铜矿产量排名上都是垫底的。
如果不及时调整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开采,不仅会导致铜矿资源长期闲置浪费,同时也无法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和就业带动能力,在经济发展上必然会处于一种相当被动的状态。那么为什么蒙古国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局面呢?
除了地理位置和国土资源上的因素之外,更主要的还是由于其过于保守且排斥心理作祟。据悉获得该消息的并不只有我们一家媒体,在采访过程中所获取到的幕后真相也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猜想。
蒙古国之所以禁止力拓向东方大国出售铜矿产品,就是因为害怕自己的死敌会用这些产品来对付自己;而且甚至连产品运输途中使用东方大国生产的轮船和飞机都不行,只能自行搭建生产线,并且只能使用自己生产的电力。因此目前来看唯一的选择就是依靠煤炭发电。
结语
蒙古国铜矿问题背后的政策调整引发了不少争议,究竟是应该继续保守还是调整政策吸引外资,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猜想的问题。保守心态或许会让蒙古国错失发展机遇,但也不能忽视对国家安全的考量。你怎么看?快来留言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