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读书|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今年农历二月初九(3月11日),中国知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迎来八十岁生日。在此之前,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他的两部最新力作——全彩图文随笔集《画室一洞天》和中短篇小说新作集《多瑙河峡谷》,多面展示了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深厚的创作功底。

读书|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冯骥才。

其中,《画室一洞天》为2020年出版的冯骥才随笔集《书房一世界》的姊妹书,两书珠联璧合,展现了作家内心深处“文学的自己”与“绘画的自己”之间的相互叩问与探询;《多瑙河峡谷》中的同名中篇小说,则获得第23届《当代》文学拉力赛2021年度中短篇小说总冠军。日前,冯骥才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通过两本书的创作经历,他分享了在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上“过得深一点”的感悟,以及在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创新不止的心得体会。

谈文学

小说创作必须具备“文化审美价值”

过去20年来,冯骥才频频以文化遗产抢救者的身份公开亮相,那个曾经创作出《珍珠鸟》《挑山工》《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经典文学作品、出版文集近百种的著名作家形象,似乎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去年12月,在第十九届百花文学奖颁奖典礼上,冯骥才以《木佛》摘得短篇小说奖;去年10月完成的中篇小说《多瑙河峡谷》,在今年初又获得《当代》文学拉力赛颁奖礼的肯定,隆重“宣告”了作家冯骥才的回归。

谈到文学领域的“归去来兮”,这位老作家显得云淡风轻。他告诉记者:“从写作的意义上来说,我与文学阔别了20年,但是,我这一生是不会离开文学的。”

读书|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中短篇小说新作集《多瑙河峡谷》。

“我对文学的热情,好像生来如此。”冯骥才表示,从年幼时起,当他一旦产生对生活的热情,就迫切地感到必须要用文字来表达——这是一种不可遏制的创作的天性,即便是在做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时候,脑海里也经常会产生文学的想象和提笔的冲动。

在他看来,“暂别”文坛的这20年,是一种难得的收获,因为“经历的事情多了,作家的底蕴就更厚实”。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年轻时忽然大病一场,当时曾收到前辈作家严文井寄来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冯骥才,你一定要努力活得久些。只有活得久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理解才会更深透。”

对他来说,如今重新投身文字,也是一种努力在人生每一个重要节点上“过得深一点”的自然而然的选择。谈到今昔创作心境的差异时,他笑称,从前写作,可能更希望是和读者一起“认识生活”;而现在,他觉得更像是“回归生活”,重新感受审美创造带来的快乐。他仍然坚持给自己的小说定下两条标准:首先,作为艺术品,必须具备文化审美价值;其次,得遵循中国文学传统,语言必须精当、考究、有美感。

他坦承,写完《艺术家们》之后,自己一度面临着创作上的瓶颈——“怎么都出不来”。在《木佛》中,他有意识地换种角度书写,让自己化身为锦盒中一尊千年木佛像,随着形形色色的人辗转四方,阅尽百态世相。在写作中,他一点一点感受到一种“重获自由”的喜悦。

在中短篇小说集《多瑙河峡谷》中,五个故事曲折跌宕,风格各异,离奇、浪漫、荒诞、凄美、幽默……再度释放创作激情的冯骥才文风陡转,“亦真亦幻”地讲述现代都市中的奇诡世相和幽微人心,给读者带来新鲜与惊喜。

谈绘画

“诗书画同源”是文人画的重要传统

以文学成就闻世的冯骥才,还是一位功底深厚的画家。自十四五岁拜师习画以来,冯骥才至今已出版过多种大型画集,并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其作品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读书|冯骥才:投身文艺,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

冯骥才在书房。王晓岩 摄

在冯骥才家里,画室和书房位于一个走廊的两头,对他来说,从书房到画室,这是一个“甜蜜的往返”。

他告诉记者,这两个空间,不仅是工作方式的不同,实际上也是心灵分工的不同。写作于他,更多的意味着社会责任;绘画于他,更多是个人心灵的表达与抒发。新书中,他称自己的画室为“一洞天”,意为这里有洞一样的私密,家一样的自由,神仙一样的神奇。

全彩图文随笔集《画室一洞天》。

《画室一洞天》中的76篇短文,纪事状人、谈古论今、抉奥阐幽,记述冯骥才自身的艺术生涯和精神生命,内容丰富厚重,文字严谨真诚,既有情趣更富情怀,让读者从中得以感受到他活生生的、一触即发的精神生命。

“自己写自己的好处是可以忠于自己,也更忠于读者。”冯骥才曾说,文学是延绵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他在画中追求文学性、追求诗意、追求意境——诗书画同源,这也是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画的传统。

文化艺术之途,需要久久为功。“创作是一种心灵的生活,是一种精神的工作。”他说,一个人的艺术水准、功力、修养,只能通过旷日持久的哺育与滋养,唯有那些最坚持不懈、全神贯注、体力充沛的艺术家们,最后才能跑到终点。

“如果想投身艺术,就一定要拿出一辈子的劲儿来!”冯骥才相信,随着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人满怀文化自信,回归传统、思考心灵,对此,他信心十足。

【记者】黄楚旋

【作者】 黄楚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继续阅读