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的社会对于内向性格并不友好,胆小、退缩、不合群……种种负面标签,让不少家长对内向孩子的发展感到忧虑。但事实上,性格并不等于社会特征,内向的人也可以自信地进行公众演讲,拥有优秀的社交能力。而性格的差异,核心是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度不同。本文作者希望父母及更多人能够理解性格的本质,并正确引导孩子,用自己舒适的方法与这个世界互动。

文章已授权:帝呱呱星球 (ID: diguaguaxingqiu)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妞妞是在德国出生的,德国有一种佛系早教班叫“Pikler”,中国家长都叫它“爬爬班”——一群宝宝在教室中间自由玩耍,家长围坐一圈聊聊天。

妞妞7个月大的时候,我第一次带她去上“Pikler”。班上七八个宝宝,其他宝宝都在饶有趣味地满教室爬,探索、交流,只有妞妞一直坐在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嘴里咬着一个玩具,警觉地盯着其他孩子。

一旦有孩子朝她的方向爬过来,她就把玩具一扔,迅猛地掉转头,爬回我身上。无论我怎么尝试,都无法使她离开我一米以上。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不肯离开我一米以上的妞妞

在那一天,我看到了她DNA里携带的性格底色。

糟糕,我生了一个内向的孩子!我现在还记得,当时心里浮起的不由自主的忧心,仿佛妞妞刚刚被宣告了“二等公民”。

而这忧心来自于我的想象:这么害羞、胆小、退缩、不合群,将来怎么融入社会呢?

你看,这就是我们对“内向”孩子的刻板印象。正是这些标签化的词语,让内向成为了一种负面的二等性格。

这两天,微博有个热搜: 性格内向的人有多累? 一万多条评论里,有一大半在诉说内向的人是多么没有自信、不善言谈、不敢表达、不会交际。就是这样的社会认知,在不断强化负面印象、塑造焦虑。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那是不是确实如此呢?

不,我们对内向有天大的误会。

今天,我就想“反内向”,打破由来已久的错误认知。当你真正理解了,本质上是什么造成了性格的差异,你就掌握了塑造性格的钥匙。

这把钥匙,不仅仅适用于内向孩子,对任何孩子都有用。

性格不等于社会特征

性格是天生的,害羞是后天的

咱们先来看看这个例子。

在我多次提到的纪录片《孩子的小宇宙》里,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叫苔丝雅。

这是她到幼儿园第一天时的表现:犹疑、谨慎、沉默,身体紧绷、双手握拳。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她花了大量的时间一个人呆着,默默看着大家玩。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是一个典型的“内向”孩子。

但这就说明她自卑、害羞、胆小、不合群吗?

并非如此。不多久,她就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交愿望和技巧:主动接近小朋友,寻找共同话题。并且非常坚持和自信,被拒绝也毫不气馁。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第一天结束之前,成功地交到朋友、融入群体。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什么呢?

内向是一种性格,是天生的。自卑、害羞、胆小、退缩,是一种社会化特征,是后天的。它们之间并不相等。

在微博热搜下有个回答点赞很高: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但,你知道碧昂丝吧?你也许听说过她的世界巡回演出票被抢售一空,但可能不知道,这个世界偶像就曾是一个内向的孩子。她说自己直到现在也常常很安静,看起来就像很害羞。

还有乔布斯、奥巴马,这些演讲高手,都说过自己是内向的人,却展现出了优秀的社会能力。

我自己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我并不多话、喜欢安静,却可以拿着话筒面对摄像机不慌不乱、侃侃而谈。

你看,性格是一回事,社会化特征,是另外一回事。

性格就好像是地基,无法改变。但在上面盖怎样的房子,却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可以盖一栋破房子,也可以盖一栋豪宅。

性格差异的本质:敏感度不同

既然内向并不是害羞、胆小、自卑,那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纪录片《北鼻异想世界》里,有一个有趣的实验。

几个6个月大的宝宝,在看到没见过的小狗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应激反应。

有的孩子没什么表情。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有的孩子反应强烈。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个实验其实是模仿了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杰尔姆·卡根关于儿童应激反应的实验。

卡根让500个4个月大的婴儿经历一些新鲜的刺激——听气球爆炸的声音、看彩色的手机晃动、闻酒精棉签的味道。同样,有些孩子很平静,有些却踢胳膊蹬腿或者大哭大叫。

有悖常理的是,卡根预测那些反应强烈的孩子,更可能成长为安静的少年;而那些平静的孩子,却会成为外向的人。

他追踪了这些孩子二三十年,他们长大后果然如卡根所料。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为什么呢?

因为反应强烈的孩子,杏仁核天生更兴奋。在遇到刺激的时候,他们心率更高、瞳孔扩张得更大、唾液中压力荷尔蒙的含量也更高。

也就是说,他们体会到的刺激、害怕、紧张、羞愧等等感受,都更加深刻。所以他们更谨慎、舒适区更小,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观察、适应环境,确认自己安全。

这就是“内向”的本质:对环境高度应激、敏感。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妞妞小时候那么害怕噪音,汽车开过的声音都会让她吓的抱紧我的脖子;为什么看新的动画片时,她会很紧张,生怕里面出现吓人的情节;为什么到陌生的环境,她需要观察很久才会行动;为什么她对别人的眼神、评价非常敏锐。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在家自信开朗、滔滔不绝,到了陌生环境却躲在妈妈身后一言不发。因为陌生的环境,会让他们的应激雷达自动开启。

我并不喜欢“内向”、“外向”的划分,在现实的语境当中,这样的划分太过简单粗暴、带着有色眼镜。

我更愿意这样去理解不同孩子性格之间的差异——敏感度不同。这也是现在逐步在获得主流心理学界认同的观点。

我的“PES”法则

读到卡根的研究时,我非常激动。不仅仅是因为它让我窥得了人类性格之谜的本质,更因为它是一种“成长型思维”,指出了一条清晰的性格成长的路径。

既然“内向”与社会能力无关,既然“内向”是高度敏感,那么我们能为内向孩子、或者说所有孩子,所做的事就非常清晰——先让孩子“脱敏”,再培养社会能力。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我结合了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对妞妞的实践,自创了一个“PES”法则:

让孩子爱自己(Precious yourself)

扩大舒适区 (Expand comfortzone)

学习社会技巧(Social skill learning)

第一步“让孩子爱自己”,是对“自己”脱敏;第二步“扩大舒适区”,是对环境脱敏。具体的做法,在之前我写的社交与性格系列文章里已经涉及到了一些,今后我们也会一点点具体的写。

今天我想再一次强调“让孩子爱自己”的重要性。

同样的性格,为什么有些孩子可以像碧昂丝、奥巴马那样,有些孩子却会真的变得自卑、瑟缩?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当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性格感到羞愧,认为它是需要改变的,始终担心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他就会对自己处于一种“高度应激”的状态,这样,就是“致敏”,而不是脱敏,那么他的舒适区也只会越来越狭窄。

这就像造房子,要是把地基都挖掉推倒重来,房子还能不塌吗?

家长要为孩子做的事情,绝不是改变、扭曲,而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存在感到舒适,然后用自己舒适的方法和节奏,一步步把舒适感扩展到环境当中。

这其实适用于所有孩子。对任何孩子而言,舒展自我、自信自爱的过程,都是对自己、对世界逐渐脱敏的过程。

怎么去改变,家庭环境很重要

性格、情绪、社会能力的培养,我认为是早期教育里最重要的东西,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它们会陪着孩子走很远很远。所以,这4年来我在这上面花的心思最多。

遵循着这样的方法,妞妞现在展现的状态非常好,阳光、自信、开朗、话痨,很愿意交朋友。

绝大多数时候,根本看不出她是曾经的那个“内向”孩子。但我知道,当她进入某些陌生环境的时候,还是会展现出性格中的底色。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澳大利亚旅游,自己和当地小孩交上了朋友

看着一个敏感、谨慎的孩子,一点点舒展开来,张开双臂,用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老母亲不仅仅是高兴,简直是感动。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越来越舒展自在的小妞儿

但同时,我也为另一些孩子感到心疼。

在我身边有很多和妞妞一样的孩子,他们站在同一个起点上,却走向了相反的方向。

因为把性格和社会能力混为一谈,把“内向孩子”看成“问题儿童”,很多父母很焦虑,采取了错误的方式,去改变、扭曲、生拉硬拽,却让孩子真的变得自卑、胆小,把自我蜷缩起来。

仅仅是观念的改变,一些小方法的掌握,就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未来。这是多么有价值的事情。

颠覆你认知的实验:孩子紧张、焦虑、退缩时,TA最需要的是什么?

它让我感到一种使命感。我很希望推广这个理念和“PES法则”,让更多父母解开误会,正确理解性格的本质,正确引导孩子。这其实是我决定写公众号最早的初衷。

我们的环境,是一个对内向性格致敏度非常高的社会。

像文章一开始说到的这种微博热搜,像那些喜欢说“哎呀,这孩子很内向”的,满脸带着惋惜、让你莫名羞愧的七大姑八大姨。它们就像是雾霾和花粉一样,是孩子性格的致敏原。

我也希望让父母以外的更多人解开误会,这样,我们的孩子就能生活在一个更不容易“致敏”的世界。

希望这种改变,是你和我,我们,一起推动着它去发生。

特别提醒: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