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作者: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孙温《绘全本红楼梦》

❂签约全网维权,抄袭剽窃搬运后果自负

贾探春是贾府第四代第一人,甚至从三代以降到第五代所有人,哪怕是贾兰都要比这姑姑略逊一筹。

贾探春的能力,对标贾母,远胜王熙凤。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当初作元宵灯谜,在探春的《风筝》谜语后,脂砚斋【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就是将探春与贾母比较。

贾母凝聚贾府众人,源于她老祖宗的身份和主心骨的地位。

贾探春能凝聚贾府众人,则源于她的才能和个人魅力,远比贾母要更难。

而同样有“才”,王熙凤不知道珍惜羽毛,注定由凤化作凡鸟,一事无成。

反观贾探春的“才”与“志气、聪慧”结合,让她的心胸和气魄远胜凤姐。

大观园改革“小试牛刀”,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就像王安石与张居正,人力有时穷,错不在他们推行的改革气魄和才能。

比较王熙凤计较蝇头小利,贾探春才是大刀阔斧、胸怀宽广之人。这也是她们作为金陵十二钗中唯二以“才”论说,结局却迥然不同的原因。

也因此上,贾探春在很多人和事上的“通透”和“通达”便极为重要,她的立场很多时候代表了“正确”。

比如在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认识上,尽管探春多是一碗水端平,但原文的一些细节还是暗示了她自有的倾向性,这就需要读书人仔细阅读了。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我是君笺雅侃红楼,为您讲述《红楼梦》里的那些事儿

林黛玉和薛宝钗确实存在竞争。

薛宝钗来贾府五年,林黛玉都不真正接纳她,还是妙玉借“五年梅花雪水”提醒她才有了后面二人关系的“破冰”。

林黛玉也终于说出对薛宝钗的看法:“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竟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长了今年十五岁,竟没一个人象你前日的话教导我。怨不得云丫头说你好,我往日见他赞你,我还不受用,昨儿我亲自经过,才知道了。”

林黛玉对薛宝钗的认可过程,一方面是两人性格不投,另一方面也源于薛家一来就图谋金玉良姻,先被黛玉看不起,就像妙玉看不上来打抽丰的刘姥姥一般。等到与贾宝玉生情后,黛玉自然就更将宝钗当做了“对手”。

然而,当两人冰释前嫌后,林黛玉真正认识和接纳了宝钗,才发现她的好处。

薛宝钗好不好,林黛玉“心似比干多一窍”,更是由敌到友,最有发言权。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史湘云自幼失怙,更需要一个像宝姐姐一样呵护她的温情,对林黛玉“抢了”她曾经在贾府的关爱,难免像钗黛最初有点隔阂。

可对贾探春来说,林黛玉是姑姑的女儿,薛宝钗是姨妈(尽管不是亲的)女儿,远近无分轩轾,互相没有利害冲突,又都是她家里的客人,感情便区分很小。

钗黛艳冠群芳,探春也就自动退出“一射之地”,并无妒忌和歆羡之意,体现的是她的心胸。

不过,是人总会有感情的偏颇,史湘云更喜欢薛宝钗,王熙凤更支持林黛玉,都是明面表达。

王熙凤是不在乎,史湘云是率真坦白,她俩个都是光棍,立场鲜明。

可贾探春就要隐晦多了,关于她对钗黛的立场和倾向,很难预判。

如果细读原文,可能有两件事让人津津乐道,隐约表现出探春的某些立场。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第六十二回)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二月没人。”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

(第七十五回)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尤氏笑道:“这话奇怪,怎么撵起亲戚来了?”探春冷笑道:“正是呢,有叫人撵的,不如我先撵。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咱们倒是一家子亲骨肉呢,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贾探春关于钗黛的直接表态,似乎也就这两件事:她忘了林黛玉的生日。她撵了薛宝钗别再回大观园。

探春的表达,似乎是对钗黛都一般,毕竟忘了黛玉生日和撵宝钗离去都不应该。

尤其是“撵”薛宝钗尽管是气话,实际也表明了探春对薛家常住得一些个看法。好在当时李纨做了缓冲叮嘱薛宝钗过后再回来,不然宝钗真是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可太尴尬了。

至于贾探春“忘了”林黛玉生日,反而是个非常重要的伏笔,作者故意借此引出花袭人的“就只不是咱家人”的说法。

我们看贾探春数的那些人,全都是贾家人,林黛玉最终确实没有成为“贾家人”。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这还不算,袭为钗副,袭人讲出林黛玉不是“咱家人”,算是代薛宝钗说。宝钗是探春日后的二嫂,也是咱家人。

可袭人又不只影射宝钗。她与林黛玉同一天生日,二月十二为花朝节,是花神的生日。花袭人与林黛玉又都是草木人,互为影射。

此时袭人固然被王夫人内定给了贾宝玉,就像贾母内定林黛玉一样。可未来袭人竟是被嫁给蒋玉菡。结合芙蓉花签影射黛玉姻缘的昭君出塞故事,又有潇湘妃子之说,可知林黛玉之所以不是“咱家人”,是被远嫁异国做了王妃。

贾探春的结局,也是远嫁异国为王妃,与林黛玉相同。这就不得不提起潇湘妃子的隐喻。

潇湘妃子是贾探春给林黛玉取的号,讲的是娥皇女英二女同嫁舜帝的典故。

贾探春“忘了”林黛玉的生日,引出袭人说她不是“咱家人”,只因黛玉最终与她效仿潇湘妃子二女同嫁,如昭君出塞一样远嫁异国为王妃去了。

探春的“忘”,是作者故意安排,算是“张口忘言,提笔忘字”,并不是探春真对林黛玉有看法。

既然说到潇湘妃子,就不得不提当初取号这件事。那是贾探春与林黛玉最好的一次互动,也是二人未来远嫁的伏笔。

原本贾探春给自己取号“蕉下客”,林黛玉就打趣她是一头鹿,典出“蕉叶覆鹿”。预示探春未来是真正的富贵得“鹿”之人。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贾探春当然不服,反手就给林黛玉一个“潇湘妃子”的名号,打趣她要为“林姐夫”流干眼泪。说明二人关系亲密,不生分。

其实,真正让林黛玉流干眼泪的“林姐夫”就是探春的哥哥贾宝玉。而随着她们一同远嫁,黛玉再流泪也是为与宝玉的分别,并不是为了她二人的“夫君”。详情可见《题帕三绝·三》和《桃花行》,不多赘述了。

此处有一个小细节特别容易被忽略,却恰恰凸显出贾探春对林黛玉的真实感情。

(第三十七回)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

贾探春最喜欢“芭蕉”,所以秋爽斋才有“晓翠堂”,就是为了观赏芭蕉而设。

“秋爽居士”得自梧桐树。

“蕉下客”得自芭蕉。

最终确定“蕉下客”之名,就源于探春喜欢芭蕉。

那么,芭蕉是什么?当日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说了出来。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第十七回)宝玉道:“此处短两植,其意暗蓄‘红’‘绿’二字在内。若只说蕉,则棠无着落;若只说棠,蕉亦无着落。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贾政道:“依你如何?”宝玉道:“依我,题‘红香绿玉’四字,方两全其妙。”

红香,指海棠。

绿玉,指芭蕉。

海棠与绿玉结合便是“红香绿玉”,实际上影射的是宝黛姻缘,才有“依我……两全其妙”的说法。

“绿玉”就是黛玉,芭蕉隐喻黛玉。潇湘馆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预示“芭蕉”黛玉离去之意。

贾政当时嘴里说着“不好,不好”,结果却默认了。结合他评价潇湘馆“若能月下在此窗下读书,不枉虚此一生”,可知贾政与贾母一样支持宝黛姻缘。

只可惜“红香绿玉”被贾元春不喜欢,硬改成了“怡红快绿”。去掉的“香玉、绿玉”表明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

黛玉,就是绿玉。“西方有石,其名为黛”。黛者,山青为黛。绿到极致近乎黑为黛色。所以又有绿鬓红颜,黛眉绿鬓形容女儿之美。

香玉更是黛玉,“小耗子偷香芋”典故,指出“盐课林老爷的千金才是真香玉”。也算讽刺了贾元春“有眼不识真香玉。”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元春不喜欢黛玉,宝钗才劝宝玉将“绿玉春犹卷”改为“绿蜡春犹卷”。“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绿玉形容芭蕉,如黛玉。

绿蜡形容芭蕉,如宝钗。

二者“质量”看似相同,实际却天差地别。

贾探春“最喜欢”芭蕉,这句话无疑表明立场:她喜欢林黛玉!

探春喜欢林黛玉,“认识真香玉”与贾母、贾政同一立场。

元春不喜欢林黛玉,“不识真香玉”与王夫人同一立场。

元春判词说“三春怎及初春景”,其实是一句反讽。意思是姐妹二人同为帝王妃,元春嫡出远胜探春庶出,结果二人的眼界、能力和胸怀,恰好南辕北辙。

贾元春任性妄为,是非不明,在贾府与皇帝关系破裂的事上不作为,还推波助澜,最终“虎兕相逢大梦归”,害了贾家与自己。如果换成明是非,懂进退,有眼光的探春,贾府结局肯定不同。

贾探春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她不经意的两次说话,吐露真情实感

只看贾探春与贾元春的对比,结合她喜欢的芭蕉影射“黛玉”,就知道探春在钗黛之间更喜欢林黛玉无疑。

未来二人的命运更是牵挂最深。探春判词图画中放风筝的两个人,当预示二女同嫁。林黛玉很快去世,只剩下探春一人孤悬海外,便是图画所示在海上大船上掩面而泣的女儿。

至于薛宝钗,贾探春也并不反对,毕竟那是她的表姐和未来二嫂。只是没有林黛玉那么喜欢到人生“相伴”的地步。这又与史湘云与薛宝钗的关系近似。

或许,这就是宿命吧!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