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東漢末年是4國鼎立,羅貫中隻寫了魏蜀吳,他把哪一國忽視了

作者:崔以安💟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脫穎而出,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然而,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勢力,那就是位于遼東的公孫氏。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魏蜀吳三國的興衰演變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卻對這個神秘的勢力隻字未提。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羅貫中選擇忽視這個國家?這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曆史真相?

東漢末年是4國鼎立,羅貫中隻寫了魏蜀吳,他把哪一國忽視了

公孫氏的崛起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有一個人悄然崛起,他就是公孫度。公孫度原本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吏,但他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那就是他和當時權傾朝野的董卓部将徐榮是老鄉。

當時,董卓趁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内鬥之際,率兵入京,控制了朝政大權。董卓為了更好地控制朝堂,對朝中大臣進行了一系列的任免。公孫度借助和徐榮的關系,被董卓任命為遼東太守。這個看似不起眼的職位,卻成為了公孫度崛起的起點。

公孫度到遼東後,借助董卓和諸侯内鬥之際,開始了一系列的擴張行動。他先是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南取遼東半島,迅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同時,他還大力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增強了遼東的經濟實力。

随着實力的不斷增強,公孫度開始表現出一方霸主的姿态。當時,曹操為了拉攏公孫度,讓他歸順自己,以漢獻帝的名義将公孫度封為了威武将軍,永甯鄉侯。然而,公孫度對此不屑一顧,他調侃道:"我在遼東稱王,要個永甯鄉侯幹什麼。"

公孫度的這番話,充分展現了他的野心和抱負。他已經不滿足于做一個普通的地方官員,而是要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建立自己的王國。公孫度拒絕了曹操的封賞,表明了他要獨立自主,不受中央控制的決心。

從這個時候開始,公孫度就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割據勢力。他在遼東擁兵自重,不聽朝廷号令,成為了東漢末年群雄并起的一方重要勢力。

公孫度的崛起,得益于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和高超的軍事才能。他能夠抓住時機,借助董卓和諸侯内鬥的機會,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同時,他還能夠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确的選擇,拒絕曹操的拉攏,堅持自己的獨立地位。

公孫度的崛起,也反映了東漢末年政治的混亂和無序。在中央政權衰弱,諸侯割據的情況下,像公孫度這樣的地方勢力,有了崛起的機會。他們憑借自己的軍事實力和政治手腕,在這個動蕩的時代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

公孫康的權衡

東漢末年是4國鼎立,羅貫中隻寫了魏蜀吳,他把哪一國忽視了

公孫度在遼東稱王,建立了自己的獨立王國。然而,天下大勢瞬息萬變,公孫度也終究難逃病死的命運。公孫度去世後,他的兒子公孫康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了遼東的新一任統治者。

公孫康雖然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但他面臨的局勢卻比父親要複雜得多。此時,曹操已經先後擊敗了袁術、呂布、袁紹等強敵,一躍成為了中原地區的霸主。曹操的實力今非昔比,已經不是當年公孫度可以輕易對抗的了。

面對曹操的強大實力,公孫康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他知道,如果自己繼續像父親那樣,堅持獨立自主的路線,很可能會招緻曹操的讨伐,最終落得個和袁紹一樣的下場。但如果選擇臣服曹操,又有損遼東的獨立地位,有辱先父的遺志。

權衡再三,公孫康最終選擇了一條折中的道路。他決定對曹操示好,以換取曹操的信任和支援。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公孫康做出了一個驚人之舉,他竟然誅殺了投靠他的袁熙、袁尚兩兄弟,将他們的頭顱獻給了曹操。

袁熙、袁尚本是袁紹的兒子,在袁紹敗亡後,他們投靠了公孫康,想借助公孫康的勢力東山再起。公孫康本可以利用袁氏兄弟,與曹操抗衡,但他卻選擇了殺掉他們,以換取曹操的信任。

公孫康的這一舉動,讓曹操大喜過望。他認為公孫康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盟友,于是封公孫康為左将軍,襄平侯,以示尊重。公孫康的如意算盤打得很好,他通過獻上袁氏兄弟的人頭,換來了曹操的信任,同時也暫時消除了曹操對遼東的威脅。

然而,公孫康的這一舉動,也暴露了遼東的一個緻命弱點,那就是人口稀少,經濟實力不強。遼東地處偏遠,雖然土地遼闊,但人口卻非常稀少。據史料記載,當時遼東的戶口隻有幾萬戶,遠遠不及中原地區的人口規模。

經濟實力的薄弱,也限制了遼東的軍事實力。雖然公孫度和公孫康都是軍事人才,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他們能夠調動的兵力始終有限。這也是公孫康不得不對曹操示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孫康的權衡,反映了遼東在當時的特殊地位。遼東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政權,但實際上卻難以與中原的強大政權抗衡。公孫康隻能在獨立和臣服之間尋找平衡,以維持遼東的生存和發展。

公孫康的權衡,也給了曹操南下的機會。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權和劉備的聯軍,元氣大傷。但此時,南方的劉表和孫權卻因為公孫康的存在,不敢輕舉妄動。曹操借此機會,調集兵力,發動了對南方的進攻。

雖然曹操最終在赤壁之戰中敗北,但這場戰争卻給了劉備和孫權壯大的機會。此後,曹操與劉備、孫權陷入了長期的拉鋸戰之中,無暇顧及遼東。公孫康也是以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得以繼續經營自己的遼東王國。

燕國的建立

東漢末年是4國鼎立,羅貫中隻寫了魏蜀吳,他把哪一國忽視了

公孫康在位期間,遼東雖然暫時獲得了安甯,但這種局面并沒有持續太久。公孫康去世後,他的弟弟公孫恭繼承了遼東的統治權。然而,公孫恭并沒有掌控遼東太久,就病重不治,将遼東的統治權傳給了公孫康的兒子公孫淵。

公孫淵繼位後,遼東的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此時,曹操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曹丕繼承了大統,建立了曹魏政權。同時,劉備也在蜀地稱帝,建立了蜀漢政權。孫權雖然還沒有稱帝,但他已經在江東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政權。天下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

面對這種局勢,公孫淵開始了他的獨立之路。他在遼東建立了燕國,自稱燕王,與魏、蜀、吳三國并立。這一舉動,标志着遼東正式脫離了曹魏的控制,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政權。

公孫淵建立燕國,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他看到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間的沖突和鬥争,認為這是遼東獨立的好機會。他希望借助三國鼎立的局面,在夾縫中生存,維護遼東的獨立地位。

然而,公孫淵的獨立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他面臨着來自曹魏的巨大壓力,同時也要應對東吳的威脅。為了維護燕國的生存,公孫淵不得不在曹魏和東吳之間周旋,尋求平衡。

公孫淵為人反複無常,善于投機取巧。他一方面向曹魏稱臣,承認曹魏的正統地位,另一方面又與東吳勾結,試圖借助東吳的力量對抗曹魏。他的這種行為,讓他在曹魏和東吳之間搖擺不定,成為了一個不可信任的盟友。

公孫淵的反複無常,也給燕國帶來了巨大的風險。他的行為引起了曹魏的不滿,也讓東吳對他産生了戒心。燕國雖然名義上是一個獨立的政權,但實際上卻處于一種非常微妙的境地。它既要面對曹魏的威脅,又要提防東吳的觊觎,随時都有被吞并的危險。

盡管如此,公孫淵還是在遼東建立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政權。他利用遼東的地理優勢,發展農業和手工業,增強了燕國的經濟實力。同時,他也注重軍事建設,訓練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以維護燕國的安全。

然而,公孫淵的燕國畢竟是一個小國,它的實力遠遠無法與曹魏、蜀漢、東吳相提并論。在三國鼎立的格局下,燕國的存在感并不強烈,它更像是三國争鬥中的一個配角,而非主角。

這也是為什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燕國的描寫非常少的原因。在羅貫中看來,燕國雖然是東漢末年的一個獨立政權,但它對三國鼎立的格局影響有限,不是故事的主線。相比之下,曹操、劉備、孫權三人的争鬥,才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

燕國的滅亡

公孫淵在遼東建立燕國,與曹魏、蜀漢、東吳三分天下。然而,他的反複無常和小人行徑,卻為燕國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東漢末年是4國鼎立,羅貫中隻寫了魏蜀吳,他把哪一國忽視了

公孫淵在曹魏和東吳之間搖擺不定,試圖在兩強之間尋求平衡,維護燕國的生存。然而,他的這種行為,卻引起了曹魏的不滿。曹魏的皇帝曹叡,對公孫淵的反複無常深感憤怒,決心要徹底解決燕國問題。

曹叡派出了他的大将軍司馬懿,率領大軍進攻燕國。司馬懿是曹魏的名将,他帶領的軍隊戰鬥力強大,攻勢淩厲。面對曹魏大軍的進攻,燕國的軍隊節節敗退,公孫淵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公孫淵為了應對曹魏的進攻,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加強了軍事防禦,在遼東修建了一系列的城牆和堡壘,試圖阻擋曹魏軍隊的進攻。同時,他也派出使者,向東吳求援,希望東吳能夠出兵支援燕國。

然而,公孫淵的這些措施,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東吳對公孫淵的求援置之不理,并沒有出兵支援燕國。而曹魏軍隊在司馬懿的帶領下,攻勢越來越猛,燕國的軍隊節節敗退,城池一座接一座地被攻陷。

公孫淵眼看大勢已去,燕國即将滅亡,心中充滿了絕望和無助。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回天,無法挽救燕國的命運了。在曹魏軍隊的步步緊逼下,公孫淵最終選擇了自盡,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公孫淵死後,燕國也就此滅亡。曹魏軍隊占領了遼東,将燕國的領土盡數收入囊中。從此,遼東重新回到了曹魏的版圖之中,成為了曹魏的一個行省。

燕國的滅亡,标志着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局面,開始走向終結。此後,曹魏、蜀漢、東吳三國之間的争鬥,成為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而像燕國這樣的小國,則逐漸淡出了曆史的舞台。

燕國雖然隻是東漢末年的一個小國,但它的興衰曆程,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諸多特點。在群雄并起,天下大亂的局面下,像公孫度、公孫康、公孫淵這樣的地方軍閥,能夠憑借軍事實力和政治手腕,在亂世中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成為一方諸侯。

然而,這些地方政權的生存,卻非常依賴于外部環境的變化。當強大的中央政權出現,這些地方政權就難以維系,最終難逃被吞并的命運。燕國的滅亡,就是這一曆史規律的典型展現。

司馬懿率軍攻打燕國,可以說是三國時期軍事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它不僅标志着燕國的滅亡,也奠定了曹魏在東北地區的統治地位。此後,遼東成為了曹魏的重要屏障,在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司馬懿在攻打燕國的過程中,展現了他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他根據遼東的地形特點,采取了步步為營的政策,逐一攻克燕國的城池和堡壘。同時,他也善于利用心理戰術,瓦解燕國軍隊的鬥志,最終取得了勝利。

司馬懿的這一勝利,也為他日後掌控曹魏政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此後,司馬懿逐漸掌握了曹魏的軍政大權,最終取代曹氏,建立了晉朝。可以說,攻打燕國,是司馬懿走向權力巅峰的重要一步。

結尾

燕國的滅亡,雖然在曆史上隻是一個小插曲,但它卻反映了東漢末年那個動蕩時代的諸多特點。在那個群雄并起,天下大亂的時代,一個小小的地方政權,既可能在亂世中崛起,建立自己的王國,也可能在強敵的進攻下,瞬間土崩瓦解,灰飛煙滅。這種興衰更替,也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一個縮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