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如果提及鲁迅,那么其绝对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大陆近代。最为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创作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更是广为流传,例如《阿Q正传》,《呐喊》,《狂人日记》等等。

但是就这样一位文学大家,却公然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言论,可谓是一时激起千层浪,引得无数人议论,毕竟汉族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至今的瑰宝,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承意义有着非一般的意义,那么鲁迅先生为何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语来呢?其实带入其中,你才能发现鲁迅先生的智慧。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鲁迅先生的“大智慧”

看过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想必都知道,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期,那段时间大陆的文化在北大可以说是迸发出璀璨的光辉,新旧文化的碰撞,国学大师之间的交锋,可以说是让无数读书人心驰神往,例如新学代表人之一的钱玄同,就曾在北大公开发表“中国要想发展,那么就必须废除汉字”,此话一出可以说是震惊四座,引起不少的北大学子议论。

无独有偶在1936年之时,鲁迅先生曾经在《病中答救亡情报访员》中也曾经提出类似的观点,并且更是向外界说出了那句惊世之语“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讲到这里或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那些大师们会说如此令人不解的话来。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其实在当时不仅仅鲁迅,与钱玄同如此,就连胡适,刘半农等人皆是如此支持“汉字灭亡”,但是所谓的汉字灭亡可不是表面上的消除汉字,反而要“进化汉字”,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其实是跟当时的大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汉字从上古时期的甲骨文开始,到后的秦篆,隶书,楷书等等历经了千年的变化是一个由复杂到简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即使简化到今天,汉字对于幼儿或者是初学者来讲依旧是不简单,哪怕是今天的中国小孩学起来依旧费劲。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而在上个世纪早期的时候,由于旧社会受文化的程度普遍较低,国内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极其不利于新文化新思想的推广以及传播,如果没有一套简单而且高效的“文字”来代替传统的“之乎者也”(文言文),那么必然很难在大众之中传播开来,所以当时一众大师才有了“灭亡汉字”的想法。

新旧势力的碰撞

在经过“五四运动”过后,当时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逐渐地在中国传播开来,人们对于新思想也逐渐地接受,甚至一度超越国学,特别是对于当时普通的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西方思想的平等自由,更是解放了青少年内心深处的压抑,于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国内新旧文化势力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以国外留学归来的胡适,钱玄同为代表的新学,与当时以章太炎,黄侃等人为代表的传统国学两大势力,如同针尖对麦芒一般争锋相对,一方认为传统国学的文言文,局限性强,复杂繁琐。

原本一句话能够表达的意思,往往需要长篇大论,而另一方却认为传统文学表达更为含蓄,富有礼节,如果用大白话去表达,岂不是有辱斯文,于是乎就这样你来我往之中,两大势力展开了激烈的碰撞。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而鲁迅作为新学的代表之一,自然而然地如同胡适一般认为废弃“文言文”是正确的,但是鲁迅深知此事的麻烦,必然是免不了一顿口水战,所以决定给当时的“传统派”下一剂猛药,所以这才有了那句惊为天人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毕竟鲁迅深知国人性格中的“折中”精神,只有一个人破釜沉舟那么方可能达到目的。

而这种极端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一些传统国学大师对于鲁迅的言论更是大肆的批判,因此新旧双方的争论可以说是进一步升级,并且有一些君心叵测的小人,更是对于鲁迅先生的话断章取义,说鲁迅崇洋媚外等等,但是我们的鲁迅是何许人也,对于这些流言蜚语自然是不加理会,依旧我行我素。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双方退而求其次选择折中妥协

在鲁迅选择“釜底抽薪”之后,胡适自然也懂了鲁迅的想法,选择暂避锋芒与传统国学派的“老学究”们展开议和,于是在这种迂回的方式之下,白话文推行得愈发顺利,北大的学生们也逐渐地接受白话文的方式,但是文字的革命怎么可能是一下就能够成功的。

白话文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不少青年学者的认可,但是真正的推行又是一回事,可谓是颇为的漫长,再加上当时大陆的社会国情处于动荡不堪的状态,军阀的混战,抗日战争的爆发以及后来的解放战争,这一些无一不对白话文的推广进行着阻碍,毕竟在战争面前,人民的生命财产才是最重要的。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而一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的结束,全国上下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国家开始对于文化的重视,白文华普及的工作被提上日程,1955年国家教育部正式出台《汉字简化草案》,白话文正式在全国上下推行,曾经的“之乎者也”日渐成为了历史,当然那传统文学却并未消失,依旧活跃在我们书本之中,被我们传承。

所以由此可见,当年那些大师们的智慧,特别是鲁迅先生也不愧是大陆的大文豪,看待问题更是稳准狠一针见血,吃透了我们中国人的折中思想,不惜背负骂名也要推行白话文。

1936年鲁迅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19年后才知道先生的高明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今天的学习才能如此的轻松,不然那些生涩难懂的文言文,是真的让人头疼不已,而也正是因为这些前辈的努力,大陆的文盲率才得以下降,而他们也无愧一代大文豪,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