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3.14 基督教争权,揉了欧洲的心

作者:亿舟一学

犹太教的大祭司该亚法碾压才冒尖的基督教萌芽,遭到千年反噬,搁浅了两教现实目标的实现(指弥赛亚降临/复国)。表面上,基督教迄今吸引了地球上约1/3的人为信众。但实际上,其信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社会活动、文化生活等,由基督教渗透的多,还是受犹太人左右的跨国公司、社会机构及政治团体等影响的多,由于没有大数据统计的支持,很难定论。

不过,客观上,基督教的发展,阻碍了欧洲形成封建君主专制、政教一体的大一统国家。这一历史功绩首先归于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位皇帝狄奥多西一世(约379-395在位)。其在位时,华夏正值“五胡乱华”,司马家早已被游牧民族驱逐到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383年,谢安和苻坚在今日的安徽省寿县打了一场著名的“淝水之战”。12年后,远在意大利米兰的“一世”则在临终前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并把帝国分为东、西两半,传给了俩儿子。

476年,西罗马帝国(英、法、意等国均在境内)被“蛮族”日耳曼人奥多亚克率军灭亡后,分裂为若干小国。接下来各国要么被强大的帝国陆续兼并,要么自行统一。但统一需要已经燎原的基督教笼络民心,以及华夏式君权神授、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攥起国家力量。

这当然不可能实现。因为各国君王都无心思考耶稣到底是人属的,还是神格的;耶稣具有的是人的意志,还是神的意志……也不肯钻研教义,参与到“基督一性论”、“基督一志论”等的争论(历代教宗都对此争争不休)中去——他们均以自家的血统为傲,自认为代表神,可以做“一神”的儿子,但都不愿做木匠家庭出身的耶稣的小弟——即使想做,也扯不上“血缘”关系。

总之,各国君王只利用基督教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而不会由衷皈依于它,致力于建立JHWH(雅赫维)应许,或耶和华福音的“祭司的国度”。基督教的教宗不会让贤,令某国君王做最高宗教领袖,集王权和神权于一身——即使想让,没有哪个王拥有如此威望,别的王绝不答应。

罗马帝国分裂后,基督教的历代教宗忙什么呢?一是忙争论,统一教派、信徒的观念,但是隔代教宗对于“三位一体”的解读都相互矛盾。二是驱逐、镇压异教徒,既包括“摩尼教”这样的教外异教徒,也包括贝拉基主义派、聂斯托利派这样的,自行阐发教义的教内“异教徒”。三是忙着发展教会,利用各国矛盾挑拨王权,扩招信徒,广收土地,勤捞钱财……

几个世纪发展下来,成为教会领地占西欧土地约1/3的大财主之后,历代教宗便如格里高利七世、英诺森三世那样,与各国君王针锋相对地争权夺利搞事情,而各国君王得不到基督教“神权”的唯一、稳定、长期的辅佐,统一欧亚的信基督国家、建立政教一体的帝国只能白忙活——倒是天主教被一些君王收为己用后,现在的德意志、意大利、法国等国的疆域,由原先的邦国林立,很快大范围并拢起来。

长远看,欧洲一直统一不起来,也是好事。一是神权、君权分离,无论各国君王,还是罗马教宗,都不能严密控制臣民的思想言行,任意压制甚至倒行逆施。联想汉、唐的酷吏,明朝的锦衣卫、东厂、西厂,清朝的文字狱、密折制度,欧洲各国的王亲、廷臣、封建领主、城邦城主、文人、艺术家等,应该祖祖辈辈感恩戴德基督教对他们君王的“分权”作用。

二是基督教通过各地教会、教堂的,传教、布道,周期性的圣礼活动,把耶和华、耶稣的圣灵传达给广大信众,允许他们忏悔、赎罪,相互间以姊妹弟兄互称相待,从而经常获得各自心理的价值、情感需求,乃至更高层级需求的虚拟满足。

尽管在政、教分治下,欧洲各国的等级式社会价值体系,与在华夏历朝历代天子治下的一样,都在发展。但基督教的教士、传道士或神父、牧师,远比中原的官员亲民。尤其他们会定期端着《圣经》,坐在告解室里,指引信徒和圣灵沟通。这令基督徒、天子的子民沐浴“神”之光辉的程度,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频率上,都具有天壤之别——子民的一生,有几多能亲眼目睹天子,聆听其天音的呢!

如此,基督教的类似行事,对欧洲广大信众的人性提升的意义非凡,他们在工具研发、生产制造、工艺(技术)创新乃至文艺、艺术、科学、哲学等方面潜在的创造性,千百年推陈出新,日积月累,越来越质变提升地释放出来——即使中世纪的“黑暗”也禁锢不住。

与之相对照,华夏历朝天子治下的子民,在上述方面的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整体上盛极而衰。他们在两宋之后,尤其明、清阶段,越来越由“清明上河图”上蓬松、酥软的“烧饼”,被偏执地碾压成帝国权贵的“鱼干”,再迅速沦落为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子君、阿Q、祥林嫂、中年闰土……看客。

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生产力一再发展,市民经济繁荣便利,国家机器运转增效等,不是先行缓和、纠正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对立和各自的偏执,而是首先用来“八股”子民的思想,催眠子民的心灵,提炼子民的身体,枷锁子民的手脚,摧折子民的体面……皇权强化至极端,子民驯服至彻底,是华夏王朝演化至明、清历史阶段的显著特征。

第三篇 人的信仰,是是非非五千年

第五章 自从成了神,人即落向深渊

一学·造物论之《人性惊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