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东汉末年是4国鼎立,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他把哪一国忽视了

作者:崔以安💟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在这个动荡的时代,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势力,那就是位于辽东的公孙氏。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魏蜀吴三国的兴衰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却对这个神秘的势力只字未提。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罗贯中选择忽视这个国家?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东汉末年是4国鼎立,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他把哪一国忽视了

公孙氏的崛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有一个人悄然崛起,他就是公孙度。公孙度原本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吏,但他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他和当时权倾朝野的董卓部将徐荣是老乡。

当时,董卓趁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内斗之际,率兵入京,控制了朝政大权。董卓为了更好地控制朝堂,对朝中大臣进行了一系列的任免。公孙度借助和徐荣的关系,被董卓任命为辽东太守。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职位,却成为了公孙度崛起的起点。

公孙度到辽东后,借助董卓和诸侯内斗之际,开始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他先是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半岛,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增强了辽东的经济实力。

随着实力的不断增强,公孙度开始表现出一方霸主的姿态。当时,曹操为了拉拢公孙度,让他归顺自己,以汉献帝的名义将公孙度封为了威武将军,永宁乡侯。然而,公孙度对此不屑一顾,他调侃道:"我在辽东称王,要个永宁乡侯干什么。"

公孙度的这番话,充分展现了他的野心和抱负。他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普通的地方官员,而是要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建立自己的王国。公孙度拒绝了曹操的封赏,表明了他要独立自主,不受中央控制的决心。

从这个时候开始,公孙度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割据势力。他在辽东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成为了东汉末年群雄并起的一方重要势力。

公孙度的崛起,得益于他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高超的军事才能。他能够抓住时机,借助董卓和诸侯内斗的机会,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同时,他还能够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拒绝曹操的拉拢,坚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公孙度的崛起,也反映了东汉末年政治的混乱和无序。在中央政权衰弱,诸侯割据的情况下,像公孙度这样的地方势力,有了崛起的机会。他们凭借自己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国。

公孙康的权衡

东汉末年是4国鼎立,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他把哪一国忽视了

公孙度在辽东称王,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然而,天下大势瞬息万变,公孙度也终究难逃病死的命运。公孙度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孙康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了辽东的新一任统治者。

公孙康虽然继承了父亲的王位,但他面临的局势却比父亲要复杂得多。此时,曹操已经先后击败了袁术、吕布、袁绍等强敌,一跃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曹操的实力今非昔比,已经不是当年公孙度可以轻易对抗的了。

面对曹操的强大实力,公孙康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知道,如果自己继续像父亲那样,坚持独立自主的路线,很可能会招致曹操的讨伐,最终落得个和袁绍一样的下场。但如果选择臣服曹操,又有损辽东的独立地位,有辱先父的遗志。

权衡再三,公孙康最终选择了一条折中的道路。他决定对曹操示好,以换取曹操的信任和支持。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公孙康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竟然诛杀了投靠他的袁熙、袁尚两兄弟,将他们的头颅献给了曹操。

袁熙、袁尚本是袁绍的儿子,在袁绍败亡后,他们投靠了公孙康,想借助公孙康的势力东山再起。公孙康本可以利用袁氏兄弟,与曹操抗衡,但他却选择了杀掉他们,以换取曹操的信任。

公孙康的这一举动,让曹操大喜过望。他认为公孙康是一个可以信赖的盟友,于是封公孙康为左将军,襄平侯,以示尊重。公孙康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好,他通过献上袁氏兄弟的人头,换来了曹操的信任,同时也暂时消除了曹操对辽东的威胁。

然而,公孙康的这一举动,也暴露了辽东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人口稀少,经济实力不强。辽东地处偏远,虽然土地辽阔,但人口却非常稀少。据史料记载,当时辽东的户口只有几万户,远远不及中原地区的人口规模。

经济实力的薄弱,也限制了辽东的军事实力。虽然公孙度和公孙康都是军事人才,但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他们能够调动的兵力始终有限。这也是公孙康不得不对曹操示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孙康的权衡,反映了辽东在当时的特殊地位。辽东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但实际上却难以与中原的强大政权抗衡。公孙康只能在独立和臣服之间寻找平衡,以维持辽东的生存和发展。

公孙康的权衡,也给了曹操南下的机会。曹操在赤壁之战中败给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元气大伤。但此时,南方的刘表和孙权却因为公孙康的存在,不敢轻举妄动。曹操借此机会,调集兵力,发动了对南方的进攻。

虽然曹操最终在赤壁之战中败北,但这场战争却给了刘备和孙权壮大的机会。此后,曹操与刘备、孙权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之中,无暇顾及辽东。公孙康也因此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得以继续经营自己的辽东王国。

燕国的建立

东汉末年是4国鼎立,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他把哪一国忽视了

公孙康在位期间,辽东虽然暂时获得了安宁,但这种局面并没有持续太久。公孙康去世后,他的弟弟公孙恭继承了辽东的统治权。然而,公孙恭并没有掌控辽东太久,就病重不治,将辽东的统治权传给了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

公孙渊继位后,辽东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此时,曹操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大统,建立了曹魏政权。同时,刘备也在蜀地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孙权虽然还没有称帝,但他已经在江东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政权。天下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面对这种局势,公孙渊开始了他的独立之路。他在辽东建立了燕国,自称燕王,与魏、蜀、吴三国并立。这一举动,标志着辽东正式脱离了曹魏的控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权。

公孙渊建立燕国,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他看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认为这是辽东独立的好机会。他希望借助三国鼎立的局面,在夹缝中生存,维护辽东的独立地位。

然而,公孙渊的独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面临着来自曹魏的巨大压力,同时也要应对东吴的威胁。为了维护燕国的生存,公孙渊不得不在曹魏和东吴之间周旋,寻求平衡。

公孙渊为人反复无常,善于投机取巧。他一方面向曹魏称臣,承认曹魏的正统地位,另一方面又与东吴勾结,试图借助东吴的力量对抗曹魏。他的这种行为,让他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摇摆不定,成为了一个不可信任的盟友。

公孙渊的反复无常,也给燕国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他的行为引起了曹魏的不满,也让东吴对他产生了戒心。燕国虽然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的政权,但实际上却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它既要面对曹魏的威胁,又要提防东吴的觊觎,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

尽管如此,公孙渊还是在辽东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他利用辽东的地理优势,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增强了燕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他也注重军事建设,训练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以维护燕国的安全。

然而,公孙渊的燕国毕竟是一个小国,它的实力远远无法与曹魏、蜀汉、东吴相提并论。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下,燕国的存在感并不强烈,它更像是三国争斗中的一个配角,而非主角。

这也是为什么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燕国的描写非常少的原因。在罗贯中看来,燕国虽然是东汉末年的一个独立政权,但它对三国鼎立的格局影响有限,不是故事的主线。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的争斗,才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燕国的灭亡

公孙渊在辽东建立燕国,与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然而,他的反复无常和小人行径,却为燕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东汉末年是4国鼎立,罗贯中只写了魏蜀吴,他把哪一国忽视了

公孙渊在曹魏和东吴之间摇摆不定,试图在两强之间寻求平衡,维护燕国的生存。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却引起了曹魏的不满。曹魏的皇帝曹叡,对公孙渊的反复无常深感愤怒,决心要彻底解决燕国问题。

曹叡派出了他的大将军司马懿,率领大军进攻燕国。司马懿是曹魏的名将,他带领的军队战斗力强大,攻势凌厉。面对曹魏大军的进攻,燕国的军队节节败退,公孙渊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公孙渊为了应对曹魏的进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加强了军事防御,在辽东修建了一系列的城墙和堡垒,试图阻挡曹魏军队的进攻。同时,他也派出使者,向东吴求援,希望东吴能够出兵支援燕国。

然而,公孙渊的这些措施,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东吴对公孙渊的求援置之不理,并没有出兵支援燕国。而曹魏军队在司马懿的带领下,攻势越来越猛,燕国的军队节节败退,城池一座接一座地被攻陷。

公孙渊眼看大势已去,燕国即将灭亡,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他知道,自己已经无力回天,无法挽救燕国的命运了。在曹魏军队的步步紧逼下,公孙渊最终选择了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公孙渊死后,燕国也就此灭亡。曹魏军队占领了辽东,将燕国的领土尽数收入囊中。从此,辽东重新回到了曹魏的版图之中,成为了曹魏的一个行省。

燕国的灭亡,标志着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开始走向终结。此后,曹魏、蜀汉、东吴三国之间的争斗,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像燕国这样的小国,则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燕国虽然只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小国,但它的兴衰历程,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诸多特点。在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局面下,像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这样的地方军阀,能够凭借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在乱世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成为一方诸侯。

然而,这些地方政权的生存,却非常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当强大的中央政权出现,这些地方政权就难以维系,最终难逃被吞并的命运。燕国的灭亡,就是这一历史规律的典型体现。

司马懿率军攻打燕国,可以说是三国时期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不仅标志着燕国的灭亡,也奠定了曹魏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地位。此后,辽东成为了曹魏的重要屏障,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司马懿在攻打燕国的过程中,展现了他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他根据辽东的地形特点,采取了步步为营的策略,逐一攻克燕国的城池和堡垒。同时,他也善于利用心理战术,瓦解燕国军队的斗志,最终取得了胜利。

司马懿的这一胜利,也为他日后掌控曹魏政权,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此后,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最终取代曹氏,建立了晋朝。可以说,攻打燕国,是司马懿走向权力巅峰的重要一步。

结尾

燕国的灭亡,虽然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它却反映了东汉末年那个动荡时代的诸多特点。在那个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时代,一个小小的地方政权,既可能在乱世中崛起,建立自己的王国,也可能在强敌的进攻下,瞬间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这种兴衰更替,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