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喊魂

文/刘洪建

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也没医生,大人小孩生了病,基本上是不会送去医院的,一是没钱,二是有口口相传多年并深信不疑的“土方”。就像起了炸腮(即腮腺炎)用墨汁涂抹;得了蛇胆疮,不光用墨涂,还得请“高人”念咒语。

哪家孩子受了惊吓,焦急的长辈会在不显眼的一处电线杆上贴张符文,求助神灵保佑自家孩子健康平安:“天灵灵,地灵灵,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喊魂,是一种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古老仪式。

其实“喊魂”二字,是我现今从书本上看来的,那会的庄人多称之为“找魂”或者“招魂”。

那年夏天,太阳如火,出奇的热,庄子上还没用上电,大人们蒲扇扇出的都是热风,吃顿午饭的功夫,人们都像在洗桑拿。傍庄而过的小河成了最受大人小孩们喜爱的地方,如果可能,大家都愿意在清凉的河水里待上一天。当然,小孩必须得有自家的大人带着才能下水。大人们会用水鬼来吓唬我们,这样的效果出奇的好,除了些胆大的,大多数孩子都不敢独自下河。

在那个夏天的一个傍晚,平静的村庄突然被歇斯底里的哭声打破。一位可怜的孩子,赤裸裸、温漉漉的被他的父亲抱回了家,伤心无助的妈妈则哭喊着自己的孩子,踉跄地跟在后面。庄子上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史二太”闻声踩着“三寸金莲”而来,在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庄民注视下,笃定给出了孩子魂被水鬼吓走了的结论。“史二太”着人找来一个大脚盆,倒扣在那命悬一线的孩子身上,她找根棍子敲一下脚盆,让孩子的妈妈大声喊一下小孩的名字后,再缀上“回来吧”,然后她再用力敲一下盆,专注地高喊“回来了”,如此反复多次,孩子到底还是没了。后来,“史二太”逢人便说,水鬼太厉害,时间又被耽搁了,娃娃的魂叫不回来了。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还有一年,我记得是初冬,天气不冷不热的。往常,除了拾粪的老头,天刚麻麻亮的时候庄道上是没什么人的。那天,整个庄子笼罩在漫无边际的薄雾之中,我被一片嘈杂声吵醒,奶奶跟我说,家后面麻三奶奶家的小儿子“小老虎”魂没了,得找回来。于是,我半憧憬半疑惑地跟着奶奶一起去见证“找魂”仪式。

到了麻三奶奶家,还没进家门,就看到小老虎的父亲手拿一个竹耙,走出家门上了庄道。麻三奶奶则抱着小老虎走在前面,“小老虎”不知受了什么惊吓,昏厥中手脚依然抽搐不停。围观的庄邻议论着:“听说昨天人还好好的,一觉醒来人就这样了。”

“小老虎,饭好了,来嘎(家)吃饭喽……”

麻三奶奶一脸沉重,满带虔诚地开始了喊魂,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人们自发地保持着安静,生怕因自己的出言不逊惹恼了神灵。

就连刚起的太阳,也睁开惺忪的眼睛,透过薄雾,静静地观赏着仪式。

麻三奶奶每喊一遍,她的男人就拿着耙子耙一下,并大声地应着:

“回来了,回来了!”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夫妻二人就这样默契配合着边走边喊,一直走到庄子东边的石桥,麻三奶奶站在桥上,用脚在桥面上划了一个笆斗大的圈。最后,她的男人在她又一次喊过儿子的魂后,使出浑身的力气,用耙子将一团空气耙进了圈内。到此,在一路围观的庄邻喝彩声中,庄严而神圣的仪式顺利结束。

至于为什么在桥面上画圈,有言之凿凿者称,头天下午,他们亲眼看到“小老虎”在桥面上被一条突然游过的蛇吓到了。

庆幸的是,在我半信半疑地等待中,“小老虎”的魂真的被喊了回来,当天傍晚,我就看到他在自家的场院里活蹦乱跳地拴(抽)起了得溜(陀螺)。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喊魂,最早见于《楚辞》,据说是屈子为招回屈死秦国的怀王魂魄而作,沿传至今已2200余年,如今这一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古老仪式日渐式微。其实喊魂更多的是心理治疗,生病的孩子最渴望的就是躺在妈妈的怀里,在妈妈的呼唤声中心情大好,病自然而然好得快些。

喊魂喊的不是魂,是在呼唤孩子回家。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青未了|刘洪建:喊魂

作者简介:刘洪建,男,1981年出生,江苏淮阴人。1997年毕业于淮阴县码头中学,业余文学爱好者,曾在媒体上发表作品若干。

来自淮阴语文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