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本文由“我在广东写故事”(ilove-style)原创。

作者:广仔,一介商人,五星写手。只聊生活、聊民生。

分析故事背后的人性和心理,探究事件的深层次逻辑机制。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之前看到过这么一段话,相信不少人都有看到过,

截图如下: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看完之后,是不是有一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当时也是有很大感触的,心想,这才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我要好好琢磨和学习一下。

直到有一天,我翻到了这么一个评论: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我才猛然醒悟,原来前面的是童话故事,这个才是人间现实啊!

为什么现实中父母会忍不住大呼小叫,甚至打孩子?

就是因为孩子总是出乎意料地给父母制造各种麻烦,各种犯错,还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婴儿期的任性,儿童期的顽皮,和青春期的叛逆,这些都会令父母血压飙升。

父母被逼到情绪失控,只能执行“棒棍底下出孝子”的祖训了。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今天4月30日,是一年一度的国际不打小孩日。

这个节日是从1998年发起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倡导科学教育孩子的理念。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及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这个“打”,我认为不仅仅是指“体罚”,它还包含了言语上的责骂、讽刺和攻击等。因此应该合称为“打骂”。

体罚只是肉体上的一时疼痛,言语上的“打”是直击心灵的,它的伤害比体罚更刺人。

虽然大陆也是参与“国际不打小孩日”的国家其中之一,但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尊卑之分,父母为尊,所以父母打骂孩子,被社会普遍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并无不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难让人辩驳的理由:都是为你好,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成才!

打骂孩子,绝大部分父母的初心是真的为了孩子好,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并不是科学的,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能会让孩子变得乖巧点,少犯点错误,少走点弯路,少制造些麻烦;但是同时它也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和好奇心,让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承受挫折的能力低下,还会让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什么事都藏着掖着,这样反而更容易犯大错误。

要说打骂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帮父母释放了内心的焦虑。

对很多父母来说,他们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却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平庸。因此想尽办法让孩子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容不得孩子绕弯路。

所以当孩子稍有差错,他们就很容易情绪失控,然后用打骂的方式迫使孩子回归正道,同时来宣泄自己内心的焦躁和不满。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那么,该如何科学地调整教育方式呢?

父母首先要在信念上取消对小孩的各种担心,信念会互相感染的,担心是一种慢性的诅咒 。

《功夫熊猫》里乌龟大师对师父说,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国际不打小孩日,父母请别拿孩子的“问题”来释放自身的焦虑

意思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就越容易发生不好的事情。因为人是情绪动物,当你被反复强调和灌输负面情绪时,你就容易被内心负面的意念控制和驱使。

有人会说,我非圣贤,为人父母者,怎么可能做得到对自己孩子不担心呢?

要我说,你可以担心,但是不要把这种担心灌输给孩子。

因为从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来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属于阶段性问题。也就是说,不用干涉,过了这个年龄阶段,问题会自然改变。

例如前面提到的婴儿期的任性,儿童期的顽皮,青春期的叛逆,只要让孩子一直在爱和善的环境中成长,等过了这些年龄段,孩子的心态自然会改变的。

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以身作则,控制自身情绪,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善的环境中成长。

而对于极少数的原则性问题,例如小孩子表现出邪恶、暴力等倾向,就要及时引导向善,必要时可以严肃、严厉教育,并加以适当的责罚。

对于阶段性问题,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让孩子犯点错,受点伤,这是成长中必经的磨炼,未必是坏事。哪个人不是带着伤痛走过来的呢?

比起成名成才,我更希望孩子是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自信的,内心是善良且坚强的。

最后,借用央视新闻里的一段话:让我们一起对“打骂孩子”说不。童年得到的爱是长大后的光。对孩子,请多些尊重和引导,多点耐心与宽容,被温柔呵护的孩子才能“心里有爱,眼里有光”。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多歧可贵,不取苟同,旨在引发深度思考。

欢迎点评,与世界分享你的思考和知识。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