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作者:铁道兵文化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作者 朱海燕

[一]

我坐在一条朴素的木船上,没有船帆,无需借风行驶,撑船的女子,穿着蓝花的布衣,轻轻划桨而行。一街一河,街河并行,水巷四通八达,水巷中舟楫往返如梭。河在城中,城在河上,船上坐着多为来逛苏州的外乡人。也有少许的本地人,他们在船上向小河两岸住着的那些普通人家,兜售着东西。于是,沿河有了其他城市不曾有的水上的叫卖声。买主大半是河埠头上洗衣的女人,她们从船上买走了新鲜清亮的青菜,买走了活蹦乱跳的鱼虾,不一会儿,家里的厨房里,便响起了噼里啪啦的油锅炒菜的声音。这样,穿行在静悠悠的水巷中,就更能真切地体味到姑苏的水上风情了。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图片来源网络)

若是早晨,体味苏州的小河,那又是另一番风情。天刚刚蒙蒙亮,悄悄地酣睡了一夜的小河上,你可以看到四乡八郊的农民摇着小船儿,满载着蔬菜瓜果,摇在河上。轻轻的波涛声,“欸乃”的摇橹声,汇成了一曲浅唱低吟的小河合奏曲。那一条又一条的小河像抽丝一样,向外界抽出一缕又一缕苏州的诗意和情调。不过,这种“抽丝”,是永远抽不枯苏州的风情的,它会在这种特殊的释放中,更加丰盈和充实。

当朝阳升起时,金光闪闪的小河开始热闹起来了,在河埠边洗涮的女人们敲起了节奏鲜明的捣衣声,此起彼伏,伴着小河流水的回声,它湿漉漉的、潮润润的,是那样的美妙悦耳。那捣衣的棒槌声中,还夹杂着女人们只有蹲在河埠边才可倾吐的窃窃私语和放浪形骸的欢笑。苏州女人的窃窃私语声并不被外人所听懂,那私语和笑声,在外人眼里,就更显神秘了。它会让人感到,那石头砌就的河埠只属于苏州女人,只有苏州女人蹲在那里,才点缀成一道水城的特有的风情。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河畔风光(图片来源网络)/

水是苏州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水,它所生下的这座城市才不同于其他城市。苏州的水,简静平流,绝无风生水起之态。然而,在幽幽水巷之内,在夕阳古寺之间,苏州的故事却是那般的烟水迷离。苏州的历史,其实就是水的历史,而水写的历史,在千年岁月中,才越来越鲜灵活脱。

在常人眼里,历史的长河中,任何文明都会失落,但在真正水城的苏州呢,它的经典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永存。那些曾经通明剔透的苏州水在将來,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由水派生出來的曾经深深影响中国历史的吴文化,也将深深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水是苏州的魂,水是天堂的梦。正是凭借着这种没有凌厉却富有平静的自然之水的深深滋养,才使得这方水乡泽国,东方水城的物产如此富饶,生活如此安逸,连人性也这般温柔。不是么?正是凭借着这源源不断饱经沧桑的历史之水的浸润,才使得这洋洋洒洒了2500多年的古城,虽历经风雨,城址却基本不变。也正是凭借着这种博大精深,充满着底蕴的文化之水的滋润,才使得吴文化流续千年,令世人折服,惊叹不已。

[二]

我们的一代代先民,都曾经告诫他们的儿孙:要与水为邻。按照祖传的说法,世间万物,无非五行,水居第一位,没有水,文化就会干涸,人类就会消亡。而苏州这座城市,便得了五行之先。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这种规律的循环,自然也包含了“水是生命之源”的意思。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夜瞰苏州城(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人十分庆幸,庆幸自己的先民为后代选定了这样的一方水土,作为乡井桑梓。站在高处远望苏州,就会发现,苏州这个地方,东濒大海,西临太湖,南接运河,北枕长江,它有20000余条大小河道编成的密集水网,它有400多个大小湖荡连通的接天水域。

水的造化之功,真是无比神奇,它可以变化出无穷的体态,也可以呈现出多样的性格。苏州之水,没有选择江河的奇险,更没有选择沧海的磅礴,而是在吴中的大地上,选择了一种平静的意志。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向人们提供更为丰饶的水乡物产。水的性格,自然也会要影响到人的性格的。试想,在这一方水土上,那一粒粒精良的细米,加上鲜蟹活虾,再加上白藕红菱,便无法不让人滋养出水的内向,水的灵秀和水的温柔。

苏州,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水城,它不仅珍存着一道已是全国稀见的水城门,而且,还依然保留着春秋时期理水为城的旧貌。人们常说,苏州城既有“三横四直”的布局,又有“双棋盘”的特点,指的便是水的不同走向与水的排列组合。对于苏州而言,这些河都是流动的,或者说它们原本就是活着的河流。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平江附近的水道(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这座水城,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河道,把城中的街市织成经纬,与城外的交通连成网络,因此既滋养了城市,又盘活了苏州。在苏州古城众多的典章文物中,宋代石刻《平江图》十分醒目,它是苏州地图的祖本,也是宋代石刻的杰作。在《平江图》上,周边的地理,城市的面目,街市的排列,水流的走向,都绘制得十分精细。“平江”二字,寓含着治水的意思,也曾是苏州的别称。这,明明确确地道出了水与苏州的关系。

苏州因为特别多水的缘故,那一条条河道上,便出现了栉比鳞次的民居。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枕”字,用得十分精彩,它极其生动地道出了苏州人的生活,原本就“枕”在河流上。枕下之河,又被人们约定俗成地称为水巷。

苏州的水巷有三种形式:一是河街并列的水巷;二是有河无街的水巷;三是两街夹河的水巷。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水巷,它们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映现出苏州人与水为邻的生活情景。至于像七里山塘式的水巷,由于它涵纳了三种水巷的特点,便无疑是苏州的典型了。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七里山塘风景(图片来源网络)/

七里山塘也是条河,更是一条街,同时还是一条典型的水巷。

七里山塘虽然只有七里,但岁月却已千年。公元825年,白居易来到苏州做刺史,这以前,他在杭州也曾做过同样的官职。苏州任内,这位诗人刺史留下了许多作品,也留下了不少政绩,政绩之一,便是开挖了这条沟通城乡的七里山塘。

自竣工之后,七里山塘便渐渐地融入了苏州的繁华,以至出现了满目的灯笼酒幌,一河的画舫笙歌。白居易开挖的七里山塘,既沟通了城乡的水运,也为一代代到虎丘游赏的人们提供了便捷。“七里山塘到虎丘”,古往今来,这河水,那船只,曾载来了多少对山的向往,又带走多少对水的流连。恰是在这山塘的终端,有一件与水相关的遗物,这便是《苏州府永禁虎丘开设染坊》碑。

以今人的眼光看,这无疑是和谐自然,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的杰作。明清两朝,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繁荣,苏州的织染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一时间到处彩练当空,染坊星罗棋布。经济是发展了,但那花花绿绿的染料,不仅染入了商品的纤维,同时也染入了苏州的水质。这种情况,又以繁华无尽、发展不绝的山塘为最。当时,那美丽的山塘之水,己渐浙地变成了满河的青红黑紫,危及了民生物命。

苏州需要发展,但苏州更需要河流。财富可能会使苏州一时变富,但财富中也有毒药,这毒药可能会窒息这座城市的生命。在财富与河流的选择中,苏州选择了后者。他们明白:唯有这干净的水,才是苏州永远的文化与富财,才是苏州较深广的历史内涵,较丰厚的文化意蕴和较高雅的审美格调。

就在水污染态势还在不断蔓延之际,108位苏州的有识之士联名上书,请求政府实施禁止。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的文告石碑(图片来源网络)/

乾隆2年,也就是1737年,苏州府发布了“永禁虎丘开设染坊污染河道”的文告,并明确划出了“东至彩云桥,西至四廊桥”这一具体地段。然后将这一文告刻成石碑,立于水畔,以示之永远禁止的重大意义。

那时,如果苏州没有科学发展的理念,恐怕苏州就不是现在的苏州了。苏州的发展观,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已经转换为一种文化的驱动力。在它整个历史的行进中,文化决定着方向,决定着根本。从这个意义而言,苏州的水培养和造就了苏州人一种深邃而非浅薄、沉稳而非浮躁、健康而非媚俗、长远而非短暂的文化心理。他们对水的关爱与保护,给我们提供了一次对苏州千年历史的审美观照,对苏州人的文化个性、审美特征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读。

据说,这座幸存下来的石碑,是迄今保存的大陆最早的保护地方水质的法规,只是年深日久,字迹都已漶漫斑驳,读起来断断续续,不成文句。一如一位年高的长者,在临终之前所作的最后的叮嘱:保护苏州河水,它关乎苏州人与水为邻的过去,也关乎苏州人与水为邻的明天。

[三]

苏州城内的河道非常之多,有人曾经作过调查,历史上河流最长的时期,长达58公里。这些河道的形成,使苏州形成了所谓的“双棋盘”的格局,就是前面有河,后面有街,前街后河或者后街前河。那么从苏州本身来讲,这些城中之河原来也是自然的河道,但是经过人们认真的梳理和整修,就成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河道了。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山塘古街(图片来源网络)/

因为有这样的自然格局,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除了车以外,就是河上的船。人们出门,大多要乘船而行。那船可把你送到你要去的地方,或许从船上跳下来,登上河埠头的石阶,向上迈上几步就到达外婆、小姨和二姑的家里。

这个城市,因为有水,变得特别具有其特色了,出现了很多苏州自己的非常有特色的城市构件,比如桥,比如埠等等。

苏州城内的小河两边,摆放着许多水埠,而那水埠又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有单面的,有双面的,有垂直的,有横向的。桥,也是各种各样的。这些不仅是走人走车用,它还是联系陆上和水上的交通杻纽。同时它也是一道非常重要的城市景观,把城市的喧闹和拥挤疏解了许多。这种疏解不仅是建筑构件物的疏解,更重要的也是对人作心理宁静淡泊的一种抚慰。我们说画桥360座,就是反映了苏州的桥像美丽的画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苏州的交通经纬,是由因船而通行的水路,和因桥而连起的陆路交叉形成的。也可以这样说,在苏州,凡是有河的地方,就有桥的身影。因此,称得上水乡的地方,多半就是桥乡。“小桥、流水、人家”,已经是人们形容水乡的日常话语。这中间,就把桥排在了第一位。在苏州,因桥而得名的地方比比皆是。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枫桥(图片来源网络)/

从古到今,以水为邻,傍河而居的苏州人建造过难以确计的众多桥梁。大凡桥梁的建造,最初只是出于实用,只因桥下淌过了流年逝水,它便有了连通古今的跨度。古风依存的桥梁,的确是苏州的文化风景,因为通过这些形制各异、品类繁多的桥梁,不仅可以让人体会一次中国桥梁的演进,而且也可以重温一遍苏州古城的历史。那些经过无数风雨的桥梁,是岁月变迁、沧桑迭代的证人。

桥是与河相关的第一意象,也是文学家们历久不衰的写作主题,桥,也是作家文本的中心意象。一位作家在写到苏州的桥时,他这样写道:

这样他在行走了5分钟左右的时候就看见了和尚桥,正是雀背驮着夕阳的黄昏,和尚桥古老而优美地卧于河上,状如玉虾,每块青石都放射出一种神奇的暖色。而桥壁缝里长出的小扫帚树,绿色的,在风中轻轻摇曳……

但是整个少年时代,我几乎天天要从和尚桥过,从家里去学校。理智地说,过桥人是不应去败坏桥的名声的。站在和尚桥头,俯视人来人往的香椿树街,数数梅家茶馆共有多少窗户,想想历史真是莫名其妙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它虚幻而荒诞,远远不如厕所前的一排红漆马桶真实可靠。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渡僧桥(图片来源网络)/

这是典型的苏州的桥。作家笔下的和尚桥不仅具有水乡小桥“古老而优美”的姿态,而且与作品的椿树街融为一体,与文学构筑的南方世界风格协调,描绘出古桥那种腐朽、没落的气息。

世界上许多东西,因为是由人来创造的,所以它们便有大文化的属性,也更具有了人赋予的品格。古代哲人庄子曾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这些上百年、上千年以来,为人类造福的桥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然,在长期的理水过程中,人们不仅架起了桥的文化,而且还摇出了船的历史。船,是因河而生的事物,船是河流的插图,没有船只的河流就像一本书,里面只有文字,没有插图,毫无生机。有河就有船,在现实中,船占据河流的重要地位。所以苏州河中的小船,也是这个城市流动的音符。

除桥与船以外,我们有必要记下与水相连的另一个概念:“井”。在苏州,有许多口古井,镶嵌于大街小巷之中。据上世纪50年代初期统计,当时苏州有10000余口水井,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经朝历代的古井。后来,因为时代的变迁,那些古井才逐渐少了,只留下地名作纪念。如苏州的十全街便是如此。“十全”的“全”字,原来是“泉水”的“泉”,它所纪念的,就是那一街古井,十眼清泉。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苏州 吴门桥烟雨(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被人称为烟雨苏州。这是由于它常年多雨的缘故。其实,苏州的滋润,既得益淅沥的苍天之水,也得益于清冽的地下甘泉。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的话,那么,许久以来,一眼眼水井,便是苏州人的生活之源。由于吴中沃野有着多水的条件,所以也就有了多井的便利。因此,可以这么说,在苏州,城的定位是水,井的定位是家。

在苏州的大街小巷行走,你会发现不少的水井,井口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那些痕迹显然都是用链条和绳索拉出来的。每一道痕迹的呈现,估计都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是不能把井口磨得那么深的。

那时的苏州,洗衣、淘米,每个巷子里都有一个公井。这个公井,是一个巷子里的人早晨碰头的地方,人们在那里汇合,各种各样的奇闻,都在那里传开。从某种角度来说,井的历史,就是苏州的历史,祖祖辈辈的先民,世世代代的后人,就是从水井里,认识了人情的深浅;就是在井栏上,懂得了世道的方圆;就是在井边上,拉近了人们与城市与文化与市场的距离。(未完待续)

朱海燕 ||《姑苏水上情》(上篇)

朱海燕简介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战士、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

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

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奖者,是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新闻出版界领军人物,中央直接掌握和联系的高级专家。八次获中国新闻奖,九十多次获省部级新闻一、二等奖,长篇报告文学《北方有战火》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出版各类作品集四十部,总字数2000万字。享受国务院津贴待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