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优米最近有些分离焦虑,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撇嘴哭,边哭边说:“妈妈,我上幼儿园就特别想你。”

明明已经上了一学期了,突然来这么一出,老母亲真的有些头大。但看她可怜兮兮的样子又有些心疼,好话说了一箩筐,熊娃还是一去幼儿园就哭。和老师沟通,老师建议先安抚孩子情绪。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老母亲也知道要安抚,但看着每天都哭哭啼啼的熊孩子,真的是无处下手。于是特意去请教了我的心理学老师。老师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老师说: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爱哭的孩子,大部分都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每到新学期这个词就会被拉出来说说。但大部分人只会告诉你:分离焦虑很正常,家长只要保持好心态,孩子就会克服。真的是这样吗?优米这次突发的分离焦虑,让老母亲深深怀疑这样的说辞。刚开始还能保持正常的心态,但随着熊娃哭闹的时间越来越长,心态真的崩了。

为此,结合老师讲解,老母亲特意去查了不少关于分离焦虑的资料,还真让我发现了一些理论依据。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Bowlby J)提出: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基因中携带的,这种依恋关系是造成孩子分离焦虑的关键。也就是说孩子爱哭,“分离焦虑”只是表面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依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Mary Ainsworth用“陌生情景法”实验,观察孩子对环境适应能力。他先让孩子和妈妈在一个房间,随后进来一个陌生人和妈妈交流,接着妈妈离开房间,过段时间妈妈再回到房间。

研究人员根据孩子“哭”的方式,将依恋类型分为4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恐惧型。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安全型:大约70%的孩子是这类型,他们很有安全感。妈妈在时会独自探索周围环境,妈妈离开会有分离焦虑,但妈妈回来又会开心玩耍。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哭”几天,但很快就能适应新环境。

焦虑-矛盾型:这类孩子,妈妈在时也会担忧,时不时看妈妈是否还在身边。一旦妈妈不在,“分离焦虑”就会变得特别强烈。当妈妈再次出现,孩子甚至会对妈妈刚才的离开表现出不满。这类孩子进入幼儿园,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或攻击性行为。

回避型:这类孩子对妈妈是否离开表现得很冷漠。妈妈是否走开对他们影响不大,善于采取回避的方式来掩饰和压抑自己对妈妈的需求。这类孩子入园时,不会表现出焦虑,不少家长误以为是孩子懂事,其实并不是孩子没有焦虑,而是他们隔离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恐惧型:这类孩子一方面对妈妈的依恋感到非常矛盾,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妈妈依恋的压抑和回避。他们入园时,有时会表现的毫不在意,有时又会哭的撕心裂肺,常常让人捉摸不定。

这些依恋关系才是造成孩子大哭的关键,比如:矛盾性和恐惧型的孩子最容易情绪奔溃,嚎啕大哭,回避型孩子更多的则是冷漠。

为何说: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身为家长,看到孩子大哭一定会心疼,我们都会想尽办法让孩子止哭,但科学证明:其实孩子哭出来要比不哭强,为什么呢?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分离是每个宝宝的必修课,分离意味着焦虑,我们害怕焦虑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弥补的创伤。但事实上,据《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过的一篇针对美国疾病普查数据库的论文分析,显示:只有4.1%的孩子会患分离焦虑症,成人分离焦虑的概率是6.6%。儿童分离焦虑只有三分之一(36.1%)会持续到成年后,也就是说“分离焦虑”的持续性影响只有1.4%。

只有一小部分孩子会出现心理疾病级别的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SAD),分离焦虑对孩子的影响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大,往往现实中是我们这些当父母的过分夸大了它的影响。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那些爱哭的孩子,其实是通过“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是孩子应对焦虑的正常操作。相比让孩子憋着不要哭,哭出来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发泄焦虑,也更容易安抚。

“哭”只是一种情绪表达,家长大可不必劝或吓唬孩子不要哭;也不要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环境而自己先绷不住大哭,这对孩子都是不好的示范,会放大孩子的恐惧。要知道,成人1.4%的分离焦虑症,大部分就是因为儿童时期压抑情绪,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引起的。

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大哭时不要阻止,让他把不安和紧张的情绪发泄出去。

面对分离焦虑,家长要如何引导?

虽然,只有1.4%的孩子会被分离焦虑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不管。恰恰相反,理解了依恋关系,能让我们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分离焦虑。

首先,不要玩突然消失的把戏,要态度温和立场坚定地离开

不少父母应对孩子分离焦虑的方式是偷溜,“一声不吭就脚底抹油”的做法非常不可取。

对3-4岁的孩子而言,时间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他们无法分清一周、一天这样的时间到底有多长。3、4岁的孩子,哪怕父母只是突然消失了1小时,也会让他们非常恐惧,他们会将这段时间无限拉长,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这种偷偷开溜的父母,会让孩子时刻担心被“抛弃”,让孩子产生“焦虑-矛盾型”依恋关系,破坏孩子的信任。

最好的做法是,孩子嚎啕大哭时,不要训斥,不要比较,不要跟孩子说“别的孩子都没有哭,就你哭了”;只要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你要去哪,什么时候回来。

注意不要说几点回来,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几点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应该用具体的时辰,比如,太阳下山妈妈就回来了。

其次,给孩子一个固定的告别仪式

研究发现,固定的告别仪式能极大的减轻孩子的焦虑。告别仪式不用太复杂,蹲下来抱抱孩子,告诉她:“妈妈爱你,今天放学妈妈第一个来接你。”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约定一个动作,比如,击个掌、捏捏小鼻子、或者发明一套只有你两懂的手势。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要注意的是:仪式尽量简单,不要过于冗长。因为告别拖得越长,孩子反而越不容易放手让家长离开

最后,给孩子准备一件安抚物

优米班上放着每个孩子的全家福,这其实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家长离开后“全家福”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情感替代品”,孩子焦虑时看看和父母在一起的照片,就会重新建立起依恋关系。除了全家福,孩子从小玩到大的玩具、书、安抚毯、都是能够情感替代品的很好备选。

有些家长会担心,孩子会对安抚物更加依恋,也会担心安抚物打扰孩子听课。其实不用太担心,入园安抚物就是一个暂时的东西,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幼儿园每天接触更多的知识、更新的玩具,孩子就会慢慢把安抚物抛在脑后。

“妈妈别走”宝宝大哭拒进幼儿园,研究发现:哭是好事,比不哭强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在孩子对按服务还非常依恋时,强行让孩子戒除依恋物。这不仅会让孩子的分离焦虑反弹,还会让孩子认为幼儿园就是破坏她和安抚物关系的地方,从而更加抵触去幼儿园。

总之,孩子抵触幼儿园大哭是一个很正常的过程,身为家长不能过分担心,也不要佛系躺平。用科学的方法合理引导,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处不在的爱,才能平稳地度过分离焦虑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