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导语:马和之作品构思巧妙、笔法超脱,创中国传统绘画十八描中“蚂蟥描”技法,别开生面。更厉害的是他还将人物与配景山石树木相结合,使得人物与景物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形成了典型的图式风格。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唐风图卷》局部

南宋宣和画院是个神仙打架之地。艺术皇帝宋徽宗招考画师时不求形似,而重意境。

他出的考题由实物变为一句诗或词,如“野渡无人舟自横,蓝田日暖玉生烟、春风十里马蹄香等等”,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画笔如何着力?

然而高手如云的御画院的第一人却并非画院出身,而是进士及第官至兵部侍郎,他就是师承李唐,自创蚂蟥描的马和之。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唐风图卷》局部

个性到极点的蚂蟥描

“凡画,人物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今天来看无论是人物、山水、花鸟还是车马或是台谢都是绘画创作好的主题,要想画出好的作品一样很难。

中国的人物画,从有作品传世的顾恺之算起已有近一千六百年历史。然而发展却极其缓慢,历经隋唐、五代至北宋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即使是北宋中期的李公麟延续了王维、韩幹等人的风格,在写真表现方面较之前代有了较大推进,但是依旧没脱离只是点缀的功能。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闲忙图》局部

到了北宋后期,李唐开始注重人物与背景山石树木的呼应关系。他在人物的描绘上采取了与树木山石相统一的勾勒描写手法,令笔法劲简、线条转折粗细变化跳跃。马和之在李唐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使笔墨摆脱了受制于人物造型的禁锢,将笔墨由“以表现人物造型功能为主”向“强化笔墨本身审美”的转变。

虽笔墨本身的审美价值在马和之以前已经受到重视,但马和之的作品,更加凸显了笔墨的地位,已经呈现出超越其造型功能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个人符号化的抽象审美语言,那就是“蚂蟥描”。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

蚂蟥描是马和之在吴道子“莼菜条”笔法上的演变,其不同之处在于,蚂蟥描更加突出了笔法变化的随意性。

用吴道子风格的《送子天王图》与马和之的《诗经·鹿鸣之什·四牡》进行比较,就能够看出二者同为简括一派的疏体。只是,吴道子笔法流畅遒劲,而马和之的笔法在吴道子的基础之上线条短而多且蜿蜒流动。人物线条表现并没有严格按照树木山石或衣褶结构组织,笔法变化更加地随意自由。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诗经·鹿鸣之什》局部

青出于蓝的《后赤壁赋图》

马和之师承李唐,这从他的《后赤壁赋图》中对崖壁景象的布局样式就能看出。因为他的山体结构、泉眼位置、礁石布局等多处如出一辙。就连画面气质,也是一脉相承的以淡墨为主,重墨略施点染以一种灰蒙苍茫的视觉感受,来呈现“赤壁”这一情节,表达其对时空、历史与人生的感怀。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李唐、马和之《赤壁图》对比

对经典图示的学习与借鉴,是传承优秀经验的直接方式之一。马和之在《后赤壁赋图》的笔墨运用与空间营造上,较之李唐的《赤壁胜游图页》显然有了较大的进步,画面视野更加开阔,更能营造出宏大历史的时空感,可以说马和之的《后赤壁赋图》几乎是李唐的《赤壁胜游图页》的压缩拉长版。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李唐《赤壁胜游图页》局部

不同的是,李唐的《赤壁胜游图》是对苏轼游览“赤壁”这一情景的再现,在一定程度上,抒发诗人对赤壁的复杂情感。马和之的《后赤壁赋图》则是以苏轼为主体人物,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意的再现,来表现“赤壁”。

马和之以苏轼作为绘画主体,旨在突出苏轼的文学成就。通过画面俯瞰的开阔视角、精妙的笔法与墨色、悠远苍茫的意境,表现出了苏轼深刻的人生体悟,展现出了对沉浮荣辱的豁达。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李唐《采薇图》局部

此外,在《后赤壁赋图》中还能看到李唐《采薇图》中用于描绘人物的笔法,他们都是将人物置于自然景物之中,并且同时兼顾人物笔墨与背景融合。然而马和之与李唐相比,显然更加注重人物与配景的整体关系,更加自由超脱,墨色变化更加丰富细腻,人物与背景的气韵更加连贯生动。

李唐虽然在人物的笔墨与背景融合的表现上有所突破,但仍没有摆脱“客观物象”对于笔墨的束缚。仍局限于“造型”这一功上,笔墨还处于建立在造型之上的从属地位。从马和之的《后赤壁赋图》局部以及《诗经·小雅·节南之什》局部中能够看到,在人物表现上,笔墨本身的审美已经上升到了较高的位置。

南宋人物画家马和之,在吴道子笔法上演变,所创蚂蟥描有何不同?

《诗经·小雅·节南之什》局部

同时马和之更是在李唐的基础之上,将人物表现的笔墨与配景山石树木的笔墨表现相结合 的尝试推向成熟。使得人物与景物融为一体,浑然天成,形成了典型的图式风格,不得不说是对人物画发展上的开拓。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