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

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

本文整理自——

《情节线:通过悬念、故事策略与结构吸引你的读者》

简·K.克莱兰 著

版权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所有,转载请联系后台

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 是人,而不是角色。角色只是画像。

——欧内斯特·海明威

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

忠实于人的真实感受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我知道,对你来说这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但彻底认同这一事实是塑造形象逼真的角色的关键。例如,一句嘲讽人的话可能会令一个人勃然大怒,而另一个人可能对此无动于衷。有人会觉得这样的嘲讽很滑稽,而有人会觉得其令人很受伤。同样的道理,某件事会让一个国王大喊:“砍掉他的头!”而另一个国王对这件事只是稍感不快;第三个国王可能会感到悲伤;第四个国王可能会感到无聊。

你需要对自己塑造的人物会对事件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人物的对话、行为和想法就会显得不真实或平淡。而如果你做到了,事件就会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从而推动故事的发展。在运用这个概念时,很关键的一点是,不要认为可以用自己的感受来衡量别人的感受。我们必须把自己和我们创造的人物分开,让他们拥有独立的个性。

例如,你对你母亲的感觉如何?如果你爱你的母亲,你可能想不通别人为何不爱他们的母亲。事实上,与母亲关系紧张的大有人在,有些人甚至跟他们的母亲一点联系都没有。基于这个现实,如果你不知道这个特定的母亲和那个特定的孩子之间的具体情况,你怎么能描述一个母亲对她孩子的爱?

例如,在杰西卡·斯特劳瑟2017年的小说 《差点错过你》(女性悬疑小说)中,母亲维奥莱特在她的丈夫绑架了他们的儿子贝尔时伤心欲绝。这种冲突是此类情形固有的,但光凭这一点就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因为维奥莱特太在意儿子了。例如,她睡在贝尔的床上,闻着贝尔留存的气味。

相比维奥莱特对贝尔的热情,辛西娅· 德阿普里斯·斯威尼2016年的文学小说 《巢》 中弗兰茜对自己孩子的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弗兰茜有四个孩子,人们形容她“无所事事”,后来又说她 “有点刻薄”。由于受到维奥莱特的细心呵护,贝尔知道母亲深爱着自己,并会尽一切可能保护自己。弗兰茜的孩子们则知道他们只能自生自灭。这两个女人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理解母性,每一个情节都是从这一核心差异有机地发展起来的。

为了把情节设计好,你需要知道人们关心什么、为何关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并未过时。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博士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他发现,在基本生理需求 (清洁的水、新鲜的空气等) 得到满足之前,你是想不到其他需求的。然而,一旦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你就会有其他需求。根据马斯洛博士的说法,当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你会觉得自己处于稳定而安全的环境中,你会依序寻求归属感 (或爱)、尊重和自我实现。

有意思的是,这种需求层次与约翰·D.麦克唐纳对冲突的评价一致,他认为冲突可以分为三类:生理、心理和精神 (或者是三者的结合)的冲突;认为渴望 (或需求)互相交织的思想是至关重要的。人是复杂的,他们的渴望也是复杂的。

正如棒球传奇人物尤吉·贝拉所说:“棒球比赛90%靠的是心理,其余的才是靠身体。”生活是随时变化着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挑战的结合体。故事创作应主动接纳现实世界的复杂性。通过审视人们的渴望如何导致冲突,以及这些冲突如何折射人物的首要动机,故事就能够给出读者渴望的情感真相。

你可以利用读者的期望来增加精彩的转折,其中一些期望来自读者自己的经历、价值观、态度和信仰。你自己也可以通过设置认知铺垫来制造别的期望。

例如,如果你在书的开头为情节的转折打下了基础,那么,当读者读到紧要关头时,之前的伏笔就会带来令人振奋的冲击力。因为你播下了种子,所以后来发生的一切就很自然——让读者感觉很真实。

无论你是依赖人们固有的信念,还是期望他们会追随你的指引,你都千万不能认为自己知道读者对任何特定事件有何反应。人们做事的动机有时是可预测的, 有时是不可预测的。我们需要剥开我们所想、所感、所信、所愿的层层 外壳,才能得到直接的真相。

写小说的时候,作家应该创造活生生的人

人人都说谎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与我们心目中所认为的刚好一致。而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假象。人们为了显得正常而戴上 “面具”,或者是假装正常,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正常。给真实的自己带上 “面具”是在撒谎,或起码是隐藏了真实的自己。

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人们说谎的原因各不相同。

我们说谎是为了顾及他人的感情或者保全自己的面子。为了取悦我们敬佩或惧怕的人,我们也会说谎。有时候,人们以蒙蔽别人为乐。有些人习惯了伪善的生活,撒谎已经成了习惯。有些人撒谎,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所做、所感或所欲感到羞耻。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要撒谎呢?

只有懂得促使人们做出某种行为的真实原因,你才有可能写出让读者信服的情景。人们往往只关注谁、什么、何时、在哪儿,而忘记了为什么,但往往是为什么揭示了事物的真相。

在阅读下面的场景时,问问自己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人物渴望什么?他们的主要动机是什么?

一个衣衫褴褛的人一瘸一拐地经过水果车时,顺手拿了一个苹果。小贩抓住他,想拿回苹果,遭到反抗,于是小贩把这人摔倒在地。一个女人停住脚步,指着打斗的两个男人。

现在,你清楚发生什么事了。你可以把过程描述出来:两个男人为了一个苹果而扭打在一起。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场景一: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饥肠辘辘,饿得不行了。那个女士对小贩在那个男人如此窘迫的情况下对其拳脚相加震惊不已,希望有人能出面制止。

场景二:那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那个女人是来自敌对政府的间谍,他们想借机转移视线。一个美国通敌者在牛油果下面放了一把钥匙,他们需要所有人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两个打斗的男人身上,这样女人才能拿到钥匙,完成他们的使命。

相同的冲突源于截然不同的动机。在第一个场景中,男人渴求食物,他受到生理需求的驱使。在第二个场景中,男人的动力源于他对事业的忠诚,他渴望安全,也许还有同事和政府的尊严。同一个冲突,两种渴望,两种 (或者更多的)主要动机。

要塑造出逼真的人物,首先你得清楚人物渴望什么,并且知道产生渴望的首要动机。你要做的就是依靠固定的形象和老套的语言。

你会注意到,场景二当中有一个人背叛了自己的国家。要使这种叛国的情节令人信服,你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动机。弄清楚为什么人们会背叛自己的国家,你就能推此及彼,想明白其他方面的问题了。

“创意写作书系”专题

快来扫码选购吧

本期编辑|savkal? / 配图《美丽心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