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爸爸,我想让你陪我玩玩具……”

“爸爸忙着呢,找你妈妈玩去。”

“但是妈妈也有事,就陪我玩一会儿。”

......

陪伴孩子,家长应该都不陌生,但是,你真正地理解“陪伴孩子”的本质吗?你可能会说”我每天都有”陪“孩子啊“,那么你是如何陪伴孩子的?

陪伴可分为三个等级,父母们来对照看看你属于哪一个级别?

NO.1

“任务型”陪伴

很多家长给孩子的陪伴基本都属于这个级别,比如孩子把写作业当任务,而你把陪孩子写作业当任务。这类陪伴往往有一些明显的目标,就是督促、监督孩子把作业写好,把手工做好,把画画好,把琴弹好,把书读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基本感受不到什么乐趣,更多的是排斥、不满。当陪伴变成了监督和考核,甚至变成一场冲突,双方就会赶紧盼着早点结束。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图源:网络

这种“任务型”陪伴型家长往往有一种忽视是:“通过重视来忽视”。重视的是一切外在形式和标准,比如考试成绩、兴趣班考级、读书练字懂礼貌之类,这些重视有他的好处,因为孩子也会在其中获取某些知识。但这样的重视绝对不能单一,因为孩子内心是敏感的,他知道你喜欢什么就会发展出什么让你喜欢,从而忽略他自身真实感受。

譬如孩子如果把成绩作为获得认可的单一标准,就不会开阔视野,一旦成绩不理想,就会强烈自卑。当你特别重视一切外在的标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常常有“无意义感”,总觉得不被理解,没人在意他内心的想法。一个“不被看见”的孩子会感到很自卑和失望。

NO.2

“聊天型”陪伴

这一类家长陪伴孩子的形式由行为变成了语言,就是和孩子经常聊天、谈心。除了谈那些让孩子心烦的作业和成绩,还会有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心情、兴趣爱好,以及无目的的闲聊。

当孩子愿意同你聊天,甚至彻夜谈心,反映了你们亲子关系还算融洽。但聊天型陪伴的标准是“无压力”,最忌讳的是“投射”、“讲道理”。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图源:网络

比如聊着聊着,你就在告诉孩子该怎么办、如何为人处世、结交怎样的朋友、怎样学习效率高、如何树立远大理想之类,有时情绪还会慷慨激昂,变成了自我陶醉的演讲,孩子成了听众。口头语也变成了“我觉得”、“你应该”、“其实”、“但是”、“这样会更好”之类,你潜意识目的是“孩子要听我的才对”。

这样的聊天就不再是陪伴,本来是玩乐的时间,却被教导条条框框,孩子当然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一起玩。这种陪伴,更多的是带给孩子压力而不是轻松愉悦的亲子时光。

NO.3

“感受型”陪伴

最高级别的陪伴不仅仅是情绪、行为、语言的陪伴,而是感受的在一起。

“感受型陪伴”拒绝神经大条

比如当一个小屁孩居然跟你感慨时光流逝,你可能认为是不是为不想睡觉找借口,或是无病呻吟,或是觉得好玩。家长这时若粗糙一点完全可以看不到,甚至生气她耽误你睡觉,也许会随口安慰“别瞎想了,快睡,睡一觉就好了!”。

那么无须几次,孩子绝不再犯这“蠢事”,她会认为我不仅看不到她,还觉得她的感受是个麻烦。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图源:网络

敏感是需要动心劳神的,而陪孩子写作业和闲聊,只需要动动思维即可,但“感受型陪伴”必须认真,放下手头上的事情让孩子感受到在意。

事实上,如果孩子没有主动袒露,被你认真对待反而会不好意思,其背后含义也是“怕自己的难过不被允许”,但这绝非孩子真不需要,除非你曾让他体验过敷衍与压制。

“感受型”陪伴需要倾听与共情

用心听孩子谈感受,甚至听对你的攻击性感受,还要去共情,绝大多数父母都做不到,这是对感受型陪伴最大的挑战。

只有父母真正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和了解孩子,才可以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懂得他言行背后的内心需求,看到孩子的进步。

这样的父母,其实心里也有一个孩子,他们懂得如何去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童心。他们会和孩子一起搭积木,也会陪孩子爬山捡树叶,他们会和孩子一起游泳打球……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图源:网络

当今社会,父母的压力大、工作忙,有时候就会疏忽了对孩子的陪伴,但钱可以再挣,孩子的童年时光却是再也回不去的。即使真的工作忙,也可以用书信、消息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是非常珍贵的,在儿童时期,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伴。

*声明:本文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作品内容侵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和删除相关内容。

陪伴孩子的三种方式,你属于哪一种?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