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作者:热情的金桔A

前面讲了思想,其实,科技里面也有思想,文学艺术里面也有思想。没有思想的科技文艺,就没有灵魂,纯粹技巧而已,有何看头?

二、科学技术

1.医学。

春秋战国医学,主要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认识人体、辨证论治。

1】经脉学说。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种经脉学佚书,即《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还出土了两种诊断学佚书,即《脉法》和《阴阳脉死候》;更出土了一种已佚的医方专书,且口《五十二病方》。五种古医学佚书,合写在一个帛卷上。从这些医书的内容来看,都写成于《素问》和《灵枢经》之前。

《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分别记述了每一条脉的名称、循行过程、主病病候和灸法。两部灸经,都只用灸法,不用针法,但却有贬石疗法。

2】方剂学。

《五十二病方》中在使用灸法或贬石疗法时,只指出某一体表部位。病方上的药名,据初步统计有二百四十三种,不见于《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的接近一半,说明当时药物学已有很大成就。事实上当时已有汤剂、丸剂、散剂等,而且已有丸的名称。外治法在书中占很大比重,除了用药物外效和灸法、砭法之外,还有药浴法、烟熏或蒸气熏法、熨法、按摩法、角法(类似后来的火罐疗法)等。

3】防疫学。

《秦律》规定:乡官发现乡里有麻风病人必须向官府报告,由官府派医生检查证实后采取措施。《秦治狱案例》有一条“疠”说:某里的里典(乡官)甲带同里人丙前来,报告说:怀疑丙患麻风病。讯问丙,丙说:头疮三年,眉毛脱落,不知何病。接着就命令医生丁诊断,丁诊断说:病人没有眉毛,鼻梁折断,鼻腔损坏,刺鼻孔不打喷嚏,下肢从关节、膝部到脚向下瘫痪,并有一处溃疡,手上没有汗毛,呼号时声音气急败坏,从而断定病人患麻风病。这说明当时医师对麻风的诊断已很有把握。

按照《秦律》,麻风患者必须迁到政府所设的“病迁所”实行隔离。如果麻风患者有罪,可以判决死刑,采取沉杀水中或活埋土中的办法。这说明当时已很重视防止麻风的传染。

4】导引术。

《庄子·刻意篇》说:“吹峋呴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体育锻炼是为了却病延年。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马王堆导引术

5】医学分科。

《周礼·天官》冢宰的属官有医师(大医师)、食医(管理营养卫生的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又有兽医。民间也已有各科医生,有带下医(妇科医生)、小儿医(小儿科医生)、耳目痹医(耳目科医生)等。这时疾医主要医治的流行病,春天有痛首疾(头痛病),夏天有痒疥疾(疥癣、疖子等痒痛的皮肤病),秋天有疟寒疾(疟疾),冬天有嗽上气病(咳嗽气喘病)。疡医主要医治的病有肿疡(臃肿的疮)、溃疡(溃脓的疮)、金疡(刀伤)、折伤(骨折伤)。医生诊断病情,“以五气、五声、五色眡其死生”,已经普遍采用“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等方法,大陆传统医学上临床观察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这时都已有了。

6】扁鹊。

扁鹊,即秦越人,齐国渤海郭(今河北任丘北)人。曾从长桑君处得到许多“禁方书”(不公开的丹方医书)。相传晋大夫赵简子生病,五天不省人事,请扁鹊诊治,扁鹊断定“血脉治”(血脉循环正常),不出三天会好转。又有虢国太子得急病暴卒,扁鹊进去诊察,发觉他耳朵里有声音而鼻翼扇动,两股内侧还是温的,断定是“尸厥”(昏迷假死),可以抢救。扁鹊就用针法、熨法和汤剂结合治疗,过了二十天太子就康复。当时人“尽以为扁鹊能生死人”,扁鹊说:“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扁鹊主张早期发现病情,早日加以治疗,反对“信巫不信医”。他根据各地人民的需要而行医,在邯郸做“带下医”,在洛阳做“耳目痹医”,在咸阳做“小儿医”。秦国的太医令(官名)李醓妒忌他,竟把他刺杀了。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7】《黄帝内经》。

《素问》是大陆第一部有系统的医学著作,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部分。《素问》非一人一时之作,是一个学派在较长时期内写成的,主要部分写成于战国时代末期。

《素问》假托黄帝所作,同当时的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有着密切关系。对病源学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致病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外因是风雨寒署的侵袭,内因是饮食起居喜怒的不节,因而造成阴阳失调,引起疾病。

《素问》重视疾病的预防。在预防体外疾病因素侵袭的同时,特别强调人体内在的预防因素。特别强调疾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主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认为“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素问》不但用阴阳失调来解释病因,也还用阴阳学说来阐述人体生理和说明病理。它认为,五脏属于阴,必须“藏精气而不泻”;六腑属于阳,必须求其通达,“传化物而不藏”。还认为,必须根据阴阳的变化来进行病理的分析,来判断虚实、寒热、内外等,从而确定辨证论治的准则。

《素问》这些医学理论,莫定了祖国医学优良传统的基础。

《灵枢》主要讨论经络学说,如何进行针灸治病。明确记载了十二经脉循行走向、络属脏腑及其所主疾病,已有十二经脉“如环无端”互相衔接、互相表里的概念。它还论述了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脉等,认为经络可以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重要的意义。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2.数学和物理学。

《墨子》里面有很多数学和物理学、化学知识,非常先进,但是,这些是为非战思想服务的。

《墨经》。墨子很重视物质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器械的不断创造,杠杆、滑车、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应用,后期墨家对此有进一步发展。墨家曾经对物质世界进行具体的分析,他们把空间称为“宇”,把时间称为“久”(即“宙”)。他们认为物质的运动共有六种方式:

(一)本质未变而外表已变,这叫做“化”。(改变)

(二)一部分物质从整体分离了去,这叫做“损”。(变小)

(三)另外有物质附加到原来的物体上去,这叫做“益”。(变大)

(四)循环旋转的运动方式,这叫做“儇”。(旋转)

(五)在一个空间内物体的更换,这叫做“库”。(更换)

(六)一件物体所处的空间移动,这叫做“动”。(移动)

3.天文学。

天文学和历法的进步,是为重农服务的,耕战越发达,天文学和历法越进步。

春秋中期,由于采用立圭表测日影的方法,能够精确测定夏至和冬至,历法开始精确,以含有冬至之月为正月,以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一年,并开始采用十九年插入七个闰月的办法。

古代四分历,包括《颛顼历》和《殷历》等,是大陆古代建立在严密科学基础上的历法。《颛顼历》的测定年代当在公元前三六O年左右。这种古四分历的岁实(回归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闰法为十九年七闰,是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历法之一。它的回归年长度与西方古代名历《儒略历》(创于公元前六四年)是相同的,但大陆古四分历的创造要早三百年。

由于大陆古代使用阴阳历,十九年七闰,对于农业季节的掌握不大方便,这时创立了二十四个节气。

战国时代每日的记时,由十二时制变为十六时制,次序为平旦、晨、日出、夙食、日中、日西中、日西下、日来入、日入、昏、暮食、夜暮、夜未中、夜中、夜过中、鸡鸣,见于甘肃天水县放马滩秦墓出土秦简《日书》。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到战国时代,已有专门观测星辰运行的占星家,齐国有甘德,楚国有唐昧,赵国有尹皋,魏国有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甘德和石申在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60年左右)精密地记录了一百二十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他们所测定的恒星记录,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长沙马王堆《五星占》

4.地理学。

地理学也是为农家服务的,说到底,是为耕战思想服务的。

春秋战国由于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各种手工业所需原料的交流,商业的发展和各地土特产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使得人们眼界宽广,地理知识大为丰富;同时为了适应统一事业的需要,就出现了全国性的地理志。其中以《禹贡》与《山海经》两书最为重要。

《禹贡》假托是夏禹治水时期的作品。它把全国疆土划分为九州,分别叙述了山脉、河流、土壤、草木、田赋和少数民族分布状况,还总叙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记载了分五服缴纳贡赋的制度。用九州来作为全国的区域规划,是适应即将建立的统一王朝的需要。所用九州的名称是新创的,有的采用了水名(如雍州、兖州),有的采用了山名(如荆州),也有采用古部族或古国名的(如徐州)。正因为九州的划分出于新创,《禹贡》的九州就和《周礼·职方氏》、《吕氏春秋·有始览》的九州不同。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山海经》把全国疆土划分为南、西、北、东、中五个部分。它以记述各个地区的山脉为主,讲到了有关的水流、草木鸟兽和矿物等特产,第一次对大陆广大山区的地理和矿藏进行了探索,作了具体的记录。这书既有科学的内容,也杂有巫术迷信成分。

三、文学

1.《诗经》。

《诗经》的颂和雅大部分是西周甚至商朝时期的诗歌,但是,风大多数是春秋时代的民歌,反映各地的风土民情,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孔子选定《诗经》作为自己教学生的主要教材,他的中心思想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史学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屈原。

1】屈原。

屈原名平,生于公元前三三九年,出身于楚国贵族。楚怀王时,他做到左徒的高官,掌管出纳号令。他主张通过制定新法令来改革楚国的政治,联合齐国抵抗秦国。他认为“背法度而心治”犹如无辔而御烈马,是很危险的,必须做到“明法度之嫌疑”,“国富强而法立”他要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偏邪)”,就是要选拔贤能担任官吏,按照法令的准则来办事而不能发生偏差。结果他遭到子兰(楚怀王幼子)、郑袖(楚怀王宠姬)和上官大夫等贵族的迫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免除他的官职,并把他流放。顷襄王继位后,他又再度被放逐。等到楚被秦攻破,国都郢失守,他就投汨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诗歌,不是为了写诗,而是为了说明自己的政治抱负,是一种极具思想性的载体,始终寄予希望的是美好的政治,爱国的情怀,家族昔日荣光的恢复。他吸收了民间文学形式,采用了方言声韵,融合了神话传说,创作了长篇的诗歌。热烈的爱国情感,丰富无比的想象力,美丽的词藻,使得屈原的诗篇成为不朽的杰作,他的政治抱负也就感人至深。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现代人心中的屈原

2】《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大陆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二千四百多字,诗人通过对自已的战斗历程的回溯和未来道路的探索,表现了他追求崇高理想的坚贞意志和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揭露了楚国政治的腐败和黑暗势力的猖狂。诗中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喻,编织神游天上等幻境,文采绚烂,结构宏伟。鲁迅指出:屈原的《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较之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屈原的光辉诗篇,继承了《诗经》的优秀传统,开拓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对大陆文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3】《楚辞》。

在《楚辞》中除了《离骚》以外,主要作品有《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等篇。

《九歌》是祭祀鬼神的乐曲,原是楚国民间歌舞,经过屈原重新创作加工,就显得更美妙了。《天问》,从自然现象和神话一直问到远古的历史传说,是一篇美丽的史诗。原来在楚国的宗庙和神祠里,壁上往往绘有关于自然现象、神话和远古历史传说的大幅壁画,《天问》正是针对这些壁画所描写的神话传说来发问的。全诗一干五百多字,诗句大体以四言为主,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表达了屈原对传统思想的怀疑和探索真理的精神。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为前人所不敢言。”

屈原以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继起创作《楚辞》,“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没有思想性的作品,终究不过是昙花一现。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3.散文。

1】诸子散文。

以《庄子》最为瑰丽,《韩非子》以寓言说理,《荀子》善于博喻,《墨子》过于质朴,《吕氏春秋》也可读,即使是《孙子兵法》也可读性非常强,无论怎样,因为思想深刻,都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2】史传散文。

以《左传》最为像小说,绘声绘色。《国语》记言也不错。

4.小说。

百家争鸣里面有小说家。

《汉书·艺文志》著录有《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天乙》、《黄帝说》等小说十五家,都以古人命名,谈的该是有关这些人的故事小说。班固说这些著作“非古语”,“浅薄”,“迂诞”,出于“依托”。《伊尹说》二十七篇,今已失传。《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述伊尹“说汤以至味”,列举各地土产的美味,该即出于小说家的《伊尹说》。孟子曾竭力驳斥“伊尹以割烹要汤”之说,该即出于小说家。

司马迁曾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大概指的就是《百家》这部小说,可知《百家》也是谈古人的故事的。

那么多小说,到汉朝就失传了,原因就在于它们没有思想性。

四、艺术

1.音乐歌舞。

周公创立礼乐制度,乐特别发达。

《诗经》原是用音乐伴奏歌唱的诗歌总集,分为领、雅、风三种曲调。“颂”是有舞蹈的祭神歌曲,伴奏乐器有琴、罄、钟、镈等。“雅”原是一种竹筒状的节奏乐器,因为这种曲调用“雅”节奏,“雅”就成为曲调名称。“雅”的伴奏乐器有琴、瑟、笙、钟、罄等。“风”是指各国民间流行的曲调,伴奏乐器有琴等。

到春秋后期,礼崩乐坏,就开始出现“新声”。“新声”就是一种新曲调。据说晋平公欢喜“新声”,掌管音乐的师旷就说:“公室将卑乎l”还据说,卫灵公到晋国去,经过浪水,夜半听见有人弹奏“新声”,很是欢喜,把乐师师涓(当作师延)召来“静坐抚琴而写之”,把这种新曲调记录下来。卫灵公到了晋国,晋平公设宴招待他,卫灵公便把师涓召来“援琴鼓之”,没等弹完,师旷就从旁制止,说:“此亡国之声,不可遂也。”这种“新声”,首先是从中原地区郑卫两国的民间产生的,因此也称为“郑卫之音”,或者称为“桑间濮上之音”。

适应新曲调的需要,伴奏的乐器也有改变,战国时代流行的乐器除了琴、瑟、笙、钟、磐以外,还有竿、筝、筑等民间流行的乐器。

原来贵族的音乐,主要是配合着礼仪演奏的。这种配合礼的乐,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庄严,因此曲调讲究“中平”而“肃庄”,这种庙堂之上的“雅乐”,伴奏的乐器以打击乐器鼓、钟、磐为主,也就是金石之音。随着民间音乐的发展,出现了“新声”的曲调,婉转曲折而动听,这是音乐的进步。伴奏的乐器就以丝竹之音为主,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当时孔丘站在贵族立场,反对这种“新声”便说:“郑声淫”,“恶郑声之乱雅乐也”。但是历史的潮流是没法阻挡的,人们爱听的是“新声”而不是“古乐”,是“郑卫之音”而不是“雅乐”。魏文侯就曾说:“吾端冕(穿礼服戴礼帽)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

战国时代第一等大墓中陪葬乐器以编钟、编磐为主,因为这是“礼”的需要,当时很讲究用礼乐制度来维护统治。当时制作的编钟、编磐也有进步。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一九七八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国君主的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精美乐器,铜编钟有六十四件,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钟架分上中下三层。钮钟铭文为律名和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可能是用来定调的。甬钟正面隧、鼓部位(即钟口沿上部正中和两角部位)的铭文为阶名,是该钟的标音,准确敲击标音位置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音阶的乐音。每件甬钟都有两个乐音,能配合起来演奏;甬钟的下层在演奏中起烘托气氛与和声作用。

甬钟反面各部位的铭文可以连读,记载了曾国与楚、周、齐、晋等国律名与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钟架中下层悬挂编钟的配件上和编钟所在的横梁部位,都刻有标音文字,以便演奏中根据一定音调的需要临时调换编钟位置,重新配合使用。经过对整套编钟每钟两音的测定,从低音到最高音,总音域跨五个八度之多。在中心音域三个八度的范围内,十二个半音齐全,而基本骨干是七声音阶结构。说明当时已懂得八度位置和增减各种音程的乐理。根据试奏结果,它已能演奏采用和声、复调和转调手法的乐曲。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桑猎宴乐壶(故宫博物院藏)上的图案,描写有吹竽、打击编钟和编磐、打鼓、弹琴瑟和舞蹈的情况。宴乐椭杯(上海博物馆藏)上的图案,也描写有一人坐着打击编钟,编钟一列挂在饰有龙头的架座上;下面有一人打鼓.鼓座作双鸟背立形,左方有一人坐着弹琴,右下方有两人细腰长袖,相对而翩翩起舞。

2.杂技。

《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君”的故事。“据说“宋元君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就是使用高跷一面趋驰,一面以双手轮流飞跃七剑,使五剑常在空中飞舞,这是使用高跷表现“弄剑”的杂技。

体育活动还有举鼎比赛、蹴鞠比赛、角抵、剑道、射道等选拔军事人才的项目。

演艺活动俳优说笑话演剧、讴歌、投壶、弈棋、六博、斗鸡走狗等。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3.书法。

一九五四年六月在湖南长沙南门外左家公山的战国墓中发现一件竹筐,藏有竹筹、无字竹简、铜刀和毛笔。筹就是算,是计数的工具。铜刀就是削,也就是书刀。毛笔放在竹管里。笔杆是用竹削成的圆柱,长十七点八厘米,径零点五厘米,头部剖为数方,笔头即插入其中。笔头用兔箭(兔背上的毛)制成,插入笔杆头部之内,外缠细丝线,笔头露于外部的部分长四点二厘米。笔杆连笔头全长二十二厘米。这笔的杆很细,笔头的毛锋长,适宜于写字和绘画。这种笔的制造方法,汉代以后曾长期沿用。这样把笔杆头部剖成几方而插上笔头的办法,是便于随时更换笔头,和现在的钢笔可以随时更换笔尖的情况差不多。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目前出土的书法作品,以楚国范围最为典型。1993年10月在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郭店一号楚墓M1发掘出竹简,共804枚,为竹质墨迹。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这种书写,十分流畅,具有美感,不同于李斯的小篆

4.建筑。

现在能够见到的实物建筑是墓室建筑,以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最为典型。曾侯乙墓为大型岩坑竖穴木槨墓。槨室分中、东、西、北四室,内葬主棺二重,陪葬棺21具,狗棺1具,总面积近220平方米。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5.雕塑。

湖北江陵望山和天星观楚墓出土神像,都是左右双身,作钩状的龙形,头戴长的鹿角.其用途当是辟除邪鬼的。这类怪神像雕刻得很生动,把一副张牙舞爪的神情完全表达了出来。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战国楚国 虎座凤鸟悬鼓

楚墓出土的木制容器、乐器、饰物和葬具中,有加工雕刻的。木豆有盖和盘合成一只鸳鸯的,有木卮的盖上和本身周围雕刻蟠蛇的。有以雕刻的木虎座和凤架来悬挂鼓的,双凤立于双虎的背上,鼓悬挂于双凤之间,系于凤冠之上,很是精美。这种“虎座凤架鼓”,多数出土于湖北江陵的楚墓中。江陵雨台山七座楚墓各出土木鹿一件,鹿侧首卧地,脚弯曲放在腹下,身首分雕合装,鹿角插接于首上,有的在臀侧插接小鼓,用作小鼓的木座。

楚国因为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浪漫气息浓郁,在艺术上特别具有神采。

6.绘画。

1】青铜器刻画。

一九三五年河南汲县山彪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全器共有红色金属嵌成的图像四十组,图像中共有二百九十二人,表现出了格斗、射杀、划船、击鼓、犒赏、送别等种种战时的动态,是一幅战国时代的战争图。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一九五一年河南辉县赵固镇战国墓葬中出土的宴乐射猎纹铜鉴,图像以一座大建筑为中心,左右配列了乐舞者各一组,左边的人正在一面打编钟一面舞蹈,右边的人正在一面打编磐一面舞蹈。再下有厨房,有送递饮食的。另外有林园,有射猎的,有划船的,有替马洗浴的。总计全图有三十七人、三十八只鸟兽、六十六件器物,描绘出各种动态,是一幅战国时代描写官僚地主举行宴会和进行射猎的图。

2】帛画。

一九四九年长沙东南近郊五里陈家大山的战国楚墓里曾出土一张帛画《龙凤妇女图》。画上有一个侧面的成年妇人,腰极细。妇人面向左而立。头后挽着一个垂髻,发上有冠,冠上有纹饰。衣长曳地,下摆像倒垂的牵牛花,向前后分张。腰带很宽,衣袖很大。袖上有些繁复的绣纹,袖口较小。袖口和领襟都有黑白相间的斜条纹,衣裳也是黑白两色。在下裳的白色部分有些简单的旋纹。妇人的两手向前伸出,弯曲向上,合掌敬礼。妇人头上,在左前面飞翔着一只凤鸟。这只凤鸟面向左,头向上,两翅上张,尾上有两只长翎,向前弯曲,几乎和头部相接触。两只脚一只向前曲着,一只向后伸着,都露出了有力的脚爪。凤鸟的前面有一条一只脚的龙样的动物,头向上,和风鸟正对着,头部左右有两只角,身子略作蜿蜓而竖垂。身子上有环纹六节。

老张讲历史:春秋战国文化

这是楚国绘画,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浪漫气息。

五、烹调技术

烹调技术已有蒸煮、爆烤、煎熬等种,主要食品除粥饭外,菜肴有肉类、蔬菜以及菜羹、肉羹等,羹比较普遍。饮食用具主要是箸(即筷子)和匕(即匙)。当时流行窄柄舌形的铜匕和漆匕。《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这是说吃菜羹需用筷夹取汤中的莱来吃,没有菜的羹就不用筷而只用匙。

肉类原来只有富贵人家能吃到。孟尝君食客有三等,下等住“传舍”的“食无鱼”,中等住“幸舍”的才“食有鱼”。一般人民要七十岁才有可能吃到肉。孟子说:“鸡豚狗食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豚”是小猪,“彘”是大猪。当时所吃的肉,狗肉比较普遍,市上常有屠狗为职业的,称为“狗屠”。秦始皇的刺客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就是“狗屠”,荆轲经常和许多“狗屠”同饮酒于市的。当时富贵人家也还有吃熊的脚掌的,因为熊掌的美味超过了鱼,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当时烹调技术已非常讲究调味,《吕氏春秋》有《本味篇》,载有伊尹以调味进说于汤的故事,《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著录有《伊尹说》二十七篇,《本味篇》即采自《伊尹说》,伊尹所说调味技艺反映了战国时代的情况。伊尹说:“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攫者臊,草食者膻,臭恶犹美,皆有所以。”认为所吃的肉类有三种,水居动物的肉有腥味,食肉动物的肉有臊味,吃草动物的肉有膻味,它们虽然都有恶劣的气味,却能烹调出美味来。

伊尹解释调味技艺说:“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剂)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不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太甜),酸而不酷,咸而不减(“减”通“咸”,“咸”是充满),辛而不烈,澹(淡)而不薄,肥而不䞀(过肥)。”所谓“五味”是指甘、酸、苦、辛(辣)、咸,所谓“三材”是指上述三种肉类。

这是说调味要先加水,用火煮沸,必须加入克制“腥”、“臊”、“膻”的调味品,才能除去这些气味,再先后加入定量的调味剂,使得鼎中烹调的食物起着“精妙微纤”的变化,从而得到美味。既要烧得“熟而不烂”, 又要调得五味适中,更要肥淡适当。

还特别讲到了七种著名的调 味品:“和之美者,阳朴之薑,招摇之桂(桂花),越骆之菌(香菇),鳣鲔之醢(肉酱),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卵”可能是鱼卵制成的调味品。“其色如玉”的露也是一种调味品。

《本味篇》还列举许多美味的鱼、肉、蔬菜和水果,其中夹杂 有神话,如说“昆仑之蘋,寿木之华(花)。”也有当时著名的土产,如洞庭之鱄,云梦之芹,具区(今太湖)之菁(芜菁),江浦之橘,云梦之柚等。

最后,让我们欣赏大餐,屈原《招魂》(选段)——

“…………

室家遂宗,食多方些。

稻粢穱麦,挈黄梁些。

大苦咸酸,辛甘行些。

肥牛之腱,臑若芳些。

和酸若苦,陈吴羹些。

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鹄酸臇凫,煎鸿鸧些。

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

粔籹蜜饵,有餦餭些。

瑶浆蜜勺,实羽觞些。

挫糟冻饮,酎清凉些。

华酌既陈,有琼浆些。

…………”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